洪武南藏

明代初期官方刊刻的大藏經

明代刻造的3個官版中最初版本。又名《初刻南藏》。明洪武五年(1372)敕令於京師應天府(今南京)蔣山寺開始點校,至洪武三十一年(1398)刻完。全藏678函,千字文編次天字至魚字,1600部,7000多卷。永樂六年(1408)遭火焚毀。保留下來的唯一印本,址以1934年才在四川省崇慶縣上古寺中發現,已略有殘缺,並雜有部分補抄本和坊刻本在內。

歷朝官刻


宋太祖開寶四年(公元971年)敕令益州(今四川省)雕刻《開寶藏》,中國始有板印大藏經。四川省由此而成板印大藏經之故鄉。自大宋以降,歷朝官刻大藏經共七部,而大明一朝即刻印三部:《洪武南藏》、《永樂南藏》、《永樂北藏》。其中永樂二藏流傳較廣,獨《洪武南藏》,則幾近煙沒。
明太祖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敕令在京師應天府(今南京)蔣山寺點校開刻,至洪武三十一年雕板圓滿,歷時27年。全藏收經1600部,7000餘卷,分作678函。《洪武南藏》點校嚴謹,刻工精良,惜乎永樂六年(1408年)蔣山寺火災,板片毀於一旦。因該藏存世僅十年,傳世印本極為罕見,以致一般人竟不知該藏存在。所幸四川乃天府之國,竟有此福報,藏得《洪武南藏》一部。北京圖書館善本部主任方廣昌先生稱之為僅存之孤本。

原版印影


經六百年滄桑之孤本,以紙質脆化,蟲蛀略殘,若不實施搶救性印刷流傳,恐後人無緣再睹真容。為此,四川省佛教協會同仁發願,但印《洪武南藏》。為保原貌,概依原版印影,方冊緞面,力求精美莊嚴,以奉世人供奉、研習。再版《洪武南藏》十六開本大,共241冊,平均每冊600頁。此舉工程浩大,耗資甚巨。懇望十方善信,隨喜助印。樂捐助印功德36000圓以上者,優先贊贈《洪武南藏》一部,為彰助印功德,藏末特贈一冊,專刊功德主芳名及功德主祈願文。

重修出版


出版信息

《洪武南藏》編輯出版委員會主任 樓宇烈
《洪武南藏》重修出版
《洪武南藏》重修出版
《洪武南藏》是明代初期由官方出面刊刻的一部大藏經,又名初刻南藏。它從洪武五年(1372)開刻至建文末年(1402)完成,後由於時局動亂,未及流播,而被隱匿於深山古剎中近六百年。二〇〇八年,《洪武南藏》就被文化部列入國家第一批珍貴古籍名錄,成為國家重點搶救的佛教歷史文化遺產之一。
北京大方廣華嚴書局、北京華嚴古籍文化研究院、北京華嚴慈善基金會組織的華嚴修藏團隊,自籌資金公益修復,還原了它600年前的歷史原貌。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發行,出版后將分別贈送國家級圖書館、博物館,省級圖書館、博物館,國家級重點開放寺院以及部分高等院校圖書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