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質意識

對品質客觀及主觀的看法和態度

品質意識就是指人們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對品質(包括產品品質、工作品質)以及與之相關的各種活動的客觀及主觀的看法和態度,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對提高產品品質的認識程度和重視程度,以及對提高產品品質的決心和願望。而人的行動受大腦意識支配,有什麼樣的意識,就會產生什麼樣的行動,一個有錯誤品質意識的人,很難想象他能做出好的產品。只有當他的思想意識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再加上相應的工作技能,他才會做出好的產品。

一位哲學家曾經說過:“高度”很重要,它反映出一個人的修養和內涵,一個做過大事或見過大事的人,想平庸都難。可想而知,品質意識對產品品質的重要作用。

重要性


品質作為企業的命脈,產品的品質不好,就會失去市場,沒有市場,企業就失去生命。所以,作為企業的職員工,必須具有這種提高產品品質的決心和願望,也就是要求企業的全體職員工樹立良好的品質意識。

樹立品質意識


企業命脈意識

要全員認識到:產品的品質不好,產品就沒有市場,產品沒有市場,企業就失去了利潤來源,時間長了,企業就會倒閉,隨之而來的就是員工失業。當然對於我們公司來說,目前產品市場良好,也希望以後更好,但我們要“居安思危”,要把我們的產品品質做得更好。

客戶意識

一切以客戶為中心,把自己看成客戶,把自己看成是下一道工序的操作者,把自己看成是產品的消費者。這樣,在工作當中就會自覺地把工作做好,大家都把工作做好了,產品的品質才會有保證,如果在工作中偷工減料,危害的將是自己的切身利益。

預防意識

“產品的品質是生產出來的、設計出來,不是靠檢驗出來的,第一時間就要把事情做好。”這不是一句口號,這很好地體現了產品質量的預防性,如果我們的品質控制不從源頭控制,我們將很難控制產品的質量。即使生產中投入大量的檢驗人力去把關,生產時由於沒從源頭去控制而產生的大量次品甚至廢品,產品的成本將大大提高,給企業的生產成本造成沉重負擔及損失。況且有些產品的質量問題可能無法從后工序發現彌補,這更要求我們在第一時間把事情做好,預防品質問題的發生。

程式意識

品質管理是全過程、全公司的,而各個過程之間,全公司各部門之間的工作必須是有序的、有效的,要求全體品質管理人員、操作人員嚴格按程式做,如果不按程式工作出錯的機會就會增多,產品的質量也就無法保證。

責任意識

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朱蘭博士認為,質量問題有80%出於管理層,而只有20%的問題起源於員工,也就是說,管理者可控缺陷約佔80%,操作者可控缺陷一般小於20%。
區分操作者可控缺陷也管理者可控缺陷的原則:
A.操作者知道他怎麼做和為什麼要這樣做;
B.操作者知道他生產出來的產品是否符合規範的要求;
C.操作者知道他生產出來的產品不符合規格將會產生什麼後果;
D.操作者具備對異常情況進行正確處理的能力。
如果上述四點都已得到滿足以及生產中設備、工裝、檢測及材料等物質條件均具備而故障依然發生,則認為是操作者可控的缺陷。
如果上述四點中有任何一點不能得到滿足或者生產中設備、工裝、檢測及材料等物質條件不具備而產生故障,那就是管理人員的責任。只有了解品質問題的責任,才能有的放矢地去改善問題將品質提高。

持續意識

品質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品質改善是一個持續的、迴圈的、不斷完善的過程,它遵循PDCA迴圈模式,PDCA迴圈模式可簡述如下:
P—計劃:根據產品的要求,制定改善計劃;
D—實施:實施計劃;
C—檢查:根據產品要求,對過程和產品進行檢驗;
A—處置:採取措施,以持續改進產品品質。
只有這樣,我們的產品質量才會不斷上升,也只有這樣不斷地提高質量及創新,才會不斷地取勝於市場。

成本意識

保證品質,追求利潤是企業永遠的目標。企業要發展,不得不注重生產的成本,然而成本與品質息息相關,品質做得好,可以將產品的成本降到最低,如果產品的質量不好,經常遭到客戶退貨投訴,那麼他的成本將會很高,甚至將企業逼到絕境。好多企業衰敗的原因並不是因為沒有客源、沒有訂單,而是因企業內部管理得不好,成本降不下來而無法參與市場競爭,我們應該引以為戒。但品質也不是越嚴對企業越有利。相反,過分地提高產品品質將造成品質過剩,也同樣提高生產成本。所以我們在生產時,要求各工序和環節嚴格按客戶標準要求去做,這樣我們才會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優勢

教育意識

伴隨時代的發展,品質管理觀念也在不斷地更新,需要學習。二十一世紀成功的企業將屬於那些學習成長型企業,加強內部培訓,提高全員工作創新能力,將會使企業欣欣向榮,日新月異。所以說,“品質始於教育,終於教育。”
隨著人們對品質意識的認知的不斷提升,其品質意識也會相應提升:
判斷一個企業的品質達到什麼程度,大體可以依據此表進行推斷。
第一階段模糊第二階段啟蒙第三階段明白第四階段行動第五階段自覺
對質量管理的認識和態度沒有認識到質量管理是一項管理工具。發現質量問題往往指責質量部門承認質量管理工作的作用,但不能花費時間和財力去開展這項工作逐步了解質量管理的意義和內容,支持並幫助這項工作認識到質量管理的權威性,知道自己在這項工作中的責任,參與這項工作認識到質量管理工作是企業工作的基礎和核心
質量管理機構在組織中的地位與狀況質量部門從屬於設計或製造部門,重點限於檢驗,而檢驗工作與質量部門是分開的把較為能幹的人派到質量部門任職,質量部門依然從屬其他部門,工作的重點限於檢驗質量部門對企業最高管理者負責,發生質量問題直接向最高管理者報告,質量負責人發揮重要作用質量主持人成為企業主要人員,他提供的質量報告影響企業決策,質量部門還同用戶建立聯繫質量主管人員是企業主要負責人之一,質量問題是第一的
解決質量問題的方法出現質量問題之後才著手處理,不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只是指責具體部門不能解決問題建立了解決質量問題的專門小組,但對問題的長遠解決沒有研究建立起有關質量的信息反饋系統,正視質量,採取系統的方法對待能早期發現和解決質量問題,各部門接受質量部門的建議和告誡除個別情況外,質量事故均能做到事先預防
對質量成本有無研究和分析沒有質量成本的概念,不知道發生的質量成本情況初步技術質量成本,計算方法正確,沒有成本分析,只是為了記賬注意研究分析質量成本,報告與實際數差別縮小分析研究質量成本,進行質量成本控制。報告與實際數接近報告數與實際數基本一致,自覺進行質量成本控制
提高產品質量的活動情況對如何提高質量一無所知,沒有解決質量問題的組織活動採取一定方法,進行短期努力,取得短期效果理解提高質量活動的重要性,從產品質量形成的各環節入手,提高質量,不限於事後和短期努力以“預防為主”為方針,作好各環節的質量工作,包括用戶環節提高質量工作達到日常化和制度化
質量管理的計劃開始在企業計劃中提到質量計劃,但只限於宣傳由質量部門制定計劃,各部門處於執行計劃階段各部門提出質量計劃,質量部門提出總計劃,並協調實施有完善的質量計劃網路
質量管理的目標提出較高質量的籠統目標,根據不足,沒有實現目標的手段由質量部門提出總體目標和實現目標的手段總目標被分解為子目標,落實到工段工位,目標和手段相結合在總目標之下,目標細分,子目標已落實到人,每個人都自覺為實現總目標而完成子目標。企業管理者進行目標管理
QC小組活動有無開展上級要搞就搞,無明確目的,活動不經常QC小組支持、鼓勵和宣傳有專人負責QC小組活動,檢查和知道這項活動,QC小組見成果,員工有積極性定期公布QC小組成果,召開發表會,登記和鼓勵QC小組活動,成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