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圩
位於長江江畔的農場
普濟圩農場位於長江江畔,與銅陵市隔江相望。農場佔地136平方公里數,耕地8萬畝,職工1.2萬人,總資產2.3億元(人民幣)。GDP1.1億元,糧豆總產5萬噸。農場實行農工商綜合經營,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農業實行農場、家庭農場雙層經營體制。常住人口4010人(2020年)。
1998年銷售收入達1億元,糧食商品率達80%以上。農場水陸交通便捷。水路緊靠黃金水道長江;陸路靠近滬寧、京九鐵路;合銅、銅蕪公路穿場而過;農場距九華山、黃山百公里,非常適宜開發旅遊型農業。同時,銅陵長江公路大橋將農場與市區一橋相連,城郊型農場特色十分明顯。
農場位於東經117°43′,北緯31°55′,屬中低緯地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適中,光照充足,濕度大,無霜期長,季風氣候顯著。年平均氣溫為16.1℃,月平均氣溫最高是28.5℃(7月);最低在3℃以上(1月)。年平均降雨量1297.5毫米,最多年達2226.1毫米(1983年),最少年只有756毫米(1978年),年平均降雨139天,大多集中在春夏兩季,占年降雨量70%以上。年蒸發量為1432.4毫米。月平均日照166小時。無霜期240天左右。
普濟圩地勢低洼平坦,地下水位高,平均海拔8.5~9米。土壤為長江沖積層,多屬重粘土,少部分地區略帶壤性,沿江部分屬砂質壤土,中部多系湖沼地區。建場初,因雜草荊棘腐爛,兼洪水游積年久而沉澱成較厚的腐殖壤土,內含腐殖質極高。土壤中空隙甚多,又因內含死魚爛骨、鳥類及螺蚌等殘骸,土壤極肥沃,適宜種植水稻。
普濟圩
建場五十多年來,歷經生產建設兵團、勞改、農墾等體制的變遷。農場是在原普濟墾殖社基礎建場的,
1949年4月由解放軍接收,隸屬於皖北農林處。
1950年更名為國營普濟圩農場,
1950年2月,經皖北行署批准,在普濟墾殖社的基礎上組建“皖北區普濟圩農場”;4月,改為國營農場,歸華東農林部和皖北行署農林處雙重領導;9月,成立總場,場部在龍王嘴,場長彭光福,副場長張石平。下轄灰河、蒼蕪、青山3個分場和1個機耕隊。
1951年7月,經皖北行署批准,皖北公安局在普濟圩建立勞改總隊;11月,從皖南地區調來幹部94名、勞改犯人5382名。當年開荒3000餘畝,種麥豆2500畝,建房506間。
1952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農業建設第五師(簡稱農建五師)到普濟圩;7月1日,農建五師正式成立,師長孔令甫、副師長孫靖宇、陳德三(兼參謀長),官兵10886人。原農場職工1090人也由該師管理。1953年1月,農建五師奉命離場赴朝鮮抗美援朝。
1953年隸屬於省公安廳省勞改總隊,
1953年1月,省公安廳接管普濟圩,改為勞改農場,桂俊亭為書記兼場長。下轄青山、紅陽、章家壩、蒼蕪、黃盆湖(1955年撤銷,遷至花園分場)5個分場。
1956年7月5日,改名為“安徽省地方國營普濟圩農場”,對內稱“安徽省第一勞動改造管教隊”。
1957年,糧食總產19970噸,同時改造了大批反革命分子和刑事犯罪分子。
1958年4月,中共安徽省委批准將普濟圩農場下放給樅陽縣管理,幹部和犯人調出支援工業和水利建設。
1958年8月下放到安慶市樅陽縣,
1960年9月至1970年6月,再隸屬於省公安廳管理(1967年農場改名為“建新農場”),
1960年6月,樅陽縣將花園分場(耕地1.9萬畝、資產66萬元)下放給陳湖區成立花園公社。
1960年9月,省委決定將農場歸公安廳辦勞改農場,共收回耕地81800畝,資產524萬元。
1967年5月,農場改名“建新農場”。
1970年6月省革委會決定,普濟圩農場等11個勞改單位移交給省生產建設兵團。
1970年6月,省革命委員會決定將普濟圩移交給生產建設兵團,改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安徽生產建設兵團建新農場”。農場為團、分場為營、生產隊為連。原農場幹部807人,分兩批下放農村。第一批兵團戰士(城市下放知識青年)到農場,農場“知青”最多時達6千餘人。
1975年1月,調出幹部75名、有帽就業人員(刑滿釋放后留場就業但戴有種種“帽子”,如“反革命”、“壞分子”等)1855人到白湖農場。
1975年6月,省革委會決定建新農場由省農墾廳管理至今。
1975年6月,撤銷建設兵團,由省農墾局接收,部隊幹部調出。
目前,普濟圩農場的公安分局已於2006年成建制移交銅陵市;檢、法機構的移交也進行了多次的調查和摸底。
1979年6月,仍恢復普濟圩農場名稱;12月,省委辦公廳通知:普濟圩農場黨團、政法工作、文教衛生、戶口糧油關係及物資供應等劃歸銅陵市領導。
1985年和1992年郵政及郵政編碼、通訊屬地移交銅陵市;
1986年6月,省委、省政府決定將無為縣東風村、民權鄉馬窪村和太陽、中壟、五洲共5個村的崩江災民劃歸普濟圩農場管轄,實行場管村;6月23日,農場成立“農村工作委員會”,專門負責5個村的管理工作(1989年12月,5個村成立灰河鄉,劃歸銅陵市郊區,農委隨之撤銷)。
1989年4月,農場的5個農業場和水泥廠升格為副縣級單位。
1997年農場職工養老保險由銅陵市社保機構管理;
2005年國家各項支農資金都是通過銅陵市財政局轉撥至農場。
近年來,中小學“兩免一補”的解決渠道等也在銅陵市。
普濟圩農場基本情況簡介位於東經117°43′,北緯31°55′,土地總面積13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571.6公頃,總人口1.007萬人,職工2901人,地跨樅陽、無為兩縣,與銅陵市隔江相望,現隸屬於省農墾事業管理局。
農場下屬4個農業分場;19個二、三產企業;8個科室;內設法庭、檢察組;1所中學;6所小學;1所職工醫院。
以年為例,完成工農業總產值1.9億元其中,實現農業總產值9753萬元,同比增長7.4%,工業總產值8616萬元,同比增長36.46%;商業零售、運輸服務業實現3092萬元。實現利潤237萬元;完成糧豆總產量4.5萬噸,職工人均收入9480元,同比增長65%。農場是一個農工商綜合經營農墾企業。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業中又以水稻為主,主要水稻品種以糯稻為主。正常年份水稻總產量在4萬噸左右。普濟圩農場在50年代初就建立了一批小型場辦工業。現水泥廠(位於繁昌荻港鎮)水泥年產量15萬噸,石料40餘萬噸;汽車配件廠目前汽車配件年產值2200萬元;北埂修船廠年產值達220多萬元。
2021年6月,銅陵市郊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普濟圩常住人口401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