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轅橋

軒轅橋

軒轅橋為全花崗岩礅橋樑,全長66米,寬8.5米,仿灞河古橋,橫跨印池,外形粗獷樸實,為近代全石材第一橋。印池佔地400餘畝,利用沮河古道改建而成,蓄水量達46萬立方米,平靜、透明的湖面恢復了“沮河月夜”的景觀,不但能大大改善生態環境質量,還可滿足下游千餘畝農田的灌溉需要。

簡介


軒轅橋
軒轅橋
入口廣場總面積達1萬多平方米,為不對稱半圓造型,地面用象徵著中華民族5000年悠久歷史的5000塊天然鵝卵石鋪砌,遠遠望去,宛如一條栩栩如生的魚龍。軒轅橋北以雄偉壯觀的平台連接廟區、龍尾道。擋牆、平分地面均以花崗岩條石鋪砌,龍尾道共設950層台階,象徵黃帝“九五”之尊的寓意。停車場面積為8500平方米,地面均以渭北優質青石鋪砌,車輛隱蔽在松柏的屏護下,並為來賓建造了舒適的休息場所。廟前區的綠化,均以成材的松柏等常綠樹種為主調,塑造“莊嚴、肅穆”的陵區氛圍。
說起修建這座橋與河有“三奇”:一是軒轅故里擴建前想挖一條河道,挖開后此處正好有一條古河道;二是將橋起名為“軒轅橋”,開挖之後,挖出的原橋,橋名就叫“軒轅橋”。請看原來這座磚拱橋。這座橋寬5.7米,東側有陰刻銘文“軒轅橋”,西側有“隆慶四年徐州造磚戶王仲”。隆慶四年(1570),正是高拱任明朝宰相的第二年。他回新鄭探家,農曆三月三到轅轅故里祠祭祖。這一天下小雨,祠前河上只有一條青石板橋,河南巡撫李邦珍、新鄭縣令匡鐸陪同高拱,走到橋上,高拱滑了一腳,但沒有跌倒。拜過軒轅黃帝之後,高拱當日就回北京了。高拱走後,據清順治年間《新鄭縣誌》記載,河南巡撫李邦珍和新鄭縣令匡鐸商議,在軒轅故里祠前建造“軒轅橋”,同時要求各州府縣出錢相助。這“軒轅橋”上的磚很可能是徐州府為討好高拱提供的。三是新開挖河道與橋,正好照準原河道與橋之上。在軒轅故里祠開河修橋,不僅橋奇河巧,而且開挖的經過也“奇”。當初市裡領導提出是否在祠前挖河建橋,取名叫姬水河、軒轅橋,用來增加軒轅故里景區的靈氣。負責擴建工程的領導,為慎重起見,召集了幾位過新鄭地情和歷史文化頗為了解的先生開了個座談會。有人贊成,有人不贊成。有位老先生說這裡古時可能就有河有橋。有歌謠傳說:軒轅丘前有條河,九百六十三丈多,有天軒轅把河過,飛來青龍把他馱,青龍橋有夜明珠,照得南蠻睡不著,南蠻派來兩個人,盜走寶珠扔下河。傳說那南蠻就是九黎族,他的首領叫蚩尤,後來黃帝戰敗蚩尤又要回夜明珠。不知這個傳說是真是假。負責擴建的領導說:這個順口溜,恐怕不會是無稽之談,不妨根據這個順口溜試一試,興許真有一條河。於是,大家回憶舊村時軒轅丘舊址,就用步數,大約數了90多丈遠,也就是在軒轅故里祠前十來多的地方停下來,叫考古隊用探鏟探,一探果然挖出這條河與橋。大家都歡呼雀躍,說這是天意,黃帝顯靈了。不管天意也好,黃帝顯靈也好,反正是想修一條河,原來就有一條河道,想建一個“軒轅橋”,原來就有一座“軒轅橋”。這確實是奇中奇了。於是傳得滿城風雨。這條河名姬水河,是一條象徵性的河。真正的姬水河在新鄭市區南約10公里,發源於具茨山,流經新鄭南部,匯入淮河。關於姬水河的來歷,這裡流傳著一個故事:傳說天上的軒轅星奉玉帝之令,下凡降到熊國的軒轅丘做了熊國的首領。天上一位宮女愛慕軒轅,就私自下凡來到人間,投胎到具茨山上白龍潭附近一戶姓王的人家,取名叫玉姬。後來,這裡大旱,河水斷流,禾苗枯死。玉姬為拯救有熊國的百姓,上天偷下玉帝的一面天鼓。這天鼓可奇啦,擂時像時雷,所以我們常說擂鼓。擂鼓面,天就下雨,河就漲水,敲鼓梆,就停雨,河水就落。天鼓是偷來的,玉姬只能在白龍潭邊悄悄擂,結果是白龍潭的水漫漫往上漲,玉姬把水引下山,成了一條河。這時玉姬又敲打鼓梆,讓水流的小些,就成了長年河流。後來,人們懷念她,就將這條河起名姬水河。為什麼要在黃帝故里開挖姬水河?歷代史書記載說黃帝本姓公孫,在具茨山下姬水河畔成長、發跡,做了有熊國的首領,改姓姬。

歷史


軒轅古橋位於新鄭市軒轅故里山門南,橋為單拱磚構,三覆三券,拱高1.80米,橋拱外跨度350厘米,凈跨度220厘米。橋通長760厘米,寬570厘米,總高度360厘米。橋東拱壁陰刻篆書“軒轅橋”豎排三個大字,橋西拱壁陽雕“磚戶王仲,隆慶四年許州造”兩列十一字。從磚銘推知,此橋當為明代穆宗失載 隆慶四年(1570)許州(許昌)王仲募建,距今已432年的歷史。橋拱肩敞開,橋面青磚白灰榫砌而成,結構堅固,均為明代原物。此橋正處於新鄭縣明代舊城北城門通往軒轅故里大殿南北中軸線上,是歷代官吏及百姓朝拜黃帝的必經之路。按古代一拱橋的哲學概念:“一為五行之一,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下,化成萬物。”表明軒轅黃帝是中華始祖,也是最吉祥的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