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鄭市黃帝故里景區
黃帝故里
黃帝故里景區位於河南省鄭州市新鄭市軒轅路,為漢籍史書中記載有熊氏的族居地,故有熊國之墟。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中國僑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的遺產地。
漢代在此始建軒轅廟,歷史有毀有修。明代隆慶四年(1570年)修葺,於廟前建“軒轅橋”;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新鄭縣知事許朝術於廟前立“軒轅故里”碑。后又經2002年和2007年兩次大的擴建,形成現在的黃帝故里景區。
黃帝故里是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拜祖的聖地,2000年9月25日,軒轅廟(含軒轅故里)【時代:明至清】被公布為第三批河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6月,由河南省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公布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008年6月7日,“黃帝故里拜祖大典”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黃帝故里景區是海內外炎黃子孫拜祖聖地之一,當代一些文化學者、專家倡議將軒轅黃帝誕辰、上巳節設立為“中華聖誕節”,呼籲普天下“華夏兒女”在每年的農曆三月三日共同紀念人文始祖軒轅黃帝。根據新鄭市十三五旅遊發展規劃(2016-2020),“十三五”期間將黃帝故里景區打造為國家5A級景區。
景區對全國所有醫務工作者實行免門票開放,免票時間自景區恢復運營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
黃帝像
漢代時,為紀念黃帝功德,人們在軒轅丘上建造了軒轅廟,此後歷代都有修復。
明朝,明穆宗隆慶四年(1570年),在祠前建軒轅橋。
清朝,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新鄭縣令許朝柱在祠前立“軒轅故里碑”。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修葺。《重修大殿記》記述:“古傳鄭邑為軒轅氏舊墟,行在北有軒轅丘遺跡,乃當年故址。”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緬懷始祖功德。
黃帝故里
2000年9月25日,軒轅廟(含軒轅故里碑)【時代:明至清】被公布為第三批河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2年4月6日,新鄭始祖山黃帝文化景區被中國僑聯命名為“中國僑聯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6年6月,由河南省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公布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2007年,被列為鄭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8年6月7日,“黃帝故里拜祖大典”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2008年遊客接待中心被命名為全國巾幗文明示範崗。
2010年被命名為河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漢軒轅故里祠
黃帝故里是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出生、創業、建都之地,戰國《竹書紀年》和漢代《史記》等史書均有記載。漢代建軒轅廟,歷代迭修。明隆慶四年於廟前建軒轅橋,清康熙五十四年,新鄭縣令許朝柱於廟前立“軒轅故里”碑。20世紀90年代以來黃帝故里多次進行擴建,景區面積已達7萬平方米,整體布局突出“中華之根”主題,從北到南依次為軒轅丘拜祖區、廟區、中華姓氏廣場區,構成了“天、地、人”三大板塊,氣勢恢宏,燦然有肅。
2007年擴建后的黃帝故里景區共分五個區域:中華姓氏廣場、軒轅廟前區、軒轅廟、拜祖廣場、軒轅丘與黃帝紀念館區。
中華姓氏廣場
中華姓氏廣場
中華姓氏廣場周圍種植了活化石的水杉,共計960棵,正好象徵了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俗話說:萬姓同根,根在人祖。中華民族就象是一棵棵的大樹,我們每個炎黃子孫就象是樹的春華秋實,所以無論我們走到哪裡都請不要忘了你是樹的哪根哪枝那條哪葉,這也正是我們修建這中華姓氏廣場的原因。
姓氏廣場
軒轅橋
軒轅橋
軒轅廟
軒轅廟是整個黃帝故里景區中最古老的建築也是最核心的部分。漢代建祠,明清修葺,有正殿、東西配殿和祠前庭,2000年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軒轅故里祠
軒轅廟正殿五間,中央供奉軒轅黃帝中年金身塑像,上面人文初祖的扁額是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程思遠的題詞,殿內四周的壁畫生動形象的展現了皇帝一生的豐功偉績。東西配殿各三間,東配殿塑黃帝元妃嫘祖——“先蠶娘”像;西配殿塑黃帝次妃嫫姆——“先織娘”像。
祠前庭三間,以圖照展示新鄭的裴李崗、仰韶和龍山文化時期文物。祠庭院內,樹“林則徐拜祖碑”和世界客屬總會拜祖碑等。
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塑像於2005年4月10日落成。這尊漢白玉塑像為黃帝手執寶劍的正面坐像。像高5.19米,以示“九五之尊”。
軒轅丘區“聖”:軒轅丘高19米,長100米,丘內建有中華第一宮——軒轅宮,為地穴覆土式建築,寓意黃帝出生地。黃帝文化藝術苑區“趣”:有豐富多彩的黃帝文化藝術展示。
黃帝寶鼎壇區
黃帝寶鼎
甬道銘文兩側鐫刻“客家人腳印”。民族圖騰柱聳立青石甬道兩側,漢白玉石,10方,高3.6米,6棱,鐫刻中華民族56個民族的圖騰或族徽。黃帝寶鼎壇是黃帝故里景區標誌性建築之一,壇基為正方形,代表八卦之一“坤”,邊長50米。壇頂為圓形,代表“干”。壇高5米,代表“五土”,即山林、川澤、丘陵、水邊、窪地等,象徵大地山河。鼎壇台階取3699之數,第一平台為3個台階,為正道。第二平台為6個台階,寓八卦中陰爻,即陰、陽、風、雨、晦、明等。第三平台、第四平台各為9個台階,合為99,為至尊。鼎壇四周以青石鋪面,寓意大地浩瀚,自然和諧。鼎壇上佇立九鼎,黃帝寶鼎立於中宮之位,青銅鑄造,高6.99米,直徑4.7米,重24噸。鼎腹三面,每面鐫刻三條龍,其中一條巨龍居中,回首反顧,龍首有似火球,寓為黃帝寶珠,象徵光明;龍口涎水紋,象徵風調雨順;鼎足為立熊,寓意國於有熊。此鼎為中華第一寶鼎。
新鄭是鼎器之源,中國最早的鼎器出自八九千年前新鄭的裴李崗遺址。五千年前,新鄭人軒轅黃帝最早將陶鼎炊器製成銅鼎禮器。黃帝寶鼎比我國現存最大的商代“司母戊鼎”高出5.66米,重23.6噸,比現今進入世界吉尼斯紀錄的廣東肇慶青銅鼎高出0.39米,重8噸。鼎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象徵。其餘8鼎,為四方四圓,通高1.25米,獸面紋飾,分別取仕、智、豐、愛、安、嗣、壽、財之名,以八卦之位環列黃帝寶鼎四周。楹聯長廊位於黃帝寶鼎壇區東西兩側,各長150米,寬5米,楹聯200幅,展示名人大家手筆,歌頌黃帝功績,心繫故里,其中多為書法藝術佳品。
漢闕
黃帝故里景區的大門為漢闕。闕,系最古老的門。闕者,缺也,是古代宮殿、祠廟和陵墓前的建築物。這座漢闕其形為蜂腰形子母闕。母闕為重樓,上樓為重檐,高17.08米,東西兩闕之間凈距24米。
漢闕
軒轅丘與黃帝紀念館區位於黃帝寶鼎壇之北,佔地約1萬平方米。軒轅丘舊址於此,清末被毀,今又象徵性修復。丘高19米,直徑100米,丘上植草木。黃帝紀念館位於軒轅丘下,總投資1600萬元,高11.9米,寬50米,二層,建築面積30018平方米。由鄭州大學建築工程院和河南省古建築研究所進行建築設計和裝修設計。紀念館採用地穴覆土式建築手法,為新石器時代人字形建築,通過岩畫和青石等傳統表現手法,表現根文化主題。一層在地下,北壁牆中央端坐軒轅黃帝黃銅像,通高5.9米,取“九五”之尊,右手執權杖,左手握拳置膝上,目視前方,睿智、英武、端莊、慈祥。紀念館門前亦有一尊玻璃鋼仿石雕黃帝像,與館內塑像相同。黃帝紀念館前左側靠東牆樹“世界客屬第十八屆懇親大會拜祖紀念碑”。歷年大型祭拜活動在黃帝紀念館前黃帝寶鼎壇區舉行。黃帝故里景區2003年為國家AAA級景區,2006年晉陞為國家AAAA級景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軒轅廟前區
軒轅廟前區,由南向北依次為漢代石闕,為蜂腰型子母闕,母闕為重樓,上樓為重樓,高16米,闕兩樓間距18米。指南車置於軒轅廟前區右側綠化帶中,與日晷對稱。四柱石坊,為漢代青石牌坊。軒轅橋與姬水河。軒轅廟區。
拜祖區
拜祖區(原為黃帝寶鼎壇區),中間由南向北為一條36米寬,深紅色花崗岩石通道,
軒轅丘與黃帝紀念館區
拜祖台位於黃帝像前,台東西長27米,南北寬20米,台前設90厘米高漢白玉欄桿。頌歌台位於拜祖台左右兩側,每側各長20米,五級青石面層,每側可立250名頌歌者。頌歌台兩側置黃龍。
始祖山,古稱具茨山,位於新鄭市區西南15公里處的辛店鎮境內,面積約12平方公里,山青水秀,風景如畫,黃帝文化遺跡遍布山野。2000年7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山頂的軒轅廟等景點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公布為全國僑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3年始祖山被河南省林業廳批准為省級森林公園,2005年被批准國家級森林公園。
始祖山南天門
歷史上最早記述黃帝居軒轅丘的是戰國《世本》,說:“黃帝居軒轅之丘,娶於西陵氏之子,產青陽及昌意。”漢代戴德《大戴禮記·帝系》、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從此說:“黃帝居軒轅之丘。”但軒轅丘在何地,史書記載不明。到晉代,皇甫謐《帝王世紀》說明了軒轅丘的地望,說:“(黃帝)受國於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因以為名,又以為號。有熊,即今河南新鄭是也。”說軒轅丘在有熊國,即今河南新鄭縣。
河南新鄭古為有熊氏之國,軒轅黃帝降於軒轅之丘,定都於有熊,史書多有記載:
戰國,《世本》:卷一帝系篇,少典生軒轅,是為黃帝。註:號有熊者,以其本是有熊國君之子故也。都軒轅之丘,因以為名,又以為號。黃帝居軒轅之丘,娶於西陵氏之子,謂之嫘祖,產青陽及昌意。
漢朝,《史記.五帝本紀》: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
漢,《焦氏易林》:“黃帝有熊國君少典之子。有熊,即今河南新鄭是也。”
晉,《帝王世紀》:“(黃帝)授國於有熊。有熊,今河南新鄭縣也。”
西晉,《續漢書·郡國志》:“河南尹新鄭縣,古有熊國,黃帝之所都。”
北魏,《水經注》:“或言新鄭縣,故有熊之墟,黃帝之所都也。”
唐,《括地誌》:“黃帝征戰蚩尤,初都涿鹿,即位乃都有熊。”
《大明一統志·古迹》:“軒轅丘,在新鄭縣境,古有熊氏之國,軒轅黃帝生於此故名。”
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塑像
2018年4月18日農曆三月初三,戊戌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省鄭州市新鄭市舉行。戊戌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由河南省人民政府、政協河南省委員會、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等聯合主辦,由鄭州市人民政府、政協鄭州市委員會、新鄭市人民政府承辦。
黃帝故里拜祖大典
黃帝拜祖大典為國務院公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儀程共九項,分別為:盛世禮炮、敬獻花籃、凈手上香、行施拜禮、恭讀拜文、高唱頌歌、樂舞敬拜、祈福中華、天地人和。拜祖大典將繼續堅持“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諧和睦”主題,體現互動性,對黃帝故里文化以外的少林文化、中國功夫、嵩山文化等由黃帝文化派生衍生文化進行互動彰顯。
新鄭是黃帝故里,是軒轅黃帝的出生、建都地,人文始祖黃帝在新鄭建立,史料記載,早在春秋戰國時,新鄭就有三月三風后頂拜軒轅的習俗,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華夏炎黃子孫的共同祖先。據史書記載,軒轅黃帝故里在河南新鄭。春秋時代的歷史典籍中就有三月三登新鄭具茨山(俗稱“始祖山”)朝拜黃帝的記載,唐代以後漸成規制,盛世時由官方主拜,亂世時由民間自辦,一直綿延至今。
黃帝故里拜祖大典
黃帝故里位於河南省新鄭市,地處北緯34°16′至34°39′,東經113°30′至113°54′之間。北靠省會鄭州,東鄰中牟縣、尉氏縣,南連長葛市、禹州市,西與新密市接壤。北距鄭州市區38公里;東北距中牟縣城45.6公里、開封市區120公里;東至尉氏縣城42.6公里;南至長葛市區20.4公里、許昌市區40公里;西南至禹州市區36.5公里、平頂山市區84公里;西至新密市區34.5公里。
新鄭市處於華北平原、豫西山地向豫東平原過渡地帶,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溫適中,四季分明。公曆3月至5月為春季,天氣溫暖,多東北、西北風,雨水偏少;6月至8月為夏季,天氣炎熱,多東南風,雨水偏多,降水量佔全年的52%;9月至11月為秋季,天氣涼爽,風向不定,雨水偏少;12月至次年2月為冬季,天氣嚴寒,多西北、東北風,雨雪偏少。
黃帝故里
最佳出遊時間:
鄭州屬於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4.3℃,降雨大部分集中在七、八、九三個月。春秋兩季天高氣爽,百花齊放,為旅遊最佳季節。
景區開放時間:08:00~17:30
建議遊玩時間:2小時
鄭州火車站廣場乘坐以下運營巴士:
發車站 終點 發車時間
鄭州 新鄭汽車站 05:50-19:30夏天 9分鐘/班,票價7元
鄭州 新鄭汽車站 06:00-17:30冬天
新鄭汽車站——黃帝故里步行890米到達。
公交轉乘:
從鄭州市火車站走約190米到火車站總站(大同路)乘坐;981路(原K81路) (坐11站)到萬客來站(S103)下,走到新客運南站總站轉乘;
鄭州市客運南站-新鄭北關汽車站(坐1站)到新鄭北關汽車站總站下。走約680米到黃帝故里。
1.
鄭州火車站廣場乘坐以下運營巴士:
發車站 終點 發車時間
鄭州 新鄭汽車站 05:50-19:30夏天 9分鐘/班,票價7元
鄭州 新鄭汽車站 06:00-17:30冬天
新鄭汽車站——黃帝故里步行890米到達。
2.
公交轉乘:
從鄭州市火車站走約190米到火車站總站(大同路)乘坐;981路(原K81路) (坐11站)到萬客來站(S103)下,走到新客運南站總站轉乘;
鄭州市客運南站-新鄭北關汽車站(坐1站)到新鄭北關汽車站總站下。走約680米到黃帝故里。
鄭州——新鄭
1、107國道:從鄭州市區——十八里河——107國道——新鄭西關——向東直行經西關雙河——騰飛像閣老路向北——閣老路與軒轅路交叉口向東200米——黃帝故里景區。
2、鄭新公路:從鄭州市區——十八里河——鄭新公路——新鄭迎賓路——黃帝故里景區。
3、京珠高速:從鄭州上京珠高速——途徑機場高速——新鄭高速下路口——沿解放路向西300米——解放路與神州路交叉口向北——神州路與人民路交叉口向東直行——經人民路大橋、西亞斯學院、黃帝像、新鄭賓館——人民路與新建路向北——新建路與黃水路交叉口向東——經步行街——黃帝故里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