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鼓樓

山東省高唐縣鐘鼓樓

鐘鼓樓,位於高唐縣北湖路西側與鼓樓路交匯處,鼓樓路從樓下通過,原名鐘鼓樓。於明景泰四年(1836年)由知州趙玉始建。

1966年3月8日,河北省邢台地區地震波及高唐,鐘鼓樓受損傾斜。為防險,經縣政府批准,於8月將其拆除,其物料作為高唐縣電影院的建築材料。

歷史


鐘鼓樓於明景泰四年(1836年)由知州趙玉始建。至清,樓之基址剝蝕殆盡,舊鐘破損卧於荊棘之中。康熙三十年(1691年)知州談重修,鑄新鐵鐘於重九之日懸於樓上,併名鐘鼓樓為魁光閣。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知州徐宗乾重新修葺。增置鼉鼓、大雲磬等物,上層塑魁星像,東廊置前賢題詩勒石。

規模


山東省高唐縣鐘鼓樓
山東省高唐縣鐘鼓樓
鐘鼓樓為重檐歇山式建築,由樓基和兩層主樓組成,總高15米,高大雄偉,有“高閣凌雲”之稱,是當時高唐的象徵。樓基是青磚砌成的長方形高台,佔地120平方米,南北長12米,東西寬10米,從下往上漸有收分,垂直高度7米。台上四周建有高1米的女兒牆。順街為拱形通道,形似城門。門寬4米,高5米,深10米,供行人車輛通過。
樓基西面,通道南側有一小拱門。門內為登樓的唯一台階通道。樓基之上為主樓,全部為木結構,柱樑檁椽縱橫交錯,卯榫銜接,環環相扣。主樓的下層為大廳,南北長8米,東西寬6米,高4米。東西有廊,環樓8根立柱支撐飛檐。主樓上層,地面4米見方,高4米,為懸鐘之處。在建築形式上承襲宋元,結構上則基本保留了明初的建築風格。
舊高唐城內,以鐘鼓樓為中心,地勢最高,東、西街自鐘鼓樓始,由近而遠,逐漸降低。南北街則降低坡度更大。因此,從四周觀看鐘鼓樓,樓閣更顯高大巍峨。古迷信傳說,鐘鼓樓下為高唐地脈所在。據傳其下與城西二十里之龍井相通。清道光十三年任高唐知州徐宗干《魁光閣詩》說:“千年地脈通龍井,一帶人煙繞爵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