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鎮

陝西省安康市嵐皋縣石門鎮

石門鎮隸屬於陝西省安康市嵐皋縣,位於嵐皋縣城西部。距縣城29千米,總面積303.79平方千米,介於東經108°47′—109°11′,北緯31°56′—32°32′之間。

石門鎮轄13個行政村,1個社區,71個村民小組,人口8970人(2020年)。

2014年,石門鎮實現工農業生產總值6.79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0.96億元,完成招商引資1.42億元,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7298元。

歷史沿革


橫溪古鎮
橫溪古鎮
石門鎮位於嵐皋縣城西部。相傳,早年有一僧背負鐵佛,先極輕,至該地忽重,不能移步,即在此建鐵佛寺。因此,曾叫鐵佛,后因境內橫溪河與嵐大公路交界處兩山壁立,形似石門,故改名石門。
清代,嵐皋行政區劃為東、西、南、北4鄉,計50保,鐵佛寺為西鄉。中華民國(1912年),廢清制,設東、西、南、北、中5區,計32保,鐵佛寺為西區。1939年,聯保改鄉,設鐵佛鄉。
嵐皋解放后,廢民國鄉鎮制。1949年12月始相繼設7區,鐵佛以區公所駐地命名為鐵佛區。1982年,省地名委員會批准鐵佛區更名為石門區,轄鐵佛鄉、立新鄉、榨溪鄉、八一鄉、小溝鄉。
1990年,轄鐵佛鄉、立新鄉、榨溪鄉、八一鄉、小溝鄉。
1996年12月,鄉鎮機構改革,撤區並鄉,經省市縣委批准撤區並鎮,更名為石門鎮,將原石門區的鐵佛鄉、立新鄉、小溝鄉和官元區的紅光鄉划並為石門鎮。原石門區管轄的榨溪鄉、八一鄉劃歸民主鎮和堰門鄉。全鎮轄26個行政村。
石門鎮興坪村
石門鎮興坪村
1998年,對村級行政區劃進行調整,將26個行政村合併為23個行政村,金竹村並於鐵佛村,泉坪村、柳林村並於紅岩村,鄉鎮維持原建制不變。
2002年,再次對村級行政區劃進行調整,又將平河村並於芙蓉村,銀盆村並於新生村,古泉村並於三灣村,潘家灣村並於雙村村。
2004年三岔村合併於莊房村,迎春村並於新倉村。
2010年末,全鎮轄14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石門鎮位於嵐皋縣城西部,大道河流域上游,因境內橫溪河與嵐大公路交界處兩山壁立,形似石門,故名石門。東與四季鎮長梁村和城關鎮東風村接壤,西與官元鎮陳耳村接壤,南與重慶市城口縣接壤,北與民主鎮德勝村、獅子村接壤。東距嵐皋縣城29千米,南距橫溪鎮18千米,西距官元鎮30千米,北距民主鎮20千米。介於東經108°47′—109°11′,北緯31°56′—32°32′之間,東西最大距離38千米,南北最大距離60千米,總面積303.79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石門鎮位於陝南南部大巴山北坡,系北方地域,南方水系。地勢東部高,西部低,最高海拔1600米,最低海拔500米。

氣候

石門鎮環境屬北亞熱帶大陸季風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有霜期短。太陽輻射量中度偏低,垂直差異明顯,年平均氣溫15℃,無霜期238天。多年平均降雨日為140.3天。一般5月上旬進入雨季,10月上旬止,此階段降水量約佔全年降水量的70%,暴雨多出現在該時期。每年汛期常發生大暴雨,是本流域洪水的主要成因。風速一般春季大,秋季小。多年平均風速為0.8m/s,瞬時最大風速為17.0m/s。

自然災害

1990—2010年間主要自然災害有冰雹、旱澇、風災、低溫、霜凍。雹災平均每5年2遇。
1997年7月3日,紅岩村遭遇50年來罕見特大暴雨,長達10小時的連續強降雨,致使該村60%的土地滑坡,玉米、洋芋、烤煙、水稻等作物損毀70%以上。
1999年8月,石門鎮新生、雙村、芙蓉等村遭受特大暴雨襲擊,造成了主要農作物玉米絕收面5000餘畝。
2000年7月,石門鎮百畝農場遭受特大洪水襲擊,100餘畝農場全部毀滅,造成經濟損失50餘萬元。
石門鎮[陝西省安康市嵐皋縣石門鎮]
石門鎮[陝西省安康市嵐皋縣石門鎮]
2007年8月7日,嵐皋普降暴雨,本部眾鎮大面積受災,石門更是重災區,肆掠的洪水湧入大道河,在集鎮段翻岸而上,衝進街道、學校、居民區。這次災害導致全鎮1350戶3392人不同程度受災,受傷5人,倒塌房屋8戶19間,造成飲水困難585人,沖毀水旱耕地300畝,農作物受災549畝,烤煙380畝,直接經濟損失150餘萬元。
2010年7月6日,石門鎮突降大暴雨近40分鐘,頃刻山洪暴發,河水猛漲,街道集水深處1米之多。致使全鎮農作物大面積受災,房屋倒塌,基礎設施嚴重受損,多處公路受損,境內嵐大公路、民橫公路中斷,給人民群眾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50餘萬元(其中農業經濟損失200萬元)。經統計全鎮受災涉及11個村,受災最嚴重的是狀元河河畔的立新片、橫溪河的小溝片和鐵佛片。受災農戶1078戶5234人,受傷3人撤離117人,死亡牲畜1514頭,受災農作物面積6978畝,絕收面積3290畝,倒塌房屋8戶21間,致危39戶121間。因泥石流形成塌方50處,19600餘立方米,防洪堤倒塌6處455米,危橋2處,人飲工程3處1600米,毀壞電力4桿千米。
2010年“7·18”特大暴雨山洪泥石流自然災害,致使石門鎮受災慘重。山洪暴發,河水猛漲,大面積山體滑坡,泥石流蜂擁而下,造成大面積農作物受災,大量房屋倒塌,農田被沖毀,防洪堤、堰渠、飲水工程等基礎設施遭到毀滅性的破壞,交通、通訊、電力、供水全部中斷,全鎮受災總人口2931戶,經濟損失3100餘萬元。其中因洪水、泥石流、滑坡造成房屋嚴重損毀無法再居住的210戶552間,其中直接倒塌96戶242間,滑坡影響須外遷91戶246間,泥石流影響須外遷14戶39間,河邊溝邊須外遷戶9戶25間,經濟損失853萬元;形成危房271戶812間,經濟損失227萬元。農作物受災共9296畝,魔芋受災1941畝,烤煙受災550畝,其他經濟作物受災530畝,絕收330畝;畜禽損失較為嚴重,共垮塌圈舍135間,死亡牲畜2142頭,死亡家禽3915隻。經濟損失達316萬元。洪水、泥石流、滑坡造成耕地大面積損毀,共減少土地面積1970畝,其中水田225畝,旱地1745畝,經濟損失194萬元。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嚴重毀壞。集鎮及所有農村飲水工程全部陷入癱瘓,供水管網被毀1.4萬米,造成6750人飲水困難;全鎮水利設施遭到嚴重毀壞,河堤、堰渠分別被毀5300米、5000米;境內石門電站、紅光電站2座電站蓄水庫被填平,進水口堵塞,機房嚴重受損,造成經濟損失1108萬元,河水衝進紅光小學。境內月石、石橫、石紅三條主幹道及70餘千米村級公路遭到洪水、滑坡嚴重毀壞。公路塌方378處32萬立方米,路基被沖毀44千米,路面損毀2萬平方米,橋樑損毀12座240延米,涵洞損毀29道,直接經濟損失410萬元。14個村供電、通訊設施嚴重損毀,倒桿146根。

自然資源


水資源

石門鎮境內水資源主要為石門河、盤河、小溝河,擁有石門、紅光、芙蓉、鐵佛、小溝共5座小水電站、2座110kv的變電站,是小流域水電開發的重要鄉鎮。

土地資源

2010年,石門鎮耕地面積2.0055萬畝,其中,水田3503畝,臨時性耕地7900畝,林地6.6309萬畝。

礦產資源

石門鎮境內礦產資源主要為煤炭、板石、銅礦、花崗岩和鈦磁鐵礦等礦藏,地質儲量綜合量9.9萬立方米,可采儲量為0.9萬立方米,集中分佈在境內芙蓉村、新生村、雙村、三灣村、東升村、老鴉村、紅岩村。

生物資源

石門鎮生物品種豐富多樣,各種中藥材600餘種;盛產魔芋、烤煙、中藥材、蠶桑、生漆等。

行政區劃


2010年,石門鎮轄月星村,紅岩村,老鴉村,松林村,三灣村,雙豐村,芙蓉村,新生村,雙村村,小溝村,東升村,新倉村,莊房村13個行政村;鐵佛社區1個居民社區。鎮政府駐地鐵佛社區。

人口民族


2010年末,石門鎮共有3233戶,1.0580萬人,其中農業人口9924人,佔總人口的93.8%;非農業人口656人,佔總人口的6.2%。以漢族為主。
2017年總人口達12468人。
2021年6月18日,嵐皋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發布,石門鎮人口為8970人。

經濟概況


綜述

2010年農業總產值5825萬元,糧食播種面積3.37萬畝,生產糧食7769噸,人均734.3公斤。工業生產總值9310萬元。
2014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生產總值6.79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0.96億元,完成招商引資1.42億元,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7298元。
項目
年份
耕地(公頃)總人口(萬人)農業總產值(萬元)工業總產值(萬元)糧食總產量(萬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元)財政預算內收入(萬元)
199022911.1564000276105436210
199122381.1574100307117140310
199222561.1524200341130144710
199322791.154300378044649710
199422681.1484400421160755210
199522491.1444500467178561410
199622351.1424600519198468210
199722641.1404700577220475812
199822771.1384800641244984212
199922921.1354900712272195312
200022851.13350007913023103912
200122651.13151008793359115515
200222951.12952009773732128315
200322941.122530010854147142615
200422911.121540012064608158415
20052291.31.090550013405120176018
20062291.31.116560015605300189018
20072287.41.186570019305730221020
20082286.91.087580020306200271920
20092370.91.065590046507769328120
20102360.21.068600093105606398320
合計1050003039771316294 

第一產業

小溝村茶園
小溝村茶園
石門鎮農村農業產業以畜牧、魔芋、烤煙為主。其中莊房村、新倉村以烤煙產業為主,鐵佛、月星村以畜禽養殖業為主,紅光片雙村、芙蓉、小溝村以魔芋種植業為主,老鴉村、紅岩村、松林村以蠶桑生產業為主。
截止2010年,石門鎮共有耕地面積3.54萬畝,人均3.35畝,大部分為旱坡地,以種植玉米、土豆、紅苕、水稻為主。
糧食作物:豆類366噸,土豆2346噸,小麥240噸,玉米1670噸,紅苕504噸,水稻480噸,雜糧614噸,油料面積439噸。
經濟作物:烤煙740畝,產量53噸,魔芋4016畝,產量3370噸,中藥材350畝,產量16.1萬噸,蠶桑發種2196張,產量77噸,蔬菜1.295萬畝,產量1.0895萬噸。畜牧業以豬、羊、家禽為主。2010年生豬出欄2.2261萬頭,年末存欄1.4437萬頭;羊出欄1.1092萬隻,年末存欄6640隻;家禽年出欄17.4萬羽,年末存欄15.8萬羽。
2014年,石門鎮共發展食用菌20萬袋,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20餘人的就業問題,年創收160萬元。

第二產業

石門鎮以水電、碳化硅、機械加工、建築材料為主。
2010年,石門鎮工業生產總值9310萬元。擁有碳化硅、板石廠等大小工業企業12個,職工300餘人。其中石門鎮現有年生產規模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1家——碳化硅廠,年產值500萬元以上的企業5家——鐵佛電站、石門電站、小溝電站、紅光電站和芙蓉電站。五個電站總裝機達到2.24萬千瓦,有110千伏和35千伏兩個變電站。

第三產業

橫溪古鎮烤全羊
橫溪古鎮烤全羊
2010年末,石門鎮共有商業超市1家,個體商店300餘家,社會商品零售額達2500餘萬元。
橫溪古鎮於2012年開建,2015年正式開盤接待遊客,“看畫中橫溪,游特色古鎮,品全羊宴席”成為當地的特色,旅遊服務業綜合收入達200萬元以上,接待遊客近2萬餘人次,接待50人以上,團隊50餘次,舉辦篝火晚會80餘場。

社會事業


基礎建設

1995年4月5日,石門鎮動工平整集鎮界面,硬化長達200米,寬8米的石門鎮老街。
石門鎮[陝西省安康市嵐皋縣石門鎮]
石門鎮[陝西省安康市嵐皋縣石門鎮]
1999年1月1日,石門鎮政府出台《石門集鎮老街“拆建改造”實施方案》,拆建戶103戶,總投資700餘萬元。
2002-2006年,石門鎮先後投入2000餘萬元,完成了石門集鎮改造、拓寬了老街,硬化了集鎮老街、河街、新街三條總長1480米的集鎮主街及排污設施,安裝了河街和後街的路燈;新建橫跨集鎮南北的月紅大橋。完成了集鎮供水、供電改造,安裝了集鎮一河二岸三街的路燈,栽植行道樹。改造了背街小巷,投資70餘萬元修建了石門群眾文體活動廣場,改造了中心文化站,新建了公廁等配套工程。
2010年,石門鎮改造了岩邊口休閑廣場,安裝了集鎮路燈,種植了景觀樹木,美化了居住環境;境內有110變電站2處,分別於2007年、2009年建成,職工15人,供電所1處,職工15人。進行鎮、村農網改造,共完成投資291萬元,改造用電線路81條。境內有自來水管理站1處,職工3人,有蓄水池及成套凈化設備,年供水0.8萬立方米。集鎮區主要道路鋪設D600排水管道3000米。全鎮共新建和改造人飲工程15處,90%的農戶吃上了乾淨衛生的自來水。
2010年,石門鎮有線電視用戶2500餘戶,電視入戶達到95%,固定電話用戶1624戶,行動電話用戶4967餘戶,網際網路用戶790戶。
2016年,石門鎮芙蓉村包掛單位發改委聯合電信局共同出資10萬元,將光網改造、寬頻電視、平安聯防進村入戶。

文化

2010年,石門鎮修建高標準的村活動室10處,文化體育活動中心1處,健身場1處。14個村和社區建起了農家書屋,藏書3萬餘冊。先後開展了3屆石門鎮群眾文化體育活動周活動,舉辦了首屆石門農民運動會及石門籍同鄉會慈善捐贈晚會,慶祝建黨86周年“正氣頌”演講比賽等。先後榮獲“全省百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本地體育健兒2003年6月參加陝西省第一批百萬農民籃球運動會取得全省農民運動會第二名。
2010年,有學校體育場3個,農村體育場2個,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10%。有鎮文化廣播綜合服務站1個,有村級文化活動中心2個(莊房村、松林村)。

教育

1990年全鎮分為5個學區,即立新、紅光、小溝、鐵佛、紅岩;每個學區有一所中心小學,即立新小學、紅光小學、小溝小學、鐵佛小學、紅岩小學;立新小學下轄新倉,莊房、三岔、石門4所初小;紅光小學下轄銀盆、泰山廟、大坪、芙蓉、平河、茶園等6所初小;紅岩小學。鐵佛小學下轄榨溪、三灣、雙豐、農場5所初小。
1995年,普及六年義務教育。
1998年,基本掃除農村青壯年文盲。
2000年,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
2002年,調整學校布局,撤併初小撤併至五所,同時將榨溪小學並於民主學區,中心小學為鐵佛小學。
2006年,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農村青壯年文盲“兩基”工作通過國家複查驗收。
2007—2010年上半年,繼續調整學校布局,先後將紅岩小學、小溝小學、立新小學撤併到鐵佛小學;全鎮只保留紅光小學、鐵佛小學等2所小學,教師53名,一至六年級教學班18個、學生750人,學前班2個、學生121人。現設有初級中學,共有9個教學班,教職工41人,學生552人。
2010年,採取以“政府倡導、學校引領,個人投資”的辦學模式,聯合創辦了石門鎮中心幼兒園。累計投資150餘萬元,佔地1300餘平方,新建教學綜合樓一座,硬化了活動場地。幼兒園設有大、中、小四個班,有學生220人。先後被陝西省教育廳、安康市政府授予“教育強(鄉)鎮”稱號,被陝西省政府表彰為“掃盲先進單位”、“省級示範農技校”。

醫療衛生

2010年,石門鎮有中心衛生院1個,始建於1956年5月,是嵐皋縣最早開設的7所中心衛生院之一。佔地總面積為2239平方米,建築面積861平方米,其中有業務用房423平方米,住院用房187.5平方米。是由政府舉辦的醫療防保型鄉鎮衛生院,轄十四個行政村。現有職工21名,下設11個村衛生室,承擔著石門鎮及其周邊地區的醫療、預防保健等工作任務,服務覆蓋包括了民主鎮的榨溪及橫溪鎮,總服務人口超過2萬人。復驗為“一級甲等鄉鎮衛生院”。
石門中心衛生院現有職工21人,其中副主任醫師1人,執業醫師1名,醫(葯、護)師5名,助理10名,註冊護士4名(其中2名護師)。全院現開設病床15張。自2006年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以來,全鎮參合率達到98%,城鎮居民和職工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100%。

計劃生育

2010年,石門鎮全鎮育齡婦女2341人、已婚育齡婦女1570人。2009年,投資43餘萬元,建成石門計劃生育與人口服務站,融宣傳教育、技術服務、人員培訓、葯具管理、信息諮詢等為一體的計生綜合服務機構。現有擁有業務用房411平方米,專業技術員5人,設有服務大廳、檢驗室、葯(劑)具室、門診注射室、B超室、綜合接診室,優生諮詢室、婦檢室、治療室、手術室、消毒供應室、康復室、宣教室等10餘個功能科室。2010年,為855名育齡婦女提供了免費生殖健康檢查,共有76人享受了婚前醫學檢查,112人享受了孕前醫學檢查,免費發放避孕藥具156人次、發放葉酸168盒,二胎跟蹤服務180人次。

社會保障

石門鎮[陝西省安康市嵐皋縣石門鎮]
石門鎮[陝西省安康市嵐皋縣石門鎮]
2008年,全鎮改造建成石門鎮中心敬老院(選址原鐵佛鄉茶葉加工廠)、小溝敬老院(原小溝小學)及立新敬老院(原立新鄉政府)。敬老院4所,床位160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148人。
2010年,將三所敬老院整合,爭取項目資金500餘萬元,在原立新小學建石門鎮區域性敬老院。80歲以上高齡老人分別按月領取養老金和生活補貼,城鎮居民參加基本養老保險73人,幹部養老保險擴面11人。
2010年,石門鎮完成了4999人的扶貧建卡工作。9567人參加了農村合作醫療保險,3685人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五保23人;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45戶,人數63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485戶,人數893人;國家優撫對象23人。

交通


石門鎮交通便利,嵐大公路、嵐橫公路、嵐官公路穿鎮而過,與各村級道路縱橫交錯。
1999年,石門鎮開始實施通達工程,修通了村級公路,共完成了芙蓉、雙村、新生、三灣、松林、紅岩、老埡、月星、莊房、小溝、東升等11個村的村級公路建設,新修維修村級公路46.8千米,橋涵14座,通村率達到100%。硬化芙蓉、莊房、小溝、月星、紅岩等村村級公路24.8千米。全鎮公路通村率達到100%,通組達到95%,通戶率達到89%。
2008年建成石門客運站,有依維客3輛,麵包車12輛,日發客運汽車20班次,日均容量150餘人次。

風景名勝


橫溪古鎮
橫溪·千層河
橫溪·千層河
“九溝十三壩,壩壩風景如畫”, “春看綠葉夏納涼,秋觀紅葉冬賞雪”,嵐皋的橫溪依託當地古鹽道歷史文化、千層河旅遊景區,融入風俗民情的酒文化、水文化,通過移民搬遷,從原先的8戶貧困戶發展至如今34戶商戶,打造出了坐擁在青山綠水間的仿古式橫溪古鎮。
橫溪古鎮2012年開建,2015年正式接待遊客,“看畫中橫溪,游特色古鎮,品全羊宴席”成為當地的特色,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觀光旅遊者。每逢節假日,橫溪古鎮的全羊宴一座難求,吃烤羊肉、喝羊雜湯、品包穀酒成了遊客的必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