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米饃饃

食品

黃米饃饃是一道麵食,主要食材是黃米,輔料有豇豆、紅棗、南瓜,製作方法是黃米磨碎並且發酵,包進棗泥餡或豇豆餡等,做成饃饃形狀,上鍋蒸熟即可。

製作原料


黃米饃饃
黃米饃饃
黃米饃饃分兩種,一種是不包“含(讀hàn)子”(餡兒)的,一種當然就是包含子的了。
黃米饃饃的含子也很特別。含子的基本原料是豇豆、紅棗、南瓜等。將煮熟的豇豆和紅棗或者豇豆和南瓜用力擠壓摻合在一起,這就是黃米饃饃的含子了。對於豇豆和紅棗的含子棗多的會甜一些,棗少的含子就淡一些。

製作方法


蒸黃米饃饃實在是一種很緊張很辛苦的事。
陝北人們過年時,所吃的一種年茶飯。年關將近時,把家中新滾(用碾子去穀物的皮)的黃米拿出來一兩斗,在清水中泡一夜,到第二天太陽下來時,把從清水中已撈出來一兩小時的黃米,在大碾子上一遍一遍碾成黃米面,再加進那個非常關鍵的“老酵頭”,在很熱很燙的大炕上包上被子好好發一夜。這麼著,次日早晨老公雞一叫,就可以蒸黃米饃饃了。不包含子的黃米饃饃最好蒸。揪一塊黃米麵糰在手中往圓滾一滾,再一圈一圈擺進熱氣騰騰的大鍋中,十來分鐘以後就蒸熟了。有含子的黃米饃饃蒸起來複雜些,要先作一個米麵皮,再包進去一小團棗泥餡或豇豆南瓜餡,才可以放進鍋里蒸。蒸熟即可食用。晾冷后存起來,因為冬季溫度較低,可以保存一段時間,想吃的時候,鍋里再蒸一下就可以吃了!所以,黃米饃饃是陝北人的過年過節待客的必備食物之一。
舌尖上的中國》讓綏德黃米饃饃紅遍全國。黃米饃饃更是榆林人年夜飯中的必備品,臘月二十六,榆林家家戶戶開始蒸黃米饃饃。人們從臘月吃到二月。如果藏在土窯洞的陰涼處,可儲藏到農曆三月底四月初,吃時更加水潤醇甜。
黃饃饃是用糜子面做成的饅頭。糜子性味甘、平、微寒、無毒,不僅有很高的營養價值,也有一定的藥用價值。黃饃饃原料由糜子面發酵,包裹蒸煮好的紅棗、豆類擠壓摻和成的豆棗泥餡蒸制而成,口感鬆軟帶甜,營養豐富易消化。因其顏色呈黃色,所以名為“黃米饃饃”。8000多年前,黃河流域就開始種糜子,炒過的糜子面會散發清香,實誠耐餓,透著陝北人質樸的性格。
黃饃饃的製作很講究,需先把糜子去殼,在冷水中泡到能用手指輕易碾碎,撈起來去水分,然後上碾子碾成面。再把面和好,放在熱炕頭髮酵,最好用被子包住,才能保證在次日發酵好。黃饃饃的餡料是用豇豆、紅棗混合煮成。劑子與餡料的比例是3∶2,蒸制時注意,要10分鐘大火,5分鐘中火,5分鐘小火。至今都不會忘記出鍋時的畫面,一個個黃燦燦的黃饃饃散發著甘甜的清香,在繚繞的蒸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