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果油麻藤

大果油麻藤

大果油麻藤(學名: Wall.),因其莖內含有紅色汁液,故又稱為“血藤”。常利用枝幹具有左右旋轉的特性,纏住樹榦,螺旋式往上攀爬。葉為3出複葉,厚革質。總狀花序多生於老莖上,花冠深紫色,旗瓣甚短,圓形,稍帶綠白色。莢果。花期3-5月,果期6-7月。分佈於雲南,貴州,廣東,廣西,台灣等地。印度,尼泊爾,緬甸,泰國,越南及日本也有分佈。 (概述圖片參考質料來源: )

形態特徵


大型木質藤本。
大果油麻藤
大果油麻藤
莖具縱棱脊和褐色皮孔,被伏貼灰白色或紅褐色細毛,尤以節上為密,老莖常光禿無毛。
羽狀複葉具3小葉,葉長25-33厘米;托葉脫落;葉柄長8-13(-15)厘米;葉軸長2-4.5厘米,小葉紙質或革質,頂生小葉橢圓形、卵狀橢圓形、卵形或稍倒卵形,長10-19厘米,寬5-10厘米,先端急尖或圓,具短尖頭,很少微缺,基部圓或稍微楔形;側生小葉極偏斜,長10.5-17厘米;上面無毛或被灰白色或帶紅色伏貼短毛,在脈上和嫩葉上常較密;側脈每邊5-6;小托葉長5毫米。
花序通常生在老莖上,長5-23厘米,有5-12節;花多聚生於頂部,每節有2-3花,常有惡臭;花梗長8-10毫米,密被伏貼的淡褐色或深褐色短毛和稀疏深褐色或紅褐色細剛毛;苞片和小苞片脫落;花萼密被伏貼的深褐色或淡褐色短毛和灰白或紅褐色脫落的剛毛,花萼寬杯形,長8-12毫米,寬12-20毫米,2側齒長3-4毫米,最下齒長5-6毫米;花冠暗紫色,但旗瓣帶綠白色,旗瓣長3-3.5厘米,先端圓,基部的耳很小,長約1毫米,翼瓣長4-5.2厘米,寬1.5-1.7厘米,瓣柄長5-7毫米,耳長3-5毫米,龍骨瓣長5-6.3厘米,瓣柄長8-10毫米,耳長1-3毫米;雄蕊管長4.5-5.5厘米。
果木質,帶形,長26-45厘米,寬3-5厘米,厚7-10毫米,近念珠狀,直或稍微彎曲,密被直立紅褐色細短毛,部分近於無毛,具不規則的脊和皺紋,具6-12顆種子,內部隔膜木質,厚1-5毫米,邊緣加厚,無溝槽,與邊緣相平行處常具不規則木質脊,但沿背腹縫線邊緣無圓形的堅硬凸起。
種子黑色,盤狀,但稍不對稱,兩面平,長2.2-3厘米,寬1.8-2.8厘米,厚5-10毫米,種臍圍繞種子周圍的3/4或更多,暗褐色或黑色。
大果油麻藤
大果油麻藤
花期4-5月,果期6-7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800-2500米的山地或河邊常綠或落葉林中,或開闊灌叢和干沙地上。
大果油麻藤性喜溫暖濕潤氣候,耐陰耐旱,畏嚴寒。生性強健,生長迅速,攀援力強,花期3-5月,果期6-11月,園林中其藤蔓攀援棚架生長,花期花序懸掛於棚下,弔掛成串,多者每串20-30朵。

分佈範圍


產雲南、貴州、廣東、海南、廣西、台灣。
印度、尼泊爾、錫金、緬甸、泰國、越南和日本也有分佈。

主要價值


藤莖(老鴉花藤):澀,微溫。舒筋活絡,調經。用於風濕關節痛,小兒麻痹後遺症,月經不調。
【佤葯】老鴉花藤:莖藤治小兒麻痹後遺症,貧血,月經不調,風濕筋骨疼痛《中佤葯》。
傣葯】嘿良龍:莖治小兒麻痹後遺症,貧血,月經不調,風濕筋骨痛《滇葯錄》《滇省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