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麻痹後遺症

致殘性疾病

小兒麻痹後遺症是一種嚴重的致殘性疾病,發病的結果造成患兒的肢體終生殘疾。影響患兒的生活、生長和發育成熟,不僅造成小兒身體畸形還為小兒生活自理、學習以及進入社會造成了嚴重障礙,使患兒的身心各方面都受到了打擊。

概括


對這種疾病的治療要從患兒的全面障礙和需要來處理,使他們得到全面的康復治療,即患兒不僅身體而且精神和社會生活都應得到康復照顧和治療,使他們和健康人一樣生活、學習和工作。全面康復一般包括醫療康復、教育康復、職業康復和社會康復等。

康復訓練


行走康復器-適應症:嚴重的小兒麻痹後遺症
行走康復器-適應症:嚴重的小兒麻痹後遺症
康復訓練最主要的目的是恢復或補償兒麻後遺症患者已喪失的運動功能,進而提高上肢的日常活動能力以及下肢站立和行走功能,爭取達到生活自理,早日回歸社會。經常訓練的內容主要有增強肌力訓練、擴大關節活動範圍訓練,矯形器製作和使用.以及手術後肢體功能恢復訓練
康復訓練最好在醫生指導下進行。一般來說應注意以下幾點:
(1)掌握適當的訓練尺度、數量和方法。訓練量不夠,無明顯效果;而訓練過量又可造成肢體的損害,比如:肌肉拉傷、關節腫脹、骨折脫位等等。所以必須掌握好這個尺度,訓練量要適當。
(2)訓練應一步步來,不可操之過急。活動次數由少到多,關節活動範圍由小到大,使用的力量由輕到重。訓練量逐步增加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任何訓練都不應該引起明顯疼痛。有時訓練中可產生輕微疼痛,但在停止活動后,疼痛應消失。如果訓練時發生嚴重疼痛,休息后又不消失,常常是損傷的信號,要停止訓練。
交替前行器——適應證:小兒麻痹後遺症
交替前行器——適應證:小兒麻痹後遺症
如果訓練后疼痛劇烈,甚至出現下肢浮腫,表明運動過量,也應該暫時停止訓練。
(4)訓練不應感到疲勞。如有疲勞感覺時,應休息5~10分鐘再訓練,以免過度勞累造成傷害。
一般認為小兒麻痹症在發病兩年以後留下後遺症,病情不再進展,但也不易好轉,患兒維持一個相對穩定的殘疾狀態,不會再複發小兒麻痹症。但近年來許多醫學專家通過實踐提出了不同看法:他們指出有一部分患過小兒麻痹症現已“痊癒”的人,在患病30~40年以後病情仍可複發,出現新的類似小兒麻痹症的癥狀,被稱為小兒麻痹后發綜合征。患者表現為:極度疲勞,肢體軟弱無力逐漸加重,肌肉、關節疼痛以及肢體癱瘓和肌肉萎縮。這一情況提醒我們,患過小兒麻痹症現已穩定的患者,如果出現以上的癥狀,應該立刻去醫院看病,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中醫釋義


小兒麻痹後遺症,西醫病名。屬中醫痿證、痿躄的範圍。多由風濕熱之邪內竄經絡所致,不同於一般溫邪襲肺或暑濕壅阻腸胃。臨床表現早期類似感冒,如發熱、嘔吐、腹瀉等。發生麻痹前期多有面赤,咽紅,出汗,全身肌肉疼痛拘急,四肢顫震等。治宜通利濕熱,祛風通絡。若病毒深入,可見嗜睡,昏迷,抽搦,項強或喘促,吞咽困難等症。治宜熄風鎮靜,或定喘降逆。本病進入麻痹期,癱瘓可發於身體各部,常見於四肢,尤以下肢為多見。治宜疏風通絡,調和氣血,用獨活寄生湯加減。如面部癱瘓,用牽正散加減或針刺頰車地倉合谷。若此期未能恢復,日久可致肌肉萎縮,關節變形等,即為小兒麻痹後遺症,治宜補益肝腎,溫通絡脈,用虎潛丸、活絡丹或金剛丸等。並積極配合針灸、按摩治療,上肢癱瘓取肩髃肩髎曲池、大椎;下肢癱瘓取足三里、解溪、環跳風市、陽陵泉;腹肌癱瘓,取中脘、梁門、氣海;頸肌癱瘓,取天柱、天鼎、天容。

中醫辨證


癥候及表現特點如下。
1.邪犯胃肺見於本病前期,發熱咳嗽,咽痛頭痛汗出,全身不適,納呆少食,噁心嘔吐,腹痛腹瀉,舌質紅,舌苔薄白,脈濡數。
2.邪竄經絡見於癱瘓前期,發熱汗多,煩躁或嗜睡,肢體疼痛,少數因邪竄心肝,可出現神昏譫語,抽搐,舌質紅,舌苔膩,脈濡數。
3.氣虛血淤見於癱瘓期,餘熱病毒未盡,肢體呈弛緩型麻痹,或伴有口咽嗆咳,呼吸肌麻痹,舌苔淡,脈濡數。
4.肝腎虧虛本病恢復期或後遺症期,癱瘓日久,肌肉鬆散萎縮,肢體消瘦不溫,甚至發生各種畸形。

癥狀


小兒麻痹後遺症的殘疾主要表現為肌肉麻痹和肢體癱瘓。
(1)髖關節攣縮屈曲或者鬆弛不穩,甚至形成髖關節脫位。膝關節屈曲畸形、小腿向內彎或者向外彎等均為小兒麻痹後遺症的癥狀。
(2)肢體肌肉萎縮無力、肢體變形、上下肢活動困難、關節不穩定、雙側肢體不等長等。
(3)小兒麻痹後遺症的癥狀還表現在腳,腳也可以發生各種畸形,例如走路時腳跟不能落地或腳尖不落地,也可能是足內翻用腳背外側走路等。
另外,身體其他處也可發生畸形,如上肢的畸形、脊柱的彎曲畸形、骨盆的傾斜畸形等等。

診斷


診斷要點
1、有急性小兒麻痹症病史。
2、年齡多發於6個月―3歲兒童。
3、程度先重后輕。
4、僅運動功能喪失,感覺及大小便功能均正常。
5、麻痹多數不對稱,呈節段性、非集群性,股四頭肌受累最多。
小兒麻痹後遺症的癥狀和病程:分為3期。
1、急性期:自感染開始到肢體癱瘓。
2、恢復期:全身癥狀消失,肢體癱瘓程度逐漸減輕。
3、後遺症期:相應神經支配的肌肉麻痹,可因姿勢、負重等不平衡,出現各種畸形及功能障礙。
在我國的肢體殘疾者中,相當一部份是由於患了小兒麻痹症后遺留殘疾,叫做’小兒麻痹後遺症"。根據1987年普查推算,我國約有小兒麻痹後遺症患者183萬人。自從1988年起在全國範圍內推行小兒麻痹後遺症矯治的康復計劃后,到1995年底,全國已有50萬有,小兒麻痹後遺症的殘疾人接受了矯治手術,改善了功能。其中廣東省在"八五"計劃期間,就完成了二萬多例的"兒一麻"矯治手術。
隨著計劃免疫工作的深入,小兒麻痹症的發病率已大大降低,兒麻後遺症患者也逐年減少。儘管如此,但仍有為數不少的兒麻後遺症患者有待矯治和康復,因此,在"九五"期間,繼續為小兒麻痹後遺症等肢體殘疾者進行矯治康復,仍然是一項重大的任務。

分期


根據有沒有肌肉癱瘓可以將小兒麻痹分為癱瘓型和非癱瘓型。非癱瘓型在急性期過後癥狀完全消失,不留任何後遺症。癱瘓型小兒麻痹一般要經過以下3個發展階段。
(l)急性期:從接觸感染到出現肢體癱瘓,平均17天。又分為潛伏期7天,癱瘓前期5天,癱瘓期5天。歷經潛伏期,為全身反應期,有短期發熱,出現類似感冒癥狀,約2―5天體溫恢復正常,突然出現肢體癱瘓。
(2)恢復期:急性期后,體溫正常,一般癥狀消失,肌肉癱瘓不再發展並開始恢復,這種恢復在頭3-6月內速度較快,6個月後逐漸緩慢,發病2年後進入後遺症期。
(3)後遺症期:神經和肌肉功能的恢復已經停止,但兒麻引起的繼發性病理改變將繼續發展,相應神經支配的肌肉麻痹,可因姿勢、負重等不平衡,出現各種畸形及功能障礙。如果不加以控制和進行有效的康復治療,畸形會日趨明顯和加重。

療法


(一)取穴
主穴:肩Yu、曲池、外關、合谷、髀關、伏兔梁丘、足三里、下巨虛、解溪、血海、陰陵泉大腸俞、秩邊、環跳、承扶、太溪、絕骨。
配穴:足內翻加正揚、丘墟;足外翻加三陰交、商丘。
(二)治法
主穴為主,據症加配穴。每次取4~6穴,以氦氖激光治療機照射,波長6328埃,輸出功率5~7毫瓦,功率密度9600毫瓦/平方厘米,光纖芯徑<200微米,每穴直接照射8分鐘。每日1次,12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1周。3療程為一階段,階段間隔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