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鼎

天鼎

天鼎是人體腧穴之一,屬於手陽明大腸經,出自《針灸甲乙經》。此腧穴在頸外側部,胸鎖乳突肌后緣,當結喉旁,扶突穴與缺盆連線中點;有清咽,散結,理氣,化痰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療暴喑氣哽、咽喉腫痛、吞咽困難瘰癧,癭氣等病症。

簡介


● 來源:《針灸甲乙經》
● 別名:天頂
● 歸經:手陽明大腸經
● 功效:理氣化痰,消腫散結,利咽止咳

穴名釋義


● 天,天空、上部、高處。鼎,古代器皿,其上有耳,下有三足。本穴位於頸部胸鎖乳突肌的胸骨頭與鎖骨頭分支的下方,而胸鎖乳突肌的特徵之一為一肌三頭,形似三足鼎立,故名天鼎。

取穴


精準取穴

● 在頸部,橫平環狀軟骨,胸鎖乳突肌后緣。

簡便取穴

● 扶突與鎖骨上窩中央(即缺盆穴)的連線上,取中點,即為此穴。
簡便取穴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取穴方法,是長期臨床經驗總結的方法,操作簡便,便於記憶。一般情況下,簡便取穴的方法只適合日常按摩、拔罐、艾灸等養生防病時運用。如果使用穴位進行疾病的治療,則需要使用精準取穴。

局部解剖


● 皮膚,皮下組織,頸闊肌,椎前筋膜。
● 淺層分佈有頸橫神經;深層分佈有臂神經及其分支,面神經頸支及頸升動脈。

主治


● 咽喉部疾病,例如咽喉腫痛、扁桃體炎、失音、梅核氣、淋巴結炎、甲狀腺腫、舌骨肌麻痹。
● 其他疾病,例如咳嗽、氣喘等。

操作


治療操作

● 直刺0.3~0.5寸。
● 可灸。

日常保健

● 指壓按摩:用指腹揉按,每次1~3分鐘,以局部酸脹並向咽喉放散為佳。
● 灸法:艾條懸灸5~10分鐘。

古籍摘要


● 《針灸甲乙經•卷十二》:暴喑氣梗,喉痹咽痛不得息,食飲不下,天鼎主之。
●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卷四》:咽腫不得息,喉中鳴。

常用配伍


● 配天突、魚際,治咽喉腫痛。
● 配間使、太溪,治失音。

參考文獻


● [1] 孫國傑。針灸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 [2] 解秸萍,程凱。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取穴特色技法詳解。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
● [3] 郭長青。人體經絡穴位使用大圖冊。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