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曲池的結果 展開
- 李商隱詩作
- 人體腧穴
曲池
人體腧穴
曲池是人體腧穴之一,屬於手陽明大腸經之合穴,出自《靈樞·本輸》。此腧穴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有清熱解表、疏經通絡的作用;臨床上主要用於配合治療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熱病,高血壓,癲狂;腹痛、吐瀉,咽喉腫痛、齒痛、目赤腫痛,癮疹、濕疹、瘰癧等病症。
● Qūchí LI11
● 來源:《靈樞·本輸》
● 別名:陽澤、鬼臣、鬼腿
● 歸經:手陽明大腸經
● 功效:清熱祛風,調和營血,消腫止癢,降逆活絡
● 屬性:合穴
● 曲,屈、彎曲之意;池,池塘、水池之意。本穴為手陽明之合,穴在肘外輔骨之肘骨中,屈肘取穴,當脈氣流注其穴時,凹陷如池,故名曲池。
● 在肘區,尺澤(LU5)穴與肱骨外上髁連線的中點取穴。
● 尺澤(LU5)穴精準定位:在肘區,肘橫紋上,肱二頭肌腱橈側緣凹陷中。
● 屈肘,使小臂盡量靠近大臂,此時肘部橫紋的外側端即為此穴。
簡便取穴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取穴方法,是長期臨床經驗總結的方法,操作簡便,便於記憶。一般情況下,簡便取穴的方法只適合日常按摩、拔罐、艾灸等養生防病時運用。如果使用穴位進行疾病的治療,則需要使用精準取穴。
● 皮膚,皮下組織,橈側腕長、短伸肌,肱橈肌,肘肌。
● 淺層分佈有前臂后皮神經;深層分佈有橈神經干,橈神經肌支,橈側副動脈(肱深動脈分支),橈側返動脈。
● 頭面部及五官疾病,例如頭痛,咽喉腫痛,扁桃體炎,咳嗽,齒痛,氣喘,目赤痛。
● 腸腑疾病,例如腹痛,吐瀉,痢疾。
● 皮膚疾病,例如瘰癧,風疹,瘡疥,丹毒,蕁麻疹。
● 其他疾病,例如熱病,流行性感冒,高血壓,癲狂,小兒麻痹後遺症,肩肘關節疼痛,瘧疾。
● 直刺1~1.5寸;透刺少海;可灸。
● 指壓按摩:用指腹按揉或彈撥,每次1~3分鐘。
● 灸法:艾條懸灸5~20分鐘;艾炷灸5~7壯。
● 《靈樞·本輸》:入於曲池,在肘外輔骨陷者中,屈臂而得之,為合。
● 《針灸甲乙經·卷七》:傷寒餘熱不盡,曲池主之。
● 《針灸甲乙經·卷八》:胸中滿,耳前痛,齒痛,目赤痛,頸腫,寒熱,渴飲輒汗出,不飲則皮下熱。
● 《針灸甲乙經·卷二》:肩肘腫痛,難屈伸,手不可舉,腕重急,曲池主之。
● 《備急千金要方》:在肘后,轉屈肘曲骨之中。
● 透刺少海,治手臂麻木。
● 配合谷、外關,治感冒發熱、咽喉腫痛。
● 配尺澤,治膝關節腫痛。
● 透刺臂臑,治頸部淋巴結腫痛。
● 配足三里、天樞,治腹痛吐瀉。
● 配合谷、肩髃,治上肢癱瘓、上肢疼痛。
● 配血海、合谷,治蕁麻疹、丹毒。
對血液循環系統的影響:針刺曲池可增強冠心病人心肌收縮力,使心率減慢。對房性早搏、心房顫動有一定治療作用。研究表明針刺曲池、豐隆,對高血壓病人有降壓作用,經針治四周后,收縮壓平均下降23.6毫米汞柱,遠期療效亦較好。
針刺曲池對血氧飽和度有調整作用:動物實驗觀察,針刺組比對照組(不針)提高血氧飽和度6.31%。在開胸術中,看到手術中雖有開放性氣胸存在,肺臟萎縮,但動脈血氧分壓仍升高,沒有缺氧。
針刺曲池、陽陵泉觀察急性中風病人的血液流變學及腦血流圖,可使腦血流量增加,腦血管阻力降低,起針後腦血流量增加,仍可維持35分鐘,腦血管阻力降低卻不顯著,而針刺正常貓的腦血流動力學影響基本不大,也說明是調整作用。
對血液的影響:觀察脾切除術后血小板過多症,經針刺足三里、曲池等穴,全部症例的血小板數目,隨針刺治療而漸趨下降,以至恢復正常。針刺曲池對炎症灶白細胞的游出有一定抑制作用。
針刺對胃腸蠕動的影響:針刺曲池等穴,可見空腸、迴腸的蠕動有即時性的改變,蠕動弱者增強,強者減弱。另外針刺足三里、曲池穴,對闌尾炎患者,無論在X線觀察下或直接手術觀察,可見闌尾蠕動明顯加強,緊張度增加,或闌尾弧度變動、移位,呈捲曲擺動,或見分節氣泡移動加快,內容物排出。闌尾血管收縮,原來充血者,變為呈缺血狀態。
對神經—體液的影響:針刺曲池,可使多數空腹(正常人)血糖升高,說明腎上腺髓質分泌功能增強。對血糖的影響,可因手法不同,其效果也不一樣,如用燒山火手法可使血糖上升,透天涼可使血糖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