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呂神祠
律呂神祠
律呂神祠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東北部的神溪村,
神殿內塑有水母娘娘徠夫婦像。殿內壁四周是近七十平方米的四海龍王行雲布雨彩繪壁畫,筆工精細,逼真動人,共畫有各種大小人像一百三十九個。
“律呂神祠”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元、明兩朝曾經修葺。據說古代神溪村後有一個方圓五里的小山,因山形如鳳凰,名為鳳凰山,海拔1160米,距渾源縣城4公里。山下有碧泉數處,為渾河的源頭之一,當地人習慣地又將鳳凰山稱之為神溪山。鳳凰山南,有一塊佔地一畝大小的孤石,高約三丈多。孤石四周,神泉涌溢,池水蕩漾,林木掩映,花果飄香。就在這塊孤石頂上,建有一座祠廟,孤立高聳、兀然挺拔,莊嚴肅穆、別具一格,且周圍環境優美。孤石之陽有一泉,磊石聚水成湖,名“神德湖”。環祠流水潺潺,登律呂神祠高處,鳥鳴俞顯祠靜山幽。清風徐來,白雲悠悠,只覺塵世已遠。想來,當年的詩人,每一個來踏青懷古的落寞文人,在陶醉於山水的寧靜空靈、歷史的滄桑厚重之際,其惆悵落寞,自也流動於胸懷。
省道203線經過於此,距渾源縣城四公里 左右,乘車從縣城15分鐘左右即可到達,村中除有律呂神祠外,還有許多濕地等景觀,現已被列入縣裡的旅遊開發項目。
廟會
古代樂律有陽律、陰律各六,共十二律。陽六曰律,陰六曰呂,合稱律呂。古人是模仿鳳凰鳴叫的聲音而製成的十二律,雄鳴叫做六律,雌鳴叫做六呂。恰恰神溪山又叫鳳凰山,所以廟名為“律呂神祠”。現存的遺跡上的建築,就是元代重建的。去年以來,渾源縣委、政府對律呂神祠進行落架大修,目前已經初具規模。神祠正殿座北向南,面寬三間,進深二間,高大雄偉,古樸莊嚴。從大殿頂架柁梁的用運、斗拱的制形、殿角斜梁的設置等建築特色來看,充分表現出了元代的建築技術和風格。殿前東西兩旁建有鐘鼓樓,南面是磚砌五龍壁。正殿東西兩側各建有配殿四間,東北角還有住房三間。儘管祠廟僅有一畝大小,但經古人的巧妙布局,仍給人一種開闊之感。
徠東西兩壁的壁畫分上下兩層;上層是在雲頭上坐跨飛龍的龍王,手執令旗和雨簿的雷公、風伯、雨師,還有在行雲布雨中奔忙的蟹兵蝦將和螺女魚男,真是匠心獨創。下層畫得是黎民四季耕作圖,看那雨中的老百姓是多麼高興,有的冒雨播種,有的揮汗夏鋤,有的握鐮收割,有的揚鞭運糧,充分表現出了勞動人民對豐收嚮往的喜樂心情。北壁左側,還畫有一幅“水母用茶”圖,筆工精細、色彩艷麗,五個侍女,有的端茶,有的捧桃,衣帶灑脫,神態繾綣,令人默然久望。
據傳說,水母娘娘的化身是神溪村的一個年輕媳婦,當時神溪村一家婆婆叫媳婦天天從河邊挑水,媳婦擔水回家后,婆婆只用身前的一桶,身後那一桶要倒掉。一次,媳婦挑水途中遇白髮老爺爺,交給她一支馬鞭。媳婦按老爺爺的吩咐,將馬鞭放在水瓮后,瓮中水少了提提馬鞭水又滿了。婆婆發現了秘密,將鞭子提出來,誰知瓮里水涌而出,很快白浪淘淘,大水將淹全村,媳婦為救全村人性命,躍身坐入水瓮,從此坐化成神,大水變成了常流不斷的涓涓細流,後人稱神溪,惠澤一方百姓。人們為了感懷媳婦之恩,將其奉為律呂神,並立廟祭祀;也有傳說那個挑水媳婦姓複姓律呂,坐化成神后就被人們稱為律呂神了。
另據清乾隆版《渾源州志》記載,明武宗正德年間,禮部司務浙江人孫聰(渾源州人)曾在鳳凰山下建“鳳山書院”,修建了鳳鳴亭、翠微樓、得月軒、秋香圃、藏書窯、鼓琴洞、弈棋台、釣魚磯、碧水竇、彩雲岩、金魚池、瑞蓮池等十二處景觀,被人們稱為最優美的地方。神溪山靈水也秀,神溪明月更迷人,“神溪月夜”也成為渾源歷史上有名的神川八景之一。《渾源州志》載有一幅《神溪月夜》圖,畫面意境空靈清雅,頗有韻味。
壁畫
汽車:從大同市乘車到神溪村口下車即可。或者從靈山高速渾源西下高速,向西4公里即到。
鐵路:大同市內鐵路交通較完善。從大同有火車通往北京、太原、西安、銀川、石家莊、包頭、瀋陽等地。大同火車站位於市區北部,乘2路、4路、8路、14路、15路公交車均可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