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涌道

東涌道

東涌道是位於香港的大嶼山的道路,為唯一貫通該島南北的車道。東涌道原本是一條水務設施通道,以方便興建數條輸水隧道,將東涌黃龍坑及其他溪流的水輸送至南部的石壁水塘儲存,後來該通道開放給居民使用。道路使用者必須持有東涌道禁區許可證,才可使用東涌道往來該島南北。東涌道由東涌馬灣涌(舊碼頭)開始,經過石門甲及鳳凰山與大東山之間的伯公坳,到達長沙與嶼南道交匯。配合東涌道改善工程完竣,2009年2月6日起,由伯公坳至長沙一段的東涌道已永久封閉,由伯公坳起的新定線會改沿東南方向延伸,至近䃟石灣的嶼南道交匯。

歷史


東涌道
東涌道
東涌道在1966年9月28日,由港督戴麟趾主持開通典禮。早期為一條單線雙程行車的道路,途中設有多個避車處,及后因青嶼幹線通車及北大嶼山新市鎮首期入伙,令居民及遊人改
選使用東涌道進出大嶼山南部地區,使東涌道的車流量超出負荷。故在1998年開始,路政署在東涌道進行多項小型的改善工程,包括擴闊部份路段及增加避車處數目;及后政府於2004年6月開展更全面的“東涌道改善工程”,當中包括將龍井頭至伯公坳一段長3.6公里的東涌道改為雙線不分隔道路;在伯公坳與長沙䃟石灣之間築建一條長2.6公里的全新雙線不分隔道路,包括總長度為750米的高架道路構築物;在東涌道沿線辟設21個避車處/巴士停車處;以及在䃟石灣基督教女青年會營地附近辟設一個迴旋處,與嶼南道交匯。工程已於2009年1月完成,並於2009年2月6日早上十時起正式開放通車。
此外,隨著東涌西部的開發(興建逸東邨),東涌道亦被分為兩段,第一段由長沙大橋至東涌壩尾村,第二段由東涌松仁路迴旋處至東涌馬灣涌(舊碼頭),後者在2008年7月11日開始已改稱為東涌道北;而斷開的一部份路段後來改名為翠群徑。由於東涌道多處斜度達1:6,所以車速限制只有每小時30公里,以策安全。亦由於路窄而陡斜,不能負荷太多車輛,所以沒有許可證的外來車輛一律禁止駛入東涌道。
新大嶼山巴士有多條路線行經東涌道,來往東涌和大嶼山島上其他目的地如梅窩昂坪大澳。在昂坪360纜車啟用之前,東涌道也是遊客由東涌前往昂坪寶蓮寺及天壇大佛的必經之路。
2008年3月,隨著東涌道擴闊工程完成,管制站亦南移到石門甲一帶。

事故


東涌道於2006年7月16日凌晨的暴雨中被山洪衝擊,兩段約30米的馬路瀝青爆裂,要封路緊急維修,道路癱瘓大半天,亦令大批打算前往寶蓮寺的旅客失望而回。道路經搶修后,於同日下午3時半全面恢復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