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敷歌

羅敷歌

羅敷歌是詞人賀鑄的一首詞。

作品原文


五首之一

高樓簾卷秋風裡,目送斜陽。衾枕遺香,今夜還如昨夜長。
玉人望月銷凝處,應在西廂。關掩蘭堂,惟有紗燈伴綉床。

五首之二

河陽官罷文園病,觸緒蕭然。犀麈流連,喜見清蟾似舊圓。
人生聚散浮雲似,回首明年。何處尊前,悵望星河共一天。

五首之三

東南自古繁華地,歌吹揚州。十二青樓,最數秦娘第一流。
季鷹久負鱸魚興,不住今秋。已辦歸舟,伴我江湖作勝游。

五首之四

自憐楚客悲秋思,難寫絲桐。目斷書鴻,平淡江山落照中。
誰家水調聲聲怨,黃葉西風。罨畫橋東,十二玉樓空更空。

五首之五

東亭南館逢迎地,幾醉紅裙。凄怨臨分,四疊陽關忍淚聞。
誰憐今夜篷窗雨,何處漁村。酒冷燈昏,不許愁人不斷魂。

作者簡介


賀鑄(1052-1125年3月18日)字方回,又名賀三愁,自號慶湖遺老,祖籍山陰(今浙江紹興),生長於衛州(今河南汲縣)。長身聳目,面色鐵青,人稱賀鬼頭。孝惠皇后族孫,授右班殿直,元佑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蘇州,杜門校書。不附權貴,喜論天下事。能詩文,尤長於詞。其詞內容、風格較為豐富多樣,兼有豪放、婉約二派之長,長於錘鍊語言並善融化前人成句。用韻特嚴,富有節奏感和音樂美。部分描繪春花秋月之作,意境高曠,語言濃麗哀婉,近秦觀、晏幾道。其愛國憂時之作,悲壯激昂,又近蘇軾。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等對其詞均有續作,足見其影響。代表作為《青玉案·橫塘路》、《鷓鴣天·半死桐》、《芳心苦》、《生查子·陌上郎》、《浣溪沙》([一]、[二]、[三])、《搗練子·杵聲齊》、《思越人》、《行路難·小梅花》、《凌歊·控滄江》、《搗練子·望書歸》、《採桑子》等,其中以《青玉案·橫塘路》、《鷓鴣天·半死桐》、《芳心苦》三首為最著名。《鷓鴣天·半死桐》悼念詞人相濡以沫的妻子,字字悲切,如泣如訴,“空床卧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這一句更是飽含深情,哀婉凄絕。《芳心苦》寫“斷無蜂蝶慕幽香,紅衣脫盡芳心苦”的荷花,視角新奇卻又不失於理,且托物言志,可謂手法高妙。

作品鑒賞


主題情感

這首詞的主調是抒發一種濃重的悲秋感,及由此而引致對人事聚散無常的深深悲慨之情。

文學賞析

首句“自憐楚客悲秋思”,直點悲秋情緒,為全詞定一基調。按楚客,指宋玉。宋玉,楚人,其《九辯》曾有“悲哉!秋之為氣也”的慨嘆。自憐,自我憐憫之意。兩字見出了作者遠離家國,離群索居的苦悶。正因為遠離家國,離群索居,適逢肅殺悲涼之秋,詞人鬱悶的心境,更增幾分惆悵感。“難寫絲桐”,承接上句,是說這種因秋所致的悲愁感,是任何美妙的音樂也難以抒發排遣而出。四字言簡意賅,渲染得恰到好處,非常委婉曲折地傳達出了作者因秋所致的“悲”與“思”。
“目斷書鴻,平淡江山落照中”。這兩句承前:因秋而悲,離群索居,於是自然勾起對家國的思念。但極目遠眺,望眼欲穿,何嘗見任何傳書的鴻影,唯只有那每日都見平淡無奇的山河掩映在一片落日的斜輝中。平淡兩字,用得恰到好處,將作者此刻心情,表露得十分真切。試想,籠罩在一片悲秋思鄉之情中的作者,又有何觀景心思。既無心觀景,自然覺得所見之景平淡無奇。況值黃昏時節,那沉沉欲墜的紅日,配合上悲涼蕭瑟的秋景,詞人首先產生的感受就是一股莫名的凄楚之情。好在詞人雖無心賞景,而景色自不會因詞人的主觀感受而有所改變。這句的好處在於作者有意無意之間非常客觀形象地呈現給了讀者一幅落日殘照下的山河勝景圖,給人以色調和諧、濃淡相宜之感。
“誰家水調聲聲怨,黃葉西風”。按水調,曲牌名。杜牧《揚州詩》:“誰家唱水調,明月滿揚州”。水調屬商調曲,其聲哀怨,相傳唐玄宗入蜀,聽水調歌而深感“山川滿目淚沾衣”。本詞作於揚州,順手化用杜牧詩句是很自然的。但妙在化用得天衣無縫、融合無間,它藉助於黃葉西風的秋景描寫,把原詩句所具的聽覺感受與眼前的視覺感受融為一體,渲染出了一種凄清蕭疏哀怨悲婉的意境,與詞首悲秋的氣氛相照應。
“罨畫橋東,十二玉樓空更空”。罨畫,色彩斑雜的彩畫,這裡指裝飾鮮麗的建築物。玉樓,仙人所居之樓,這裡為青樓的美稱。十二,狀其多也。作者由唐人杜牧留下薄倖名聲的揚州地面,聯想到杜牧的詩句。更因黃葉西風的感召,涌發出無限悲愁之感,復由自然聯想到人世的聚散、男女的歡情,深感任何美妙繁華之景的短暫易逝。昔日歡聚的美好時刻,現在看來,有如虛無縹緲的神仙世界。故往日的歡會,無論當時覺得如何美妙,對照今天的離散來說,真有不堪回首之感。“空更空”三字,寄託著詞人無限人世聚散無常的悲慨之情,其懷人而不得的愁情,亦由此得到充分的宣洩。
此詞前半重在抒發悲秋之情,後半重在表達人世聚散的感喟。其思想情緒之表達,或直抒而出,或借景生髮,用語平淡中顯自然,疏雅中見穠麗。其深沉厚重的感情,藉助於渾融圓整的意境得到了抒發,頗體現賀詞情思纏綿而又精於組織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