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家疃

姜家疃

解徠甲庄鎮姜家疃村,四百年歷史名村,始建於明代天啟年間,是姜氏的聚居村落。西有吉山、桂山、圍子山森林公園,而東有馬屯路、桂山路、辛安河。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民風淳樸,賢風蔚然。

地理位置


途徑公交車有605路、108路。

經濟狀況


耕地面積948畝,糧田面積522畝、果園面積225畝。225畝果園分佈於西側的桂山陽面,土層深、多有機質,為通氣排水的沙質土壤。盛產紅富士蘋果煙台大櫻桃、沙地葡萄、萊山蜜,是煙台特產正宗萊山蜜的發源地。

歷史


據本村村碑上記載,明朝天啟年間,姜姓祖先從乳山峒嶺先遷至萊山官莊、后遷至此定居,取名姜家疃。萊山官莊由於離的比較近,大多數人都知道在哪裡,至於乳山的峒嶺,很多人都比較陌生。近日,查找乳山峒嶺的資料,無意中發現了更多更遠的歷史。
首先說一下乳山峒嶺的歷史,在乳山市徐家鎮東峒嶺村的介紹上,看到這樣的史實:
東峒嶺村位於徐家鎮西部,青威汽車專用路南側,西於西峒嶺相鄰。主要姓氏為姜姓,為本市古老村莊之一。公元前386年,遷齊康公於海濱(煙台芝罘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東遊,康公子孫隱居通天嶺(今徐家鎮境西北)避難,公元前210年始皇崩,擇此地定居,為念其先祖通天嶺隱居歷史,故取村名峒嶺。明隆慶元年六月十三日(1567年),洪水將村分成東西兩村,小河東岸為東峒嶺。
因為洪水,所以峒嶺分成東西兩個村子,這有點像現在的姜家疃跟辛安河對面的朱柳。天啟年間是公元1621年——1627年,從1567年到1621年才50多年的歷史。從峒嶺到官莊、再到現在的地方,需要的時間基本上跟這個歷史相當。具體是為什麼才遷移的,後人很難知道,但是有一點現在是可以肯定,姜姓的祖先是從乳山峒嶺遷移至萊山官莊,然後又遷到了現在的村莊。
徠東峒嶺村的歷史中還提到了一個更遠的齊康公,也是本村姜姓人的共同祖先。現在看一下歷史上的齊康公:
齊康公(公元前404~前379),宣公子,名貸,為姜齊最後一代國君,在位十四年。公元前391年,田成子的曾孫田和廢掉齊康公。公元前386年,放逐齊康公於海濱,只給一座城做食邑,以便供給對其祖先的祭祀。田和自立為國君。同年,周天子周安王)正式冊命田和為齊侯。公元前379年,齊康公死,姜氏齊國的歷史就此結束。據《史記》載,齊國田和篡奪姜姓王位,齊康公姜貸被放逐到芝罘島附近。齊康公死後,子孫將其葬於夾河下游公雞島,后遷葬芝罘山頂(今芝罘島老爺山頂),俗稱康王墓。
上面的介紹有些簡單,再看一下中國古代的歷史,主要是從西周時期到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歷史:
齊國原系周室分給功臣姜尚之封邑,姜尚即姜子牙,他是周武王的開國功臣,為周王朝的興起立下了不朽之功。周武王將他封在營丘(山東臨淄),國號齊。
齊國是一個大國,在諸侯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力量,至齊桓公姜小白時“九會諸侯,一匡天下”成為公認的霸主,盛極一時。春秋末年,中國逐漸進入一個新的時期,即七雄競爭的戰國時代。本來的大小諸侯國有一百數十個,后經不斷兼并,小國漸被消滅。戰國初期,大小國家只餘下二十來個,其中又以韓、趙、魏、楚、燕、齊、秦最為強大,號稱“戰國七雄”。這時的齊國,姜氏之國亦大權旁落,漸為卿大夫田氏所控。
齊景公時,公室腐敗,剝削沉重。田桓子之子田乞(田僖子),採取了一些爭取民心的措施。他用大斗借出,小斗回收,於是“齊之民歸之如流水”。田乞死後,其子田恆代立為齊相,是為田成子。公元前481年,田成子發動武裝政變,殺了齊簡公,另立齊平公,進一步把持了政權。公元前391年,國相田和將齊國國君齊康公放逐到海上,只留一城之地作為他的食邑。公元前386年,周室冊命田和為齊侯,正式將他列為諸侯。過了幾年齊康公病逝,齊國全部為田氏所統治,史稱“田氏代齊”。
看完上面的歷史,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本村姜姓人都是姜子牙的後裔,遷移的路線是營丘(山東臨淄)——芝罘——乳山峒嶺——萊山官莊——姜家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