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芝芳
申芝芳
據同治《萬安縣誌》記載:申芝芳於崇禎四年到任萬安知縣后,為政注重大局,寬嚴相濟,務求其宜;飢荒之年,積極於縣城四門施粥,全活無算;禮賢下士,樂於獎掖後進,造就良多。是萬安縣歷任縣令中的佼佼者。離任后,縣民為建生祠,立去思碑。
申芝芳雖身在朝廷,卻不忘桑梓,對家鄉父老的疾苦頗為關注。嘉定自建縣以來,即為重賦之地,政府以徵收稻米為主,俗稱漕糧或皇糧。明代中後期,該地區江河淤塞,水稻種植環境遭到破壞,居民審時度勢,開始大面積種植經濟作物棉花,嘉定遂成為吳地重要的產棉區和棉紡織中心之一。然而,傳統的征繳方式卻未及時加以調整,以致於嚴重影響了嘉定社會經濟的運轉。農民以棉織布,以布易銀,以銀買糧,以糧納賦,遭受重重盤剝,飽受漕糧之苦。嘉定士民經數十年努力,爭取折糧為銀,以繳銀代替納糧,至明末才“得旨永折”。在嘉定官民請求折漕的過程中,申芝芳盡其所能,從旁協助、斡旋,幫助反映情況,打通關隘,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造福桑梓的功德,深深銘刻在故鄉百姓心中。逝世后,入祀嘉定縣的折漕報功祠。
甲申(1644)國變,明朝廷土崩瓦解,身在北京的申芝芳與同鄉施鳳儀脫身出城后,一同潛歸南方。此後,施鳳儀投身福王,輔佐史可法鎮守揚州,最後在抗擊清兵的戰鬥中以身殉國;申芝芳則隱居鄉里,杜門讀書,不事清朝,保全名節,亦難能可貴。
申芝芳不但是能吏,而且為官清廉,因為宦囊蕭然,常遭到親朋的諷刺,甚至妻子兒女也不予理解,但申芝芳毅然堅守節操,甘之如飴,曾作詩自嘲道:
一官已十年,無屋又無田。
舉頭畏蒼蒼,合眼問幽獨。
入室諱言飢,妻子避反目。
親朋間引諷,他顧呼童僕。
為官十年,無屋無田不說,還常令家人挨餓忍飢,這樣的官員簡直是聞所未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