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聚英

高武的醫學著作

《針灸聚英》,針灸專著,又名《針灸聚英發揮》,4卷。明·高武撰於嘉靖八年(1529年)。高氏以針灸“諸書於《素問》《難經》多異少同”,乃“取其同,議其異,故以《聚英》名”。卷首《集用書目》,簡介明以前主要針灸著作16種;卷1論五臟六腑,仰伏人尺寸,手足陰陽流注,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及其所屬經穴之循行及主病,大抵依照滑壽《十四經發揮》為次序,並附有經脈穴圖;卷2介紹騎竹馬灸法、四花穴、子午流注、東垣針法等各家針灸法及各種疾病取穴法;卷3介紹煮針、火針、溫針、折針、艾炷、灸瘡、禁忌等法;卷4記述80餘首有關經穴、經脈、臨床主治、補瀉手法、針灸禁忌等歌賦,最後以問答形式闡述若干針灸治療問題。高氏集錄明代以前針灸學之主要成就,並用按語形式闡發己見,如五行生剋在是動、所生病治療中之應用;東垣針法應用等。書中收集針灸歌賦頗多,尤其便於初學者習誦。

內容提要


《針灸聚英》,明代醫家高武編撰,初刻於明嘉靖十六年(1537),全書4卷。該書彙集各家針灸之說,對後世針灸學影響最大的在於卷一“經絡髖穴類聚”部分,高氏以元代杜思敬《針經節要》“於十二經井滎俞經合穴,萃集各書主治,其餘髂穴則未之及”,故廣搜《素問》、《千金要方》、《資生經》、《針經摘英集》等書“而補輯之”,這是繼漢代醫家編《明堂經》,首次全面總結腧穴主治症之後,又一次系統的針灸腧穴文獻整理工作,對於腧穴理論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對後世針灸學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如:書中收錄的玉龍賦。肘后歌、百症賦、補瀉雪心歌等當今仍膾炙人口的針灸歌訣,就是最早見載於此書。此外,書中還有頗多作者的獨到見解。對當今針灸的發展仍有較大的臨床指導意義。本次整理採取最精良的版本,書前增加導讀,書末附有穴名索引,便於讀者查閱。本書可供針灸專業、中醫臨床各科醫生參閱,也可供針灸愛好者學習之用。

成書背景


高武在《針灸聚英·引》中說“不溯其源,則昧夫古人立法之善,故嘗集《節要》一書矣。不究其流,則不知後世變法之弊,此《聚英》之所以纂也”。在《針灸聚英·凡例》中又說“諸書於《素問》《難經》多異少同”,乃“取其同,議其異,故以《聚英》名”。彙集了16世紀以前10餘種針灸文獻,參以高氏本人的見解,撰成此書。

作者簡介


高武,字梅孤,四明(今浙江寧波)人,生卒年代不詳。青年時期愛好天文、樂律、兵法與騎射,曾於嘉靖年間(1522~1566)中過武舉。從中年時期起轉而習醫。高氏習醫之初,對針灸不屑一顧,后因遇到需要針灸治療的患者,自愧束手無策,因此認識到學習針灸的必要性。他在《針灸聚英·引》中寫道:“曩武謬以活人之術止於葯,故棄針與灸而莫之講,每遇傷寒入血室、閃挫諸疾,非藥餌所能愈,而必俟夫刺者,則束手無策,自愧技窮,因悟治病猶對壘,攻守奇正,量敵而應者,將之良;針、灸、葯因病而施者,醫之良也。”高氏學習並從事針灸醫術過程中,曾編撰成《針灸節要》及《針灸聚英》二書。同時高氏認為針灸穴位的位置在男子、婦女和兒童身上存在某些差別,因此於16世紀中葉設計鑄造了男、女、兒童針灸銅人各一座,作為定穴標準。據《鄞縣誌》記載,高氏還著有《射學指南》《律呂辨》。又據《醫藏目錄》所載,其還著有《痘疹正宗》。

流傳版本


現存明刻本及日本刻皮紙印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書評序言


扁鵲有言,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在血脈,針石之所及;其在腸胃,酒醪之所及。是針灸故棄針與灸而莫之講。每遇傷寒熱入血室、閃挫諸疾,非藥餌所能愈,而必俟夫刺者,則束手無策,自愧技窮。因悟治病猶對壘,攻守奇正,量敵而應者,將之良;針灸葯因病而施者,醫之良也。思得師指而艱其人,求之遠近,以針鳴者,各出編集標幽、玉龍、肘后、流注、神應等書。其於捻針補瀉,尚戾越人從衛取氣、從榮置氣之說。復取素、難而研精之,旁究諸家。又知素、難為醫之鼻祖,猶易為揲蓍求卦之原。諸家醫流,如以錢擲甲子起卦,勾陳玄武,蛇龍虎斷吉凶,似易而亂易也。後世針灸亦若是爾。嗚呼!不溯其原,則昧夫古人立法之善,故嘗集節要一書矣;不窮其流,則不知後世變法之弊,此聚英之所以纂也。安故狃近者,猶曰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詩變而騷,君子取之。郡縣者,封建之變;租庸者,井田之變。後人因之,固足以經國治世,奚怪於針灸之變法哉。奚是古非今為哉。豈知封建井田變,而卒莫如周之延祚八百;針灸變,而卒莫如古之能收功十全。如使弊而可因,則彼放蕩逾閑者,可以為禮,以之安上治民;妖淫愁怨者,可以為樂,以之移風易俗哉。夫易謂窮斯變通久,素、難者,垂之萬世而無弊,不可謂窮,不容於變而自通且久也。周子謂不復古禮,不變今樂,而欲至治者遠。然則不學古醫,不變今俗,而欲收十全之功者,未之有也。茲續編諸家而折衷以素、難之旨,夫然後前人之法,今時之弊,司命者知所去取矣。
時嘉靖己丑夏六月六日四明梅孤子高武識。

目錄


卷之
五臟六腑之圖
面銅人圖
背銅人圖
側銅人圖
仰人尺寸
伏人尺寸
手足陰陽流注
中指同身寸法
手太陰經脈穴
手陽明經脈穴
足陽明經脈穴
足太陰經脈穴
手少陰經脈穴
手太陽經脈穴
足太陽經脈穴
足少陰經脈穴
手厥陰經脈穴
手少陽經脈穴
足少陽經脈穴
足厥陰經脈穴
奇經督脈穴
任脈穴
陽蹺脈穴
陰蹺脈穴
沖脈穴
陽維脈穴
陰維脈穴
帶脈穴
十五絡脈
十二原穴
五臟募穴
五臟俞穴
八會穴
五臟六腑井滎輸原經合
卷之二
騎竹馬法
四花穴
灸勞穴
取腎俞法
竇氏八穴
子午流注醪穴開合
臟腑井滎輸經合主治
十二經是動所生病補瀉迎隨

內容簡介


《針灸聚英》全書共四卷。卷一為臟腑、經絡腧穴。高氏認為宋代王執中的《針灸資生經》先立諸病目,然後各腧穴分屬,“似難於閱”,因此改為以經絡腧穴為主,而以所主治之病分屬之。卷二為各種針灸方法、東垣針法、某些穴位主治、子午流注以及各種病症之取穴法。卷三為針灸法之論述,包括針具艾炷、針刺手法、灸瘡、暈針折針之處理等。其中特別提醒施行針刺前須對針具細加檢視,擯棄不合格者,以防止發生折針事故,指出:“按《素問》雲:‘針耀而勻’,示人臨病當檢視其針,令光耀滑澤,勻直而無曲損也。能守此訓,自不致折矣。”卷四為針灸歌賦。高武認為“世俗喜歌賦,其便於記誦”,因此從各種醫籍中轉引了針灸歌賦60餘首編輯成一卷,其中“玉龍賦”系總輯宋代“玉龍歌”之要旨而成。該卷之末尚有“雜病歌”,用歌賦記述各科20餘種常見病證之癥狀與治療。其中記載了治療哮喘咳嗽的灸哮奇穴,寫道:“醫者若欲灸人哮,天突尾窮骨尖高,又法背上有一穴,量穴須用線一條。環頸垂下至鳩尾,尖上截斷牽脊背,線上盡處是穴端,灸至七壯真為貴。”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高氏對金元以來發展的按時選穴學說雖很重視,但並不拘泥於此說。他認為“《素》《難》井滎俞經合主病,人多不明五行生剋,故不能行,今以諸經是動所生病補瀉生克,細為制定,以便針刺。”創立了一種“十二經是動所生病補瀉迎隨說”(或稱“十二經病井滎俞經合補虛瀉實”法),即近人所稱“子午流注納支(子)法”。高氏在書中還十分重視李東垣在針灸學上的成就,多處引述其說,並特立“東垣針法”於卷二之中,認為“東垣針法深得《素問》之旨,人多忽之,各書亦不能載,今於脾胃論中表章於此。”有學者認為《針灸聚英》對後世針灸學影響最大的在於卷一“經絡腧穴類聚”部分,高氏以元代杜思敬《濟生拔萃》“於十二經井滎俞經合穴,萃集各書主治,其餘腧穴則未之及”,故廣搜《素問》《千金要方》《資生經》《針經摘英集》等書“而補輯之”,這是繼漢代醫家編《明堂經》,首次全面總結腧穴主治證之後,又一次系統的針灸腧穴文獻整理工作,對於腧穴理論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影響評價


《針灸聚英》收錄文獻豐富,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流傳很廣。本書的成書是繼漢代醫家編《明堂經》,首次全面總結腧穴主治證之後,又一次系統的針灸腧穴文獻整理工作,對於腧穴理論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