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氏宗祠

安徽省安慶市樅陽縣官埠橋屯陽汪氏宗祠

屯陽汪氏宗祠建於清乾隆49年,祠堂基地在今官埠橋中心學校(地名金崗),當時參與組織修祠工作的人員(姓略)有:倫昌、炳元、遠宗、咸五、新太、文啟、余萬、幸立、廷芳。尊長:東萬。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清廷多隆阿部剿殺駐紮在桐城樅陽的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部,駐守官埠橋的是陳玉成部將劉瑲琳部。六月十九日,劉瑲琳率兵1000餘人在馬踏石(今官埠橋連湖)、黃馬河等地遭多隆阿部重兵伏擊,損失慘重,劉瑲琳被害,殘部撤至官橋汪氏宗祠,被清兵用火器射殺,祠毀人亡。現存屯陽汪氏宗祠為易基改建祠堂,座落在屯田(汪家老屋)東側、汪家丁庄前。

目錄

正文


祠堂基地原屬隆乙公曾孫汪沔的享堂基地,因原祠堂內有血光之凶,原基不宜重建,改用小房沔公享堂基地建隆乙公祠。該祠堂始建於清同治七年(1868年),至同治十三年(1874年)竣工。光緒年間進行一次檢修。1966年至1976年,新中國經歷十年文化大**。屯陽汪氏宗祠在此浩劫中也未能倖免,破壞分子以除四舊為由,將祠堂破壞得面目全非,時繼光大隊書記汪輝福等屯陽汪氏後裔極力保護,終將前進大門樓保存了下來。拆除的祠堂材料在大門樓兩側和東北兩面建了汪祠小學。1999年,國家實行義務教育改革規劃,汪祠小學不在規劃之列,學校整體搬遷到繼光村張家咀。閑置的汪祠小學教室和祠堂大門樓,不久就淪為附近村民的牛欄和豬圈。屯陽汪氏後裔看在眼裡,痛徹心頭。2005年12月28日(農曆十一月二十八日),屯陽汪氏八位後裔(汪興發、汪宏兵、汪國立、汪禮寶、汪篤五、汪輝忠、汪樹友、汪秉堂)相聚一堂,商議重新修建祠堂,並成立屯陽汪氏宗祠修建籌備組,后因工作需要,2006年7月16日,籌備組進行機構擴大,成立了屯陽汪氏修祠續譜工作委員會。為了保證祠堂修建工作合法,工作委圍繞祠堂產權問題做了大量的工作,會議開了無數回,過程艱辛曲折,總是無果而終。2007年9月,工作委辦公室副主任汪禮寶,通過汪氏宗親網聯繫到廈門的汪偉蛟本家,向他請教並帶回了一份泉州市文物管委會頒發的《泉州市汪氏宗祠修繕籌備組批准成立報告》複印件以作借鑒,才使工作峰迴路轉,柳暗花明。調整后的工作思路是將官橋汪氏宗祠申請註冊為文物,以保護文物的目的進行修建,使祠堂修建工作得以順利進行。在汪松、汪永忠、汪輝智、汪宏兵、汪禮寶等宗裔的共同努力下,於2008年元月份,樅陽縣文體局組織文物管理所實地勘察,正式確定官埠橋屯陽汪氏宗祠為“重要的不可移動的縣級文物”。2008年6月27日樅陽縣文體局下發文件——《同意成立汪氏祠堂修建籌備組》。2008年10月24日(農曆9月26日)上午9時18分整,祠堂前進準時開工,並舉行了較為隆重的開工典禮,為紀念這一歷史盛況,工作委辦公室請專業攝像師攝像攝影,並製作了光碟錄像,塑封了珍貴相片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