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龍科

腕龍科

徠腕龍科(Brachiosauridae)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科。它們是群草食性四足恐龍,前肢長於後肢,並擁有45度角傾斜的長頸部。

簡介


腕龍科
腕龍科
儘管腕龍科恐龍的外表有獨特特徵,但它們的分類仍有爭論,腕龍科到底是獨立的一科,或是基礎巨龍形類恐龍的集合群。因此,關於哪些屬該分類於腕龍科也有所爭論。
腕龍科恐龍的重量範圍從20公噸到90公噸,它們長而挺立的頸部可讓它們接觸到樹梢上的樹葉,而這範圍是其他蜥腳類恐龍所接觸不到的。頸椎約在14個左右,內部中空,可減輕它們的重量。它們的牙齒長、呈匙狀,與其他蜥腳類恐龍相比(例如梁龍),更能處理較堅硬的植物。有些古生物學家推測如果它們能夠以後肢站立,那它們能夠接觸到更高層的樹枝。然而,它們的短尾巴與後肢使它們的重心位在相當前面的部位,將使它們很難以後肢站立。
腕龍科
腕龍科
腕龍科恐龍存活到到晚坎潘階才滅亡(8300萬年前到7100萬年前),因為在墨西哥發現了一個屬於該地質年代的腕龍科尾椎。腕龍科的化石在20世紀初期首次發現於非洲,目前在歐洲、北美洲等地也發現了腕龍科化石。在2001年,中東發現了亞洲第一個腕龍科化石,但僅發現了少數牙齒,全世界最大型的已架設骨骸位在德國柏林的亨波特博物館,屬於腕龍科的腕龍屬。

科屬


雪松龍

雪松龍(學名Cedarosaurus)是一屬鼻子隆起的腕龍科恐龍,生活於下白堊紀巴列姆階的美國猶他州。它首先由Tidwell、Carpenter及Brooks於1999年所描述。它的學名是取自發現其化石的雪松山地層。它與在英格蘭南部維耳德的優腔龍及摩里遜地層的腕龍有一些相似的地方。

大安龍

大安龍(學名Daanosaurus)是一屬腕龍科恐龍,生存於侏羅紀晚期。它的化石於中國被發現,外型則有些像巧龍。
模式種張氏大安龍是於2005年被描述的。

公平龍

公平龍(學名Ischyrosaurus)意為“強壯蜥蜴”,是蜥腳下目的一屬恐龍,其化石於英格蘭多塞特郡侏羅紀晚期的啟莫里粘土中發現。它有時被包括在已廢棄的下白堊紀畸形龍分類中,但卻沒有充分的證據支持這個分類。公平龍是大型四足的草食性恐龍。
公平龍的徠化石是於1868年發現的部份肱骨(編號BMNH R41626)。約翰·赫克於1869年簡單地描述了這些化石,並於1874年命名。喬治·奧利舍夫斯基指理查德·萊德克於1888年從約翰·赫克的未出版1874年文獻得到公平龍的名字。但是亦有另一種說法,認為公平龍的學名已被愛德華·德林克·科普在1871年使用過,用以取代約瑟夫·萊迪建立的Ischyrotherium。但科普的用法自從1899年之後未被採納過,是個遺失名,因此約翰·赫克仍是公平龍的命名者。
就像其他在歐洲侏羅紀晚期及下白堊紀地層發現的蜥腳類化石,公平龍與畸形龍、鳥面龍三者有複雜的分類歷史。公平龍首先被認為屬於鳥面龍屬的曼氏鳥面龍,接著又被認為屬於畸形龍的曼氏畸形龍。但是除了一般的相似性外,從未有明顯的證據顯示公平龍是屬於這兩屬中的一個。
保羅·厄普丘奇等人於2004年的研究指公平龍是蜥腳下目中位置不明的恐龍,狀態為疑名。但德恩·奈許卻指出它可能是屬於腕龍科。在技術上公平龍需要一個新的學名,但由於歐洲再侏羅紀至白堊紀之間的蜥腳下目有複雜的分類問題,需要發現更多公平龍的化石才能有定案。

葡萄牙巨龍

葡萄牙巨龍(屬名:Lusotitan)是種蜥腳下目腕龍科恐龍,生存於晚侏羅紀。葡萄牙巨龍的前肢長,是腕龍科的特徵之一。葡萄牙巨龍的化石是在1957年發現於葡萄牙的勞爾哈地層,年代為晚侏羅紀的提通階。
腕龍
腕龍
葡萄牙龍的化石是一個部分骨骸,目前仍沒有發現頭顱骨,身長估計為25米。模式種是阿塔拉葡萄牙巨龍,最初由Lapparent與Zbszewski敘述成阿塔拉腕龍的,並在2003年建立個別的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