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上沙村的結果 展開
- 廣東省東莞市長安鎮上沙社區下轄村
- 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沙頭街道下轄村
- 福建泉州永春縣桃城鎮下轄村
- 浙江省台州市永嘉縣下轄村
上沙村
浙江省台州市永嘉縣下轄村
上沙村轄上坦屋、后?兒、河東、上塗、?塘5個自然村。村委會駐地?塘,隸屬於七都鎮。1992年,全村484戶,1772人,主要姓氏有:胡姓(438人)、林姓(304人)、黃姓(239人)、陳姓(195人)、葉姓(88人),並有來自青田、文成的35位農民在此承租田地。上沙村是浙南著名的僑鄉。
上沙村舊時村民多以到近海、外海捕撈為生,富有航海經驗與冒險精神。自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五口通商以來,村人陸續飄洋過海,旅外謀生,先至上海,隨後渡洋出國。上沙村民情風俗素重宗族鄉誼,一人發跡,互相提攜。旅居海外的華僑紛紛攜帶上沙村的兄弟姐妹、親戚朋友出國。至1992年底,全村已有海外僑胞和港、澳、台同胞共495戶,1535人,分佈在法國、美國、英國、荷蘭、西班牙、比利時、丹麥、挪威、加拿大、澳大利亞、新加坡、馬里、德國、義大利、台灣、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
華僑出國初時,大多做苦工謀生,后發展為開餐館、辦鞋廠、開商店,歷盡艱辛。現在大部分華僑名成業就,不少成為當地知名的工商實業家。如美國紐約市美東溫州同鄉會會長王久光,美國華僑總商會會長謝錦昆等。他們雖遠渡重洋,棲身海外,但眷戀桑梓,為家鄉繁榮昌盛,屢傾赤子之情,主動發起捐款,幫助故里興建道路、河堤、碼頭、學校、路亭和廟堂。上沙村近年來的發展與海外華僑的愛國愛鄉之情息息相關。
上沙村
1984年,由華僑捐資5.2萬元,架設高壓電線,全村通電,道路兩側均置路燈。村西南、北各建有碼頭。有3艘客輪通溫州,日客運量為1600人。尚有機動漁船71艘,從事捕撈業、運輸業。
上沙村地處七都島西部,是甌江的要衝之地。歷史上水災頻繁,幾經遷棄和復墾。清咸豐三年(1853),遭洪水、海潮淹沒,致數年田地顆粒斷收,村民背鄉離井,流離失所。20世紀50年代始,村民在人民政府的領導下,有計劃地修築堤壩,后每年都進行拓寬加固,水患漸消。1992年8月31日,遭颱風暴雨,外學田塗塌,水入上沙村,村境內平均積水80餘厘米。由於市、縣、鎮各級領導及時地帶領民兵、村民奔赴災區搶險救災,使上沙村雖然逢災年,但糧食依然豐收。現由縣人民政府撥款32萬元,華僑捐款7萬元,縣水利部門進行規劃的上沙村標準堤塘已經建成,標準堤塘南壩高(離地面)2.4米,下底7米,上底4米,長2450米,環上沙村南、西、北三面沿江而築。
上沙小學由華僑捐款12萬元,於1989年冬建成。校名由書法家馬亦釗題寫。現有學生202人,教師7人,1990年入學率為100%。時有回鄉探親的華僑向學校捐資捐款。
村民絕大部分信奉佛教。村西南臨江處有太陰宮,始建於清朝,1930年重建,文化大革命期間遭毀,1985年由華僑捐資30萬餘元重建,規模宏大。每逢農曆正月初一、十五,村民前往燒香、拜佛。還有逢農曆二月初二請劇團在宮中演戲,農曆五月初請藝人唱大詞等習俗。村中各姓均建有宗祠。清明節,聚族人在宗祠內祭祖,喝清明酒。村風淳樸,鄰里互助和睦,尊敬老人。在太陰宮旁的水池中建有一個別緻的老人娛樂亭。由華僑捐資20萬元的上沙老人樂園已破土動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