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嶷山學院
省屬民辦高等學校
九嶷山學院,由湖南省教育廳和永州市人民政府共管,並與湖南瀟湘技師學院合併辦學,面向全國招生的普通全日制高等學院。
九嶷山學院”始建於1980年10月,位於九嶷聖地、德孝之源,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寧遠九嶷山,由中國農林生物學家、教育家,科學家,中國共產黨早期黨員,“南泥灣”的發現者、開懇倡議人,北京農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第一任校長,毛澤東同志的親密友人,堅定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樂天宇同志創辦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所民辦大學。建校的資金源於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樂天宇的冤案得到平反後補發的工資。2003年8月冠名“湖南九嶷山專修學院”,2005年3月經專家評估、省人民政府批准、國家教育部備案,正式更名“湖南九嶷職業技術學院”,2010年5月,經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湖南九嶷職業技術學院由民辦轉為公辦。隸屬於湖南省教育廳,面向全國招生的普通全日制高等學院。
德孝之源,福地九嶷,湖南九嶷職業技術學院,秉持“貴自學、敦品德、勤琢磨、愛勞動”的校訓和“寓教於民,大浪淘沙,來者不拒,去者不留”的教育方針,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原則,打破“鐵飯碗”,“宏揚“愛國奉獻”和“延安精神”為國家、社會培養出了大量人才。
九嶷山學院
幾十年來,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奠定了堅實的辦學基礎,為社會培養了大批優秀適用型人才。學校一度聲名遠播,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江西、雲南、貴州乃至新疆等19個省市的學生慕名來校求學,其中還有兩名日本學生遠渡重洋來校就讀,在校畢業的2萬多名九嶷學子分佈各地多個領域工作,就業率達到90%以上。新華社、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光明日報》、《羊城晚報》、《湖南日報》、《香港大公報》等20多家新聞媒體先後報導學院的辦學業績,全省兩次在校召開民辦學校現場會,6次被評為國家和省市民辦先進院校。
九嶷學院經歷了幾十個辦學春秋,風雨滄桑,來之不易,發展到今天,可謂是一部創業史、奮鬥史、發展史。目前,學院正以她矯健的步伐、強勁的發展勢頭,向人們展示著她的輝煌未來。
1980年10月,九嶷山學院正式成立。
1981年3月1日,九嶷山學院文化補習班開班,僅有學生幾人,學費每人每期7元。由時任湖南省政府參事的長沙中學高級教師劉養玄等任教。
1981年9月1日,學院正式開學,蕭克將軍在親臨學校視察時題寫了校名。
1985年7月,時任團中央第一書記的胡錦濤同志給學生寫信,鼓勵師生艱苦創業、勤儉辦學。
2002年6月,全國民辦高校委授予學院“新中國第一所民辦高校”稱號。
2004年8月,團中央授予全國首批青年創業培訓基地。
2005年3月經專家評估、省人民政府批准、國家教育部備案,正式成立“湖南九嶷職業技術學院”。
2010年5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由民辦轉為公辦,並與瀟湘技師學院合併辦學,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
在新中國“文化大革命”后,得到平反、恢複名譽和原工資級別待遇的樂天宇,以黨的事業和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為重,不計較個人得失、懷著一顆坦蕩的胸懷,帶上補發給他的全部工資,回到湖南寧遠縣家鄉自費辦學。他的創舉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李維漢、蕭克、王首道,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周培源等,以及各方友好人士的支持,並受到當地政府和山區人民的擁護和歡迎。
院系設置 |
院系名稱 |
畜牧 |
林果 |
醫學 |
文史 |
•寧遠九嶷山校區
建校初期,條件艱苦,樂天宇堅持與全校師生同吃、同住、同勞動。他以身作則,住破廟,吃粗菜淡飯,還將每月從原單位離休后照發的350元工資,除留50元生活費外,余均交給學院充作師生生活補貼和辦公費用。他還不取報酬,親自講課,經常工作至深夜。
借用舜帝廟殘存的兩棟建築,翻瓦補漏,在幾根石柱上蓋上油毛氈作教室,創辦了我國第一所民校。
1981年9月1日,正式開學,學費每人每期15元,少數民族學生、貧困生、革命烈士後代免收學雜費。教授每月津貼及職工每月工資均為5元。沒有教材,教師自己刻鋼板、印資料。
•冷水灘校區
校園佔地面積240餘畝,校園三面環水,綠草如茵,幽雅靜縊,空氣清新,是讀書治學的理想之地。
學院全日制在校學生4000餘人,專業教師160餘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5人,講師30人,碩士6人,雙師型教師50餘人)。
學院教學、生活、體育、文化設施布局合理,擁有高標準語音教學大樓、庫存達20餘萬冊的圖書館、500餘台(套)的計算機實訓及電子電工培訓大樓以及機、模、電焊強化培訓基地、酒店管理與市場營銷實訓基地。
學院新校區項目建設用地300畝,於2014年5月正式開工建設。第一期投資規模約5億元左右,總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現已建成教學樓4棟、實訓大樓2棟、圖書館1棟、學生宿舍樓5棟、學生食堂1棟,能容納4000餘名學生學習和生活,建設了湖南省職業院校第一所智慧校園。學院於2016年9月16日順利喬遷新校區。
主要是要實現“兩個目標”。一是2020年,在校學生規模突破6000人,計劃新修學生宿舍兩棟。二是力爭建成全國示範性技師學院。
樂天宇(農林生物學家、教育家) |
劉養玄(時任湖南省政府參事、長沙高級教師) |
陳克正(時任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 |
陳士垚(時任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 |
朱增伯(湖北中醫藥大學朱增柏教授) |
譚滌(農林系教授) |
•九嶷山學院
貴自學、敦品德、勤琢磨、愛勞動
•湖南九嶷職業技術學院
修德,出自《左傳·庄公八年》,解釋為修養德行、行善積德。
勵能,“礪”,磨鍊,振奮。能,技能,能力。
自強,亦作“自彊”。指自己奮發圖強。見《楚辭·九章·懷沙》:“懲連改忿兮,抑心而自強。”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歷史意義
傳承舜帝精神
五千年前,傳說舜帝乘木筏溯瀟水而上,曾在九疑山下教當地農民制茶、耮耜,開創了農業社會的先河,還曾在舜源峰旁的紫霞岩辦學堂,教化瑤民,最後為百姓伏蟒中毒而亡。
五千年後,樂天宇在舜源峰下,舜帝陵廟裡,自費創辦了九疑山學院,從此,點燃了新中國民辦教育的第一把“星星之火。”
那是1980年,當時,九疑山沒有通電,沒有通車,辦學條件異常艱苦。沒有校舍,就借用舜帝陵廟簡陋的廂房,甚至把將軍樹的樹蔭當作校舍。沒有課桌,就用土墩、石塊當桌椅。沒有正常經費來源,樂天宇把“文革”后國家補發的5萬元全部拿了出來。後來,他還把每個月的350元離休工資,也絕大部分用於學院的創辦之中。
“木板牆壁紙糊窗,風雨樓上一斗室。”1984年,樂天宇篳路藍縷的4年後,把最後一絲光、一份熱獻給了家鄉,為九疑山學院耗盡了最後的心血。
樂天宇死後,人們悲痛地發現,他身上穿的是一件破襯衫,系的是一根三截布條結成的褲帶。
宏揚“延安精神”
樂天宇艱難辦學的精神,感動了他的朋友、當時的黨和國家領導人李維漢、蕭克、王首道,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周培源等,他們對九疑山學院的創辦給予了熱情的關注和大力的支持。
1981年,蕭克將軍在親臨學校視察時題寫了校名。
1985年7月,時任團中央書記的胡錦濤同志專門指示秘書給學院師生寫信,鼓勵大家克服困難辦好學校。
1992年6月5日,已86歲高齡的蕭克將軍在北京會見零陵地委的同志時還說,“樂天宇建九疑山學院,辦了件大好事,培養了大批人才”。“樂天宇辦學,我是真心支持他的。”
樂天宇的辦學精神感動了教育界和知識界。當時,學校的全體教職員工不拿工資,只要求標準不高的伙食和5塊錢零用錢。北京、天津等地邀請來講學的教授提出義務講學,不收分文報酬。
正是這種“眾人拾柴火焰高”的無私奉獻,才使九疑山學院這個“星星之火”,將成“燎原之勢”。正是這種“眾人划槳開大船”的團結拼搏,才使九疑山學院走出了最初的艱難困境,迎來滿園春色。
湖南省寧遠縣永州大道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