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7條詞條名為杏花村的結果 展開
杏花村
江西省玉山縣杏花村
據史料記載,古時杏花村是池州市城西一個杏樹遍野的美麗村落,村子里酒壚如肆,前店后坊,沽酒者如織,一片熱鬧繁榮景象。唐會昌四至六年(公元844-846年),時任池州刺史的著名詩人杜牧春遊杏花村,在黃公壚暢飲美酒後,觸景生情,揮毫寫下了千古絕唱《清明》詩。自此,池州杏花村隨詩名享譽天下。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晚唐詩人杜牧的這首千古絕唱中的杏花村究竟所指何處,一千多年來一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近日,畢業於江西師範大學的66歲玉山縣委辦公室退休幹部吳行固說,他有充足的證據可以證明杜牧詩作中的杏花村位於玉山冰溪旁,而千年前的杏花村如今還留下了老杏樹、杏花橋、杏花門等古迹。
杜詩中的杏花村在何處,有說是在山西省汾陽縣,又有說是安徽省貴池縣。近年來,更有江蘇宜興杏花村、江蘇徐州杏花村、湖北麻城杏花村之說。全國宣稱屬杏花村的地方多達20多處,但沒有一處有充足的依據。9日下午,吳行固打開了他一大箱裝滿杏花村研究資料的皮箱,饒有興趣地向記者介紹。
主要的兩種說法中,山西汾陽杏花村的理由是該村釀酒始於北魏,已有1500多年歷史,汾酒又為中華名酒;安徽貴池杏花村理由是那裡也釀酒,而且杜牧曾在池州任過官。貴池說者駁汾陽說者:兩《唐書》本傳和《杜牧年譜》均沒有杜牧到過汾陽一帶的記載。汾陽說者舉杜牧《并州道中》一詩為證,貴池說者又說《并州道中》也並不可靠。而被清朝翰林院編修紀曉嵐選入《四庫全書》的安徽省貴池縣清代文人朗遂的專著《杏花村志》上也有按語道:“‘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句,蓋泛指風景而言,必以一村以實之,則話句反為滯相矣!”縱讀《杏花村志》,裡面所述的“杏花村”村址也含糊其辭,空泛莫辨。
玉山目前最老的縣誌是清代編的,如今只剩一本孤本,現存於北京國家圖書館,是清。康熙十年(1671)編纂的。其中裡面有五處關於“杏花村”的詳細記載。
吳行固拿出三本厚厚的手抄複印本告訴記者,1984年,玉山縣了為重新修縣誌,派了兩名同志到當時的北京圖書館,花了三個月時間將孤本縣誌一字一字地抄了下來,他手中的三本就是手抄本的複印件。兩年前,他和幾名老同志為了保護建於明代萬曆年間的文物古迹“東津橋”,在查詢縣誌資料時發現了關於杏花村和杜牧的相關記載。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玉溪杏花村作杜牧”,記錄在縣誌中詩作中的原始記載是這樣的,而另幾處關於“杏花村”的記載則分別為:“杏花村在縣治西隅,其地臨溪多杏花,故名。舊有歌館酒樓,而舟楫多泊其下,古人詩曰: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正指此也。”;“蔡家園在縣治西隅與杏花村相抵,乃昔人遊玩之所。”;“舊杏花村,南出玉虹橋上。”;“下街由東街三橋頭折西直抵玉虹橋前,折北至杏花村,邑之南隅屬之。”地方志乃是正史,當時須送朝廷“御覽備案,府、縣兩級朝廷命官肯定不會冒“欺君之罪”,所編纂的《玉山縣誌》肯定真實可靠。在縣誌中當地的地圖上,還準確地標明了“杏花村”的地理位置,方位、界址均十分具體。吳行固告訴記者,縱觀全國各地有關“杏花村”的史料,作如此肯定敘述與具體地域描寫的,絕無僅有,獨一無二,所以他認為玉山“杏花村”就是杜牧詩中的杏花村。
泛綠的清水緩緩流動,河旁十幾名村婦正在漂洗衣服,河旁十餘米遠處,斑駁的老城牆旁發出了很多野草,城牆往內則是一片水泥房。9日下午,站在玉山縣冰溪鎮的玉虹橋上,映入眼帘的是這麼一幅景象。
根據地圖的標記,現在城牆內外的看到的民房都屬於杏花村的地盤,而杏花村的村名則一直沿用到了清朝,而村婦洗衣的位置在千年前也許就是遊客們停船的地方。吳行固邊走邊說,順著古城牆邊的水泥路,他帶記者走到了一堵已經被磚塊封死的城門前告訴記者,這是杏花村出城的主要城門,名叫杏花門。1994年政府修玉虹橋的時候,城牆又被毀了一大段,看完杏花門后,順著玉虹路往城南方向走去的一段路,原來都是古城牆,在快到達玉山縣人民醫院時,一彎細水穿城而過,吳行固指著被壓在水泥路下的用紅石砌成的小石格說,橋名叫杏花橋,縣誌上也有記載。
在玉虹路旁的人民醫院內,兩棵銀杏樹高聳入雲。第一株位於醫院內二科病房旁,足足要有三人才合抱得起來,另一根位於醫院大樓門口,因為年代久遠上面也掛了保護牌。同行的上饒市作家協會會員顧文龍告訴記者,這幾棵銀杏樹還在開花結果,它們生長得非常緩慢,最少也有幾百年的歷史了。
杜牧作詩應該是在大和三年(828)清明,地點就在玉山,吳行固介紹道。查杜牧50歲自撰的《墓誌銘》及元代文人辛文房所著的《唐才人傳》得知:杜牧23歲寫出《阿房宮賦》,26歲以第5名進士,但只被朝廷授予九品弘文館校書郎,同年十月,尚書右丞沈傳詩出任江西觀察史,薦杜牧擔任江西團練府九品巡官。作為巡官,自然要奉命到全省各地玉山縣巡差辦事,杜牧是北方人,當時年輕氣急,不適應南方氣候,初到玉山人生地不熟,又恰逢清明時節當差巡行,天雨路滑又急又渴之時,產生“路上行人慾斷魂”的感慨與牢騷是十分正常的。
而當杜牧陞官到了安徽等地,出必打馬坐轎,前呼後擁,佳肴美酒相待,哪用屈尊尋酒喝?此外杜牧的這首詩不見於杜牧的《樊川詩集》、《別集》,也沒有收錄進康熙皇帝玄燁作序的《全唐詩》內,說明該詩自唐至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尚未被社會各界所認識流傳,而隨著1671年刊有該詩的康熙版《玉山縣誌》公開發行,該詩才被廣為流傳,家喻戶曉。
玉山是千年古邑博士縣,中國民間文化之鄉,篤學之風甚盛,有三清山道教名山,奇秀壯麗,世人嚮往,又素有“兩江鎖鑰,八省通衢”之稱,位處通京大道,水陸交通發達;自古以來,美妙的山水文化旅遊資源吸引了不少詩人墨客到玉山賦詩作畫。
據縣誌記載:唐朝畫家閻立本(官至中書令,即宰相)在武則天當政之後,於武安山下擇地建房,設齋讀書,總章年間(669-670),又“舍宅為僧廬”,改建成今天玉山縣城郊的普寧寺;唐詩人戴叔倫,進士,建中年間(780-783)擔任江西觀察使幕僚及撫州刺史期間,到玉山遊覽留下了“家在故林吳楚間,冰為溪水玉為山,更將舊政化鄰邑,遙望逋人相逐還”的著名詩句,唐詩人顧況,進士,貞元五年(789)任饒州(今江西鄱陽)司戶參軍期間,送友人到玉山並作詩一首:“好鳥共鳴臨水樹,幽人獨欠買山錢。若為種得千竿竹,引取君家一眼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