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竹
禾本科大明竹屬植物
大明竹(拉丁學名:P. gramineus (Bean) Nakai)是禾本科下的一個屬,分佈於東亞。地下莖復軸形,地面稈密集成叢生狀,稈高3~4m,徑0.5~1.5㎝,新稈綠黃色,無毛;籜環平,節下具有白粉圈。籜鞘綠色至綠黃色,短於節間。每節分枝多枚,先端下垂,宿存,無毛,無斑點,無籜耳和?毛,籜葉較小,開展,葉片線狀披針形,質厚,長15~30㎝,寬約0.6~1.5㎝,枝葉纖細下垂,兩面無毛,鞘口有白色?毛。筍期5月下旬。
大明竹
竿者較多於延伸成鞭的,故地面竿通常成叢生長。竿直立,高3-5米,粗0.5-2厘米,新竿綠黃色,老竿暗綠色,全無毛,節下方具粉環;節間通常圓筒形,在有分枝一側的下部微凹;竿環較隆起;籜環常附有宿存的籜鞘基部殘留物;竿每節具多枝,叢生,枝條上舉,與主竿成較小的夾角,分枝習性較低。籜鞘薄革質,綠色至黃綠色,先端色淡,無斑紋,背部初生淺棕色小刺毛,以後脫落變為無毛;無籜耳和鞘口?毛;籜舌截形或微凹;籜片線形或寬線形,淺綠色,直立或開展,先端尖,無毛。末級小枝具5-10葉;葉鞘厚紙質,長5.5-9厘米,上部疏生小刺毛或無毛,下部無毛,邊緣具白色細纖毛;無葉耳,但新枝的葉鞘口有幾條長約7毫米的細直白色?毛,老后脫落;葉舌高2-3毫米,頂端圓形;葉片狹長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質厚,近革質,長10-30厘米,寬5-20毫米,先端長漸尖或長尾尖,基部楔形或近寬楔形,兩面均無毛,次脈5或6對,小橫脈明顯,葉緣一側有不明顯的稀疏短鋸齒,另一側具細鋸齒,葉柄長約2毫米。小穗廣披針形,長約2.5-4.5厘米,具5-8朵小花;小穗軸節間長4-5毫米,一邊扁平,邊緣具微毛;穎堅紙質,卵狀披針形,第一穎長16-20毫米,7脈,第二穎長14-16毫米,11脈;外稃與穎同質,卵形,長8-12毫米,寬3.5-5毫米,具11脈,先端具短尖頭,邊緣全緣;內稃長7-10毫米,頂端2裂,脊間具2脈,脊外至邊緣各具2脈,脊上密生細毛;鱗被3,卵狀橢圓形,上部邊緣具纖毛,具4-6脈;雄蕊3,花絲長,花藥黃色,長約6.5毫米;子房呈瓶狀,長約2毫米,無毛;花柱極短,柱頭3,羽毛狀。穎果紡綞形,長7-8毫米,黑褐色。筍期5月下旬。
原產日本。經廣州引入我國。在江蘇、浙江、台灣、廣東、四川等省都有栽培而近於歸化。揚州個園、江都、常州等地均有園林應用栽培,且生長良好。(3)栽培技術:母竹移植法栽植效果好。地下莖復軸形,地面稈密集成叢生狀,稈高3~4m,徑0.5~1.5㎝,新稈綠黃色,無毛;籜環平,節下具有白粉圈。籜鞘綠色至綠黃色,短於節間。
大明竹
竹稈圓色深綠,宿籜在稈經久不落,葉呈披針形,枝葉纖細下垂,竹稈常彎成弧形,配以長葉,非常秀麗。
在景區可小片成叢栽植,也可製成盆景,置屋旁徑側,頗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