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北橋街道的結果 展開

北橋街道

廣東省湛江市赤坎區街道之一

廣東省湛江市赤坎區轄8個街道:中華街道、寸金街道、民主街道中山街道、沙灣街道、調順街道、南橋街道、北橋街道,北橋街道是其中之一。湛江市赤坎區北橋街道下轄新景社區、大埠村、福建村東山村新坡村、后坑村、豐厚村、金田村、文章村等單位。辦事處地址在北橋路37號。

北橋街道位於赤坎北面,東與廣州軍區赤坎生產基地相連,南與民主街道連接,西與麻章區麻章鎮接壤,北與遂溪縣黃略鎮毗鄰,全街總面積1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038畝,常住人口44566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下轄8個村委會、22條自然村,抗日根據地和解放戰爭游擊根據地村莊3條。街道辦事處設在赤坎區北橋路37號。轄區內駐有中共湛江市委機關、湛江市林業科學研究所、湛江市農機研究所、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九六醫院、湛江市工業交通中專學校等單位。街道自然條件優越,地勢平坦,氣候宜人,土地肥沃,雨量充足。325國道、374省道從轄區內穿過,村村通公路通郵電,交通通信便利。

經濟


該街道是赤坎區主要農業生產區。農作物以水稻、花生、蕃薯、蔬菜為主,漁業、畜牧業發展較快。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街道落實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打破多年以來農村“以糧為綱”的耕作模式,不斷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和布局,把原來低產窪地改挖魚塘,水田改種蔬菜,高坡旱地改種水果、花卉,山坡植樹造林,農業初步形成養殖、花卉、蔬菜等生產基地,大埠村委的養殖業曾得到省、市的肯定和推廣。2000年全街道農村社會總產值37378萬元,農業總產值5050萬元,比上年增長8.4%;糧食生產大力推廣優良品種,良種覆蓋面積達98%,稻穀總產767噸;蔬菜複種面積12520畝,產量14198噸;淡水養殖面積2160畝,產量1109噸;三鳥飼養量52.5萬隻,生豬年末存欄量達9850頭,牛年末存欄量為737頭;農民人均純收入3418元,比上年增長3%。
北橋街道工商業起步較早,在新中國成立前,就出現了家庭作坊式的手工業,多為碾米、榨油、釀酒、編織等行業,分佈零散。新中國成立之後至1985年間,北橋地區在原有傳統作坊生產的基礎上,興辦了一批聯合式的小集體工業企業,但設備簡陋,產品檔次低下,年產值不足100萬元。1986年北橋街道辦事處成立,街道先後成立了北橋服務管理站、北橋工商業總公司、北橋街道企業辦3個機構,加強了對街道工商業的服務和管理,集體工商企業得以蓬勃發展,建有機磚廠、糧油食品廠、印刷廠、農具廠等工業企業;建成五金、家電、糧油、日雜、汽車配件等專營商場。1990年北橋街道被評為赤坎區鄉鎮企業先進單位。1996年以後,許多民營企業進入街道投資,有規模的私營企業不斷壯大,一些國營、集體企業通過改制也成為民營企業,民營經濟佔全街經濟比重大幅增加。工業進一步發展了機械、化工、電子、服務等行業,企業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發展,初步形成以輕工業為主,重加工業為補充的產業結構。2000年街道擁有工商企業145家,社會總產值37378萬元;工業總產值7182萬元,工業銷售收入7178萬元,利稅總額533萬元,比1995年增長33%。商品銷售總額達7615萬元,較1995年增長37%。
北橋街道積極開展“文明村”、“文明戶”創建活動,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好農民學科技、用科技的組織工作,廣泛宣傳農村實用科技知識和實用技術。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實現農業穩產高產。計劃生育工作堅持宣傳教育、避孕、經常性工作的“三為主”方針,計生隊伍、制度、陣地建設得到加強,較好完成了區下達的各項人口控制指標。2000年,全街道人口出生率為7.2‰,計劃生育率85%,完成全年任務的100%。武裝民兵工作取得較好成績,順利完成每年徵兵任務,民兵訓練、規範化管理得到加強。

人口民族


人口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15819
男8158
女7661
家庭戶戶數3341
家庭戶總人口(總)15483
家庭戶男7938
家庭戶女7545
0-14歲(總)5246
0-14歲男2832
0-14歲女2414
15-64歲(總)9588
15-64歲男4855
15-64歲女4733
65歲及以上(總)985
65歲及以上男471
65歲及以上女514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12317
2021年6月,赤坎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北橋街道常住人口4456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