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北橋街道的結果 展開
- 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轄街道
- 廣東省湛江市赤坎區街道之一
北橋街道
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轄街道
北橋街道,隸屬於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位於蘇州市北大門,是譽滿蘇、錫地區的“戲曲之鄉”,古稱蓮花鎮,距今已有3千多年的歷史,屬蘇州市相城區所轄,東臨蘇州工業園區、崑山經濟技術開發區 東接無錫,南臨蘇州高新技術開發區、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北與常熟為鄰。
2010年人口59170人(2010年)。截至2015年8月下轄9個行政村、3個社區,轄區面積43.8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84萬人,外來流動人口約3.23萬人。
村莊風貌
周元王三年(前473),越滅吳,北橋為越國屬地。
楚威王七年(前333),楚滅越,北橋屬楚國。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統一六國,在吳地設吳縣,北橋屬吳縣。
唐武周萬歲通天元年(696),析吳縣地置長洲縣。吳縣、長洲兩縣隸蘇州(直至清末),北橋鎮稱長洲縣儒教鄉。
明洪武十四年(1381),儒教鄉稱從化里。
清宣統三年(1911),長洲縣歸併於吳縣,北橋鎮屬吳縣。
現代農業
民國17年(1928)11月,吳縣划18區,北橋鎮屬南北橋區(即第八區)。
民國23年(1934)2月,江蘇省政府重新調整分區和劃分鄉鎮,北橋、南橋、大壩、芮埭、樊店、石橋、毛巷鄉隸屬第六區,即黃埭區。
民國30年(1941),吳縣划15區,北橋、芮埭、石橋、南橋、樊店鄉屬第4區,即黃埭區。
民國34年(1945)春,錫東縣蘇西北(吳縣境內)行政辦事處成立,下轄漕東、漕南、東橋、黃埭四區,北橋屬漕東區。
北橋街道靈峰村
1950年4月15日,太湖行政區成立,北橋、南橋、石橋、芮埭、毛巷、樊店鄉屬黃埭區所轄。
1956年3月,黃埭區所轄樊店、北橋兩鄉合併為北橋鄉;南橋鄉與芮埭鄉的百家、大壩、芮埭、馮店、傅家沿、漕涇6個村合併為南橋鄉;石橋、毛巷兩鄉和芮埭鄉的袁家、張家兩個村並為石橋鄉。北橋、石橋、南橋鄉均屬吳縣黃埭區。
1957年3月,撤黃埭區,北橋鄉、南橋鄉和石橋鄉的一部分,合併為北橋鄉,隸吳縣。
1958年9月24日,建立人民公社。北橋鄉改名為北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體制。
1983年7月,政社分設,恢復北橋鄉建置。
1992年8月4日,撤鄉建鎮,北橋鄉更名為北橋鎮。
盪下浜
北橋街道大地構造屬揚子准地台、下揚子—錢塘褶皺帶,地層地質構造主要是黏土和細砂層組成,地形是西南高、東北低,中間似一隻盆,易澇易淹。鎮域南部有漕湖,西部有鵝真盪,北部有靈岩盪,東部有元和塘,全鎮被湖、盪、河、塘包圍,屬沖積平原。地面高程最高為南橋片,6米;最低為沈巷、庄浜、庄基、靈峰村,3.3米。
北橋街道地處中亞熱帶北緣,屬濕潤性季風氣候區,受太湖水體調節作用的影響,四季分明,溫暖濕潤,雨水豐沛,日照充足,無霜期較長。境內春季冷暖多變,時寒時暖,早期常有低溫晚霜凍出現,年平均氣溫15.7℃左右,最高氣溫為1961年的40℃,最低氣溫為1986年1月5日的—7.9℃,境內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179~2209小時,年平均日照率為50%,境內平均年降水量1025~1130毫米,佔全年降水量的12%左右。
北橋土壤的成土質以湖相沉積物為主,以水稻土類中的黃泥土土種為主。據1997年開展的第二次土壤普查,境內共有10個土種。黃泥土、鱔血黃泥土、夾砂黃泥土、螺螄殼粉質黃泥土、粉質僵黃泥土、烏柵土、豎頭烏柵土、夾砂烏柵土、灰羅土、小粉土。
北橋街道水域面積5342畝,鎮南緊靠漕湖,鎮西緊靠鵝真盪,各村共有大小河道133條,總長度108.5公里。豐富的水資源有利於灌溉農田、蓄水泄洪、交通運輸、水產養殖,對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地下水資源也比較豐富,屬第4系(鬆散積壓積層)灰岩二類承壓水,有2~3層含水層,從地面到150米深含水豐富,含水厚度有25米,地面1米以下為滲水層,8米以下就有含水層。地下水水質良好,是民用和工業用水的較好水源。
陸生類:楊樹、柳樹、槐樹、芙蓉、牡丹、石榴、鳳仙花、雞冠花、喇叭花、野莧菜、野大蒜、野茄棵、金花菜、野甘蔗、野荸薺、野黃蘿蔔、野雞冠頭、野蕎蕎、馬菜、野薺菜、馬攀草、竊衣(臭花娘子)、狗尾巴草、葛婆藤、灰蓼頭、蛇莓、蟋蟀草、豬泱泱草、玻璃草、麻管草、羊咩咩草。
鄉鎮以下基層組織,分為亭、里;唐設里、保、鄰,城區建坊;宋改保、甲;元建村、社;明初為里、甲,后又改設都、圖、村(鎮);清襲明制,保留都、圖,增建保、甲、牌制。
清代雍正年間,長洲縣從化里管4都(第十一、十二都及東、西十三都)56圖。
民國元年(1912),黃埭區域編製市鄉區劃,南北橋市轄西十二、十三都和東十三都共35圖。
民國初,市、鄉以下沿用清末的都、圖,繼而改為區、鄉(鎮)、閭制,又改閭、鄰為保、甲。
解放前,北橋鎮轄10個保,即1保孫家沿,2保王家莊,3保樓巷,4保思橋,5保王郎沿,6保圩家壩,7保金家弄、北橋,8保黃泥涇、南巷上、夾樓上,9保東黃沙港、西黃沙港、盪下浜,10保北甲、小石里、吳家裡、牛邊田、汪家壩。
解放后,保留區、鄉(鎮)制,廢除保、甲制,改設行政村、組。北橋地區共建6個鄉,即北橋鄉、南橋鄉、石橋鄉、毛巷鄉、樊店鄉、芮埭鄉。
北橋鄉的範圍是北橋集鎮和北橋、黃涇、思橋、樓巷、鵝東5村。
1956年3月,北橋鄉與樊店鄉合併為北橋鄉,擴大樊店、靈峰、姚浜、庄浜、談埂5個村。
1957年3月,撤區並鄉,北橋鄉、南橋鄉和石橋鄉的一部分合併為北橋鄉,轄229個自然村。
1958年9月,撤鄉建人民公社,轄29個大隊,335個生產隊。
1983年7月,政社分設,恢復北橋鄉建置,轄29村335組。
1992年8月,撤鄉建鎮,北橋鄉改為北橋鎮,下轄1個居民委員會,29個村民委員會,229個自然村,468個村民小組。
2000年12月,全鎮轄1個居民委員會,29個村民委員會,468個村民小組,12909戶,37360人。
截至2015年8月北橋街道下轄9個行政村、3個社區,轄區面積43.84平方公里。
在三四千年前,已有人群在北橋一帶活動,繁衍生息。春秋末年,北橋逐漸形成居民點。明末清初,北橋已形成集鎮,人口日趨興旺。民國時期,北橋人口緩慢增長。
民國19年(1930),吳縣第八區(北橋鄉)總戶數4573戶,總人口29094人。1949年,北橋地區6個小鄉總人口為27205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進行了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北橋鎮人口情況呈增長趨勢,男女比例正常,非農人口增長較快。其中第一次普查時,北橋鎮分6個小鄉:北橋鄉5464人,南橋鄉5904人,石橋鄉4067人,芮埭鄉3581人,毛巷鄉3636人,樊店鄉4521人,2000年末,全鎮總戶數12909戶,總人口37360人;人口密度為852人/平方公里。
截至2015年8月北橋街道常住人口3.84萬人,外來流動人口約3.23萬人。
2010年街道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5億元;全口徑財政收入3.83億元;農民人均收入14900元。
建立了莊稼基地、靈峰村農業示範基地、農業公司示範基地,大力發展畜牧業、特種水產養殖和花卉蔬菜種植業。現有魯巴魚、南美白對蝦、蟹、鱸魚、烏龜等特種水產還有還有養豬、雞、鵝等傳統畜牧產品,蘇州首個大雁養殖基地更是名氣不小。還有彩色大米、奶油香草莓、吊藤西瓜等一系列蔬果,全鎮已調整糧油種植面積1.8萬畝。
北橋有各類工業企業300家,主要產品有銅牌、銅銅銅管管等銅產品;橡膠運輸帶、現代傢具、印刷包裝、萬向腳輪、衛生潔具、啤酒飲料等輕工業品;五金電器、開關附件、矩形截面彈簧、汽摩剎車片等機電產品;醫療刀具、針灸針、醫用材料等醫用產品;醫藥中間體、化工染料等化工產品、針織內衣、針織服裝等棉織品等2多多種中產品。其中針織服裝、醫療刀具材料、衛生潔具及材料、化工染料等余余種種產品遠銷日本、美國、法國、香港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全鎮現有三資企業49家,累計利用外資10000萬美元。
北橋出土過石鏃、石鉞、青銅劍等商周、春秋時期文物。春秋時期,范蠡為伐吳而開挖漕湖。孔子的弟子公冶長帶領開挖冶長涇河。唐廣明元年(公元880年)建造了覺林寺,香火旺盛。唐朝稱北橋地域為儒教鄉。歷史文化名人輩出,群眾文化事業蒸蒸日上,是有名的“錫劇之鄉”。先後獲得過“全國群眾體育先進鄉鎮”、“江蘇省群眾文化先進鎮”、“蘇州市戲曲之鄉”等榮譽稱號。
境內寺、廟、庵、堂、觀較多,佛教信眾不少。漁民信仰天主教。由於幾千年來傳統的封建文化思想影響,許多民間習俗、宗教活動夾雜著不少封建迷信色彩。
北橋地處蘇、錫、虞交界之處,其方言基本上屬蘇州方言。與常熟接界之庄浜、小橋、沈埂三村與常熟方言相近,豐涇、鵝東、姚浜、靈峰、談埂村又近無錫方言。
佛教三國時期,東吳赤烏年間,有祖籍西域而生漢地的高僧友謙和性康,先後來吳地講經說法,傳布佛教,並帶來印度佛教的經書和畫本。佛教漸漸在吳地興起。唐廣明元年(880),陳坦在北橋舍宅建寺,名為義安寺,由高僧真應清開山。五代後梁開平元年(907),義安寺易名為永安寺。宋大觀四年(1110),永安寺又改名為覺林寺,並延續至今。
從唐朝以來,北橋地區就成為佛教興盛之地,信仰者日益增多,民間通過布施、募化又興建了不少寺廟、庵堂。這些地方成為佛教傳道布經的主要活動場所。90年代初,樊店大廟重新整修開放。1998年,易地重建有一千多年歷史的江南古剎——覺林寺。
道教明朝初年,北橋地區建了兩所紀念隋朝陳杲仁兄弟的陳武烈帝廟和樊店大廟(即北橋的“三老爺”廟和樊店的“大老爺”廟);在南橋和芮埭修建了城隍廟和斗姆閣。這些廟宇成為道教活動的主要場所。道士有兩種:一種住在道觀的稱出家道士,他們無妻室,居道院、戴道冠、穿道袍,以為主家做法事為生;另一種為在家道士,有妻室,俗稱“赴應”,也稱火居道士。
天主教約在19世紀60年代傳入吳縣。北橋地區的天主教徒多數為漁民,他們來自各地,流動捕魚,以船為家,被稱為網船上人。由於生活不安定,他們祈求平安,希望“佛祖”、“天主”保佑,至2000年,北橋地區共有天主教徒200多人。
縱橫交錯的交通幹線拉近了空間和時間距離。縱向有227省道、蘇虞張一級公路和廣濟路北延;橫向有鳳北盪公路(直達無錫經濟開發區)和鳳北公路。周邊與滬寧高速、蘇嘉杭高速、蘇州繞城高速(設北橋出口)等互通;距離京滬鐵路、滬寧高鐵、京滬高鐵蘇州出口及軌道交通2號線、4號線均在15分鐘車程左右;周邊航空港有無錫蘇南國際機場、上海虹橋機場等,港口有張家港、太倉港。
北橋作為江蘇省特色文化“戲曲”之鄉,擁有蘇州市優秀業餘文藝團隊——荷緣戲曲文化社,還擁有蓮花庄漕湖之聲、靈峰喜洋洋、庄基等優秀民間戲曲隊伍。
2015年9月25日下午,相城區荷緣戲曲文化社惠民演出第三站來到蓮花庄村委會,為老人們送上了精彩的戲曲表演和親切的慰問。演員們表演的歌曲《蘇州好風光》、錫劇《祖國的好山河寸土不讓》等節目博得了台下老人們的陣陣掌聲。滬劇《阿必大》全場更是將老人們過了把戲癮。
2015年5月8日下午1點,相城區“法潤相城,春風送暖”法治綜合文藝巡演北橋專場在盛北公園廣場拉開帷幕。演出中,除了北橋當地特色的戲曲節目外,還有來自周邊鄉鎮的舞蹈、小品等節目。
社區活動
本次活動以“情韻戲鄉,德善北橋”為主題,分別於9日,16日、17日在蓮花庄村、芮埭村、豐涇村舉辦了三場精彩的群眾文藝節目演出。文藝節目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錫劇、滬劇、越劇、歌曲、說唱等一連串惟妙惟肖的表演讓觀眾歡聲不斷,掌聲雷動。
2014年11月20日,由北橋街道選送的原創錫劇小戲《接待》參加在崑山市澱山湖鎮舉辦的第六屆江浙滬戲曲交流演出,獲金獎。
2010年12月13日,北橋中心小學首屆校園戲曲文化藝術節開幕式在報告廳隆重舉行,演齣節目:錫劇《雙推磨》、錫劇《玲瓏女》、越劇《碧玉簪》、錫劇《青絲淚》、崑劇《扈家莊》。
至2000年底,文化站建築面積達2040平方米,擁有1場(籃球場)、2館(明星圖書館、少兒圖書館)、3廳(歌舞廳、娛樂廳、排練廳)、8室(電子遊戲室、桌球室、乒乓室、錄像出租室、2個茶室、電腦室、二胡培訓室),並有13支文體活動隊(組):錫劇演出隊、民樂合奏隊、女子鑼鼓隊、業餘歌詠隊、文藝創作組、文學創作組、書畫攝影組、老年養鳥隊、太極拳隊、群眾體育隊(籃球、乒乓、象棋、足球隊)、業餘軍樂隊、民間文藝隊[舞龍燈、挑花擔、打連廂(蘇地亦稱“蓮湘”)、盪湖船、打腰鼓隊等]和集郵協會。
2000年1月28日,文化站協助鎮政府舉辦了“北橋鎮首屆民間藝術節”,有舞龍燈、走馬燈、打連廂、盪湖船、挑花擔、打腰鼓、扭秧歌等16個民間文藝項目,800多人參加表演,觀眾達2萬人次。文化站於1981~1982年連續被評為“吳縣群眾文化工作先進單位”;1992年被評為“蘇州市一級文化站”;1994~2000年被評為“吳縣市文化系統先進集體”;1996年被評為“江蘇省一級文化站”;1999年獲得“江蘇省群眾文化先進集體”稱號。2000年,北橋鎮獲“蘇州市迎接21世紀文化示範鄉鎮”稱號。
清代,初等教育擴展到農村,北橋地方私塾盛行。光緒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推行新政,廢科舉,辦學堂。民國建立后,學堂一律改稱學校,初等小學男女同校,廢止讀經。民國元年(1912),境內有吳縣南北橋市第五初級小學(芮埭小學前身)。民國17年(1928),國立吳縣北橋初級小學成立。
1992年,北橋街道獲蘇州市“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合格鄉鎮”稱號。1997年,被江蘇省政府評為“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先進單位”。1999年,通過蘇州市教育現代化先進鄉鎮的驗收。
2000年,成為“江蘇省教育現代化先進鄉鎮”。2000年,鎮內有中心幼兒園1所、村辦幼兒園13所、中心小學1所、完小4所、村小1所、中學1所、成人教育中心校1所。
2015年9月26日,蘇州市“體育彩票”杯第七屆“假日體育”活動暨第六屆武林大會,北橋街道代表隊在此次比賽中收穫了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等不同獎項。
2015年9月北橋街道辦事處報送的蘇州評彈《蘇州剪影》入選第三屆“岳池杯”中國曲藝大賽決賽,《蘇州剪影》榮獲“岳池杯”全國曲藝大賽銅獎。
2015年5月16日—17日,北橋街道第十屆“北工杯”籃球賽在北橋中心小學舉辦。來自村(社區)、企事業單位的11支球隊參加比賽,活動參與人員近200人。北工杯”籃球賽已連續舉辦十屆。
明清時期,北橋地區居民生病都至私人診所就醫。清末,中醫朱積成醫術高明,在北橋地區及周圍一帶頗有名氣,民國時期,在北橋鎮私人先後開業行醫的中醫診所有10家。
截至2015年11月北橋街道衛生院是一所國有綜合性醫院一級甲等衛生院,有衛技人員170餘名,其中高級職稱衛技人員有30多名,擁有彩色GEB超,高頻X光機、DR、東芝400全自動生化儀、光電五分類全自動血球分析儀、酶標儀等設備,床位達到220張左右。
至2000年北橋有各類科技人員786人,其中男性699人,佔89%;女性87人,佔11%。各類科技人員中,具有高級職稱的47人;中級職稱的387人;初級職稱的352人。學歷結構2000年,科技人員中大專以上學歷的505人,佔64%;中專、高中學歷的251人,佔32%;初中文化的30人,佔4%。系統分佈工業系統89人,農林水利系統136人,教育系統385人,衛生系統66人,財經系統110人。
截至2011年11月北橋街道共有4567名農村居民享受農保待遇,有3760人享受征地保養金,累計參加企業社保的人員7530名,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的農民達3.1萬人,村覆蓋率100%;目前已有364人享受農村低保,低保標準從原來的260元提高到380元,對未能納入政府補貼的邊緣困難人群,通過街道慈善基金會、結對幫扶、工會困難職工補助等多種途徑進行幫扶。
北橋街道先後獲得“江蘇省戲曲之鄉”、“江蘇省現代化教育達標鄉鎮”、“蘇州市雙擁模範街道”、“全國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全覆蓋示範單位”等稱號、“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全國創建精神文件建設先進村鎮”、“江蘇省新農村建設示範村”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