䰾魚,通體長而側扁,背部稍隆起,全體成長菱形,體長一般在40厘米左右。頭小,稍尖,頭的背部成弧形。吻鈍,稍向前突出。
䰾魚[鯉科動物]
䰾魚體長而側扁,背部稍隆起,全體幾成長菱形,體長一般在40厘米左右。頭小,稍尖,頭的背部成弧形。吻鈍,稍向前突出。口端位,成馬蹄形;唇厚,上、下唇在口角處相聯,唇后溝不相聯,上頜突出。須2對,前對比后對稍短。下咽齒3行,側扁,頂端微彎。鱗大,
側線鱗28~32。背鰭條3,8、9,起點在腹鰭基部之後,硬刺強大,后緣有粗糙的鋸齒,背鰭起點前有一平卧向前的倒刺。腹鰭位於背鰭起點之前。臀鰭條3,5,末端可達尾鰭基。背部微黑色,腹部白色,多數個體的鱗片前緣呈黑色,近尾鰭基部有一黑斑,幼魚更為明顯,有時腹鰭和臀鰭末端稍帶黑色。
䰾魚[鯉科動物]
生活於江河的上游,棲息於亂石間隙和深水石洞處。分佈雲南元江流域、
西江上游及海南。
產卵期約在4月間。
為急流水中下層魚類。在江河的上游地帶生活。主食植物,腐敗的植物碎片和絲狀藻類。
【性味】味甘,性熱,有小毒。
【功能主治】主壯陽道,溫中補衰。
䰾魚魚苗
採收和儲藏:常年均可捕撈,捕后,除去鱗片及內臟,洗凈,鮮用。
【性味】味甘;性熱;小毒
【功能主治】補腎陽;壯腰膝。主腎虛陽痿;腰膝酸軟
【用法用量】內服:煮食,50-100g;或曬乾研末,入丸、散。
䰾魚
䰾魚腹白,背青灰,有斑紋,可鼓氣如球浮於水面,是蘇州的特產,太湖䰾魚,最稱鮮美。本來“䰾”作“綳”字。《正字通》里說:“綳魚形似河魨而小,背青有斑,無鱗,尾不歧,腹有白刺。俗改作䰾。”中秋時節,桂花香里,正是䰾魚出水的季節,湖上人家都要一嘗新的滋味。而且應時待客,若無此味,大有怠慢之意。同時在魚桶上,討來幾尾,吹大它的肚皮,故而叫它“
吹肚魚”。䰾魚貴在肺,當年蘇州木瀆“石家飯店”的“
䰾肺湯”最為出名,據說別有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