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河魨的結果 展開
- 魨形目魨科動物
- 《第五人格》隨從
河魨
魨形目魨科動物
河魨魚泛指硬骨魚綱、魨形目、魨科的各屬魚類。其肉味鮮美、營養豐富,是一種名貴的高檔水產品,被譽為“菜肴之冠”,但其卵巢、肝臟、腎臟、眼睛、血液中含有劇毒,處理不當或誤食,輕者中毒,重者喪命。
因其外形似“豚”,又常在河口一帶活動,江、浙一帶俗稱河豚,而山東則稱艇巴,河北叫臘頭,廣東稱乖魚或雞抱,廣西則叫龜魚。
![河魨](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c/2/mc2e3bbc7ae4410e92ad4c642d022ee89.jpg)
河魨
![河魨](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2/e/m2e563ee8870cd01852a4e721cfa5aa26.jpg)
河魨
![河魨](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7/e/m7e8a7bc1452627097d94705a7575beb4.jpg)
河魨
河魨的食性雜,以魚、蝦、蟹、貝殼類為食,亦食昆蟲幼蟲、枝角類、橈足類以及高等植物的葉片和絲狀藻類。在生殖洄游期間一般很少攝食。![食物](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e/8/me8d33413d943628af7c4d53bb14983eb.jpg)
![食物](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e/8/me8d33413d943628af7c4d53bb14983eb.jpg)
食物
![河魨](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8/6/m866bdedb0df6b858ec24893a26add98b.jpg)
河魨
鑒別特徵:背腹面均光滑無棘,體背麵灰褐色,具蟲紋狀白色花紋,胸斑小,其周圍白色花斑狀,體側下方具一黃色縱帶。全長30厘米左右,小型種。
毒性:筋肉、皮、卵巢均有毒。
鑒別特徵:背腹及體側密布細小棘,體背深褐色,具多條細淺色橫帶,體側下方具一黃色縱帶。全長25厘米,中小型種。
毒性:筋肉、皮、卵巢均有毒。
鑒別特徵:背腹面均具弱小棘,體背黃褐色,具淺色小斑點,5~6條深褐色橫帶,體側下方具一條黃色縱帶。全長25厘米,小型種。
毒性:筋肉、皮、卵巢均有毒。
鑒別特徵:全背部及腹部面具強小棘,體背褐綠色,尾鰭灰褐色或黃色,月牙形。全長達50厘米,中型種。
毒性:筋肉、皮、卵巢均有毒。
紅鰭東方魨(Fugurubripes)隸屬於魨形目、魨科、東方魨屬,因體形似“豚”,常在河口捕到,故江、浙一帶俗稱“河魨”,北方俗稱艇巴,南方稱之龜魚。紅鰭東方魨主要分佈於北太平洋西部的日本、朝鮮半島和中國沿海。我國沿海共發現有17種東方魨分佈,紅鰭東方魨是個體最大、經濟價值較高的品種之一。因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蛋白質高、營養豐富,素有“魚類之王”的美稱,深受廣大美食家喜愛。
暗紋東方魨身體長橢圓形,前部鈍園,漸向尾部狹小。口小,端位,橫裂,上下領各具2個板狀牙齒(同人的牙齒形狀),唇發達,咬合力大,細裂,鰓孔小,側位,為一弧形裂縫。眼小,可閉合,側上位。鼻孔1對,顯著。背鰭靠後,與臀鰭幾乎相連。無腹鰭,尾鰭平截,後端灰褐色。側線明顯,每側2條,分別位於背腹側。其全身無鱗,頭部、體背及腹部均披小刺,小刺為倒鉤刺。體背及上側部具灰揭色橫帶紋4~5條,下側及腹部桔淡黃色至白色。胸鰭上方及背鰭基部各有一塊黑斑,臀鰭黃色。體色隨體長及環境水質稍有變異。
分佈於我國黃海、渤海、和東海。朝鮮也有分佈。
江蘇南通中洋集團養殖的中洋河魨就是暗紋東方魨。
為熱帶海藻和珊瑚礁附近生活的底層魚類。肉食性,以堅硬的珊瑚、貝類、蝦、蟹等為食。為熱帶海藻和珊瑚礁附近生活的底層魚類。平時,刺魨身上的硬刺平貼在它的身上,看起來與別的魚沒有太大的區別;但當它遇敵時,它立即大口吞進海水,強大的水壓使全身脹大2~3倍,倒下的硬刺也豎立起來,形成一個大刺球,讓敵人無法下口。刺魨只有肝臟有劇毒。
綠河魨又叫潛水艇、金娃娃、狗頭、雞泡魚,屬於魨科觀賞魚,可以叫做斑點-綠色-河魨。學名Tetraodonnigroviridis。在野生環境中可以長到17厘米,但在水族箱中通常長不到那麼大,市場上出售的多在5厘米左右,是熱帶觀賞魚中很受歡迎的魨科觀賞魚,與河魨屬於一個品種,幼體無毒(約3厘米左右),成體有毒
黑斑叉鼻魨(Arothronnigropunctatus),俗稱狗頭、污點河魨,是輻鰭魚綱魨形目四齒魨科的一種魚類,分佈於印度洋至太平洋區,西起紅海、非洲東岸,東至社會群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
又稱模樣河魨,為魨科叉鼻魨屬的魚類。分佈於太平洋及印度洋、西達紅海西北端的蘇伊士港、西南達非洲南端伊利莎白港以西的克奈斯那、往東經印度及馬來半島諸海、到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台灣島,包括南海等海域,屬於熱帶海洋底層魚類。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模里西斯。此種魚有毒,主要生活區在珊瑚礁或岩礁的沙地上,在沙地挖凹窩棲息,單獨出沒,不會成群,最長可以達到120厘米。
為魨科叉鼻魨屬的魚類。分佈於菲律賓至太平洋中部夏威夷和社會群島、北至日本以及西沙群島海等,屬於暖水性魚類。其卵巢和肝臟有毒。
又稱線紋叉鼻魨,俗名黑線氣規、條紋河魨、規仔,為輻鰭魚綱魨形目四齒魨科的一種。體呈圓筒形,被覆由鱗片特化的細棘;口小。魚體背部為淡黃或淡棕色,具8~20條深褐色縱紋;腹部乳白。尾鰭圓形。
![河魨](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7/d/m7daa298b5c6b525b78a4c5db940cd6c4.jpg)
河魨
中國《水產品衛生管理辦法》明確規定:“河魨魚有劇毒,不得流入市場。捕獲的有毒魚類,如河魨魚應揀出裝箱,專門固定存放”,所以,河魨魚還是不吃為好。僅有少數人是拚死吃河魨,但多數人是因不認識河魨魚而不小心吃了引起中毒。
![河魨的“近親”——刺魨](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6/d/m6d969d9c1da1d4bb7df4bcbf3342ff1f.jpg)
河魨的“近親”——刺魨
河魨毒素有鎮靜、局麻、解痙等功效,能降血壓、抗心律失常、緩解痙攣。作為鎮痛葯可取代嗎啡、阿托品等;作為麻醉藥品,其麻醉強度為普魯卡因的3000多倍,其效果比常用麻醉藥可卡因強16萬倍。它對皮膚癢、痒疹、疥疹、皮膚炎、氣喘、百日咳、胃痙攣、破傷風痙攣、遺尿、陽痿等疾病,也均有顯著療效。在國際市場上1克河魨(俗稱河豚魚)毒素價值17萬美元,是黃金價格的1萬倍。
另外,除魨毒素外,利用它的皮膚提煉的止血粉,對大出血亦有特效。用魚籽同蜈蚣燒焦研末,調麻油后可搽治疥癬蟲瘡;用卵或肝焙乾研末,調和麻油,外塗患處能治瘡癤、無名腫毒、頸淋巴結核、乳腺癌。若被刺毒魚類刺傷,可用它的魚血外塗患處。在醫藥工業上,常利用它的精巢提煉魚精蛋白、精氨酸和魚素;它的卵巢、血液、內臟等,可提煉河魨毒素;肝可提制甘油;膽可提制牛磺酸;皮可製成膠片。
![河豚](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f/6/mf64dccbcfc55476a92641061586648f7.jpg)
河豚
河魨的毒素主要分佈於卵巢和肝臟,其次是腎臟、血液、眼睛、鰓和皮膚;而精巢和肌肉是無毒的。如果魚死後較久,內臟毒素溶入體液中便能逐漸滲入肌肉內。其毒素的毒量多少,常因季節的不同而有變異。每年2~5月為卵巢發育期,毒性較強;6~7月產卵后,卵巢退化,毒性減弱。肝臟也以春季產卵期毒性最強。所以,每當春末夏初鮮食河魨魚時,應特別謹慎,必須選擇鮮活魚體,嚴格去除內臟,以免中毒。
生殖腺
就是卵巢及精巢。卵巢含劇毒,為河魨含毒量最大的強毒部分之一。精巢是微毒或無毒;卵巢與精巢為長圓形,位於腹腔後部,肛門附近。二者在生殖時期,易於辨別,睾丸為乳白色,卵巢為淺黃色;橫斷切面,精巢呈白乳糜狀,而卵巢則呈顆粒狀;但秋後因生殖期已過,卵巢與精巢皆呈萎縮,二者間較難辨別。
肝臟
為一較大縱長的器官,位於腹腔的右側,上接膨大的胃部,下部尖端達肛門附近,呈灰褐色,內側具有一綠色的膽囊。肝臟為河魨劇毒部分,食河魨時宜特別注意在食前務必剖除乾淨,人工養殖的可以通過油煎后食用。
皮膚和血液
皮膚含毒量因河魨種類而異,河魨皮膚含毒量甚微或無毒。血液特別是兩塊所謂脊血塊即脾臟含有劇毒。
腸胃
胃部甚大,能吸入水或空氣,使其膨大,胃之下為腸,腸在腹腔內作二回折即達肛門,胃和腸也有毒,但毒性比卵巢及肝臟小得多。
肌肉
肌肉可視為無毒,所以只要挖去河魨的內臟,再剝去皮,洗得乾淨,是不會有毒的。但河魨死後較久,內髒的毒素溶在體液中,時間一久,可以滲入肌肉,不可不防。特別是製作魚片(魚生),用2%~5%鹼液浸洗,更加安全。
河魨的卵巢和肝臟為河魨內臟中第二大劇毒臟器,其含毒量的多少,常隨季節上的變化而有差異,每年2~5月為卵巢發育期,毒性較強,到6~7月後,產卵期已過,卵巢萎縮,毒性亦減弱。肝臟和卵巢相同,普遍亦為春季毒性較強。此外,不同種類,其含毒量也不一致,而且即使同一種,有時含毒也不一致,一般雌的比雄的毒性強。
我們曾做過暗紋東方豚的毒性研究,取3齡(2冬齡)性成熟暗紋東方豚的卵巢、肌肉、精巢、肝臟,對小鼠進行毒性試驗。若按毒力1000鼠單位(即MU)即相當於有毒的河魨臟器1g能使小白鼠1kg致死來推算,卵巢、肌肉、精巢的毒力分別小於:6.6MU、4.5MU、8.1MU。0.0005克河魨毒素足以使2斤重的小狗死亡,人食用后一旦中毒,毒性發作很快,且一般無法搶救。
河魨魚渾身是寶,就是河魨毒素,在醫療臨床上也具有廣泛用途,可製成戒毒劑、麻醉劑、鎮靜劑等,還可用於癌症的介入治療。
![河魨](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6/c/m6c8260cb70e19d4b9e2486fc96bf1475.jpg)
河魨
進食河魨者出現消化道及神經系統癥狀應考慮河魨中毒,毒素鑒定:取尿液5毫升,注入雄蟾蜍腹腔內,0.5小時出現中毒癥狀為陽性。
![河魨](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2/0/m20dbfdafc6ec0a4ad2042a806fb6800f.jpg)
河魨
《通知》中指出,先行有條件地放開養殖紅鰭東方魨和養殖暗紋東方魨兩個品種產品的加工經營。參與起草該通知的中國漁業協會介紹說,我國沿海常見的河魨有40餘種,這兩個品種是人工養殖時間最長、控毒養殖技術和出口內銷市場最為成熟的兩個品種。農業部自從1993年就成立了“河豚魚安全利用協作組”開展研究,結果表明,養殖河魨的毒性含量明顯降低,且經過無毒加工處理,可安全食用。試點工作成熟后,再考慮逐步放開其他養殖河魨品種,或放寬產品上市條件。
養殖的河魨應當經具備條件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加工後方可銷售,也就是說,生鮮河豚不能直接進入消費者手中,必須經由加工企業進行加工。由於河魨產品可能含有毒性的特殊原因,為了保障消費者的食用安全,要對加工企業實施備案制度。其考核備案的條件十分嚴格:須自有農業部備案的養殖河魨魚源基地;須有河魨加工生產設備和技術人員,具備專業分辨河魨品種的能力,熟練掌握河魨安全加工技術;還要建立完善的產品質量安全全程可追溯制度和衛生管理制度。因此,不是任何一家企業都可以養殖河魨、加工河魨的,必須通過由中國漁業協會和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組織的專家考核后,並在農業部進行備案公示,才能獲得生產經營許可。
加工企業的河魨應來源於經農業部備案的河魨魚源基地。中國漁業協會於近日開展了2016年養殖河魨魚源基地備案工作,共有大連天正等12家單位的16個養殖河魨魚源基地符合要求。預計本月底,首批16個養殖河魨魚源基地出產的河魨魚將正式擁有加工后在市場上流通的資質。
《通知》也明確指出,未經加工的河魨整魚,禁止加工經營所有品種的野生河魨。為減少上述風險,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要求,建立產品全程可追溯制度,通過二維碼等進行追蹤管理,同時要嚴格落實進貨檢驗和索證索票。對銷售野生河魨魚的企業和個人,將嚴格依照《食品安全法》規定予以處罰。
![河魨](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5/7/m572bf6e58395e7187d8440eaa8a9ea8c.jpg)
河魨
河魨魚體內富含DHA、EPA和人體必需且不能自行合成的八種“氨基酸”及多種微量元素。具有抗癌、抗衰老作用的硒、鋅等元素的含量高於甲魚和海參。安全食用河魨,具有增強人體免疫力、補腦健腦、提高視力、抑制腫瘤等作用。此外河魨魚還有健胃養胃功效。
亞洲的日本、朝鮮及中國均極喜愛吃河魨;凡品嘗過的人都讚美道:“不吃河魨,不知魚味。”食用河魨肉,除品嘗其鮮美外,還有降低血壓,治腰腿酸軟,恢復精力等功能。食用河魨,首先要使肌肉保持新鮮,加工處理要極為嚴格。方法是沿脊骨剖開魚體,將皮膚撕下,砍掉頭,挖去內臟,將魚肉在清水中反覆洗滌,徹底清除血液方可食用。
![河魨](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9/d/m9dc7214f42e8c21930a4ce1419561251.jpg)
河魨
史料
河魨飲食文化的發展與六朝建都南京有關。據史載,公元3世紀到6世紀末,三國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朝相繼建都於建康(今南京),這是一個經戰國之後中國思想界最活躍的時代。六朝建都南京,人流、物流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河魨飲食文化才有可能在長江下遊興起。到了10~12世紀的宋代,文人志士紛紛修詩寫詞,才有河魨的諸多精彩描述。
根據《山海經·北山經》記載,早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大禹治水時代,長江下游沿岸的人們就品嘗過河魨,知道它有大毒了。2000多年前的長江下游地區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吳越屬地,吳越盛產河魨,吳王成就霸業后,河魨被推崇為極品美食,吳王更將河魨與美女西施相比,河魨肝被稱之為“西施肝”,河魨精巢被稱之為“西施乳”。人們品嘗河魨的習俗比當今日本人還有過之無不及,特別是品嘗河魨精巢時,對其潔白如乳、豐腴鮮美、入口即化、美妙絕倫的感覺,不知該如何形容,有人聯想起越國美女西施,於是“西施乳”就在民間傳開了。
到了宋代景祐五年(公元1038年),著名詩人梅堯臣在范仲淹席上,當同僚們繪聲繪色地講述河魨時,忍不住即興作詩:“春州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魨當是時,貴不數魚蝦…”,李時珍在《本草集解》中還提到宋人嚴有翼在《藝苑雌黃》中說:“河魨,水族之奇味,世傳其殺人,余守丹陽、宣城,見土人戶戶食之。但用菘菜、蔞蒿、荻芽三物煮之,亦未見死者。”
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1518~1593)畢30年功力,從上古炎黃帝至明代600餘部巨著中悉心廣搜窮攬,全面總結了公元前21世紀至16世紀中國藥物學的成就,他在其巨著《本草綱目》中說:“據草創於大禹、成書於夏、完善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古籍《山海經·北山經》記載,河魨名鈰魚,吳人說它的血有毒,肝臟吃下去舌頭就發麻,魚子吃下去肚子發脹,眼睛吃下去就看不見東西了。宋(約968年)人馬志在《開寶本草》中說:河魨,長江、淮河、黃河、海裡面都有…”。現如今的海安是最早食用河豚的地區,3000多年前的青墩見證了河豚的美味。
古往今來,隨著生態環境的變遷,淮河、黃河的河道及入海口多次改變,黃河故道還遺留在江蘇漣水等地;江蘇的洪澤、淮陰、淮安、金湖、阜寧皆位於淮河下游,但人們在黃河、淮河中再也沒有見到過河魨。據作者調查,現黃河流域和淮河兩岸,根本就不認識河魨也不會食用河魨;而在蘇北沿海一帶和長江揚中下游兩岸的人們普遍認識河魨、嗜食河魨,至今傳承的河魨飲食文化與蘇東坡、梅堯臣等的描述完全合拍。從古人對河魨分佈、生態習性、外部形態、行為的描述來看,“拚死吃河魨”中的河魨,應該指的是春天從海洋進入長江下遊行生殖洄游的暗紋東方魨。
嚴嵩吃河魨的故事
艇巴魚是有毒性魚類,其血液、內臟和卵巢都含有劇毒,誤食艇巴而喪生的事時有發生,就是那些自恃的闖海人,因一時不慎,處理不當而中毒致死的也屢見不鮮。因艇巴魚毒還演繹出不少民間傳奇。
明代世宗朝有個貪鄙奸橫的權臣嚴嵩,80多歲的時候,從山東蓬萊納一漁家少女為妾。吃膩了山珍海味的嚴嵩,其下屬獨出心裁地為其婚宴策劃出艇巴宴,以示獻媚助興,得到嚴嵩首肯,遂帶上艇巴魚,還有從山東雇傭的庖廚一起火速赴京。為防萬一,以年輕的岳父為擔保一同前往。
婚慶那日,當朝重臣、達官貴人、地方要員等賓客雲集,紛紛前來恭喜道賀,熱鬧非凡。當最後一道香噴噴的清燉艇巴魚端上桌時,垂涎欲滴的賓客爭相為食,一眨眼工夫,一大盤艇巴魚早已入口下肚了。
正當大家餘興未盡品評著艇巴魚的美滋美味時,中間南側靠窗一桌有一身穿長袍書生模樣的年輕人,徒然倒地,口冒白沫,渾身抽搐而不省人事。“有人中毒了!”婚宴一派嘩然、亂作一團。嚴嵩爪牙直奔廚房捉拿廚子,可廚子一個也不見了,“岳父”也沒了蹤影。
慌亂中嚴嵩勃然大怒,責問小妾:“何以解毒?”
小妾說:“惟有黃湯。”
嚴嵩問道:“何為黃湯?”
小妾說:“即糞水。”
嚴嵩即刻下令去茅廁擔來糞水。
為解毒活命,賓客們顧不上顏面尊嚴,人人端起碗,個個揚起脖,閉上眼將糞水喝下,哇哇地將搶食的艇巴魚等食物全部嘔吐出來,甚至五臟六腑都要倒出來,婚宴霎時臭氣熏天,一片狼藉,一片哀鳴。
話說首次進京的鄉下人,忙完了艇巴魚這道菜,都跑到街口看光景溜街去了,他們被生擒回來。正想問罪,此時那位倒地的仁兄蘇醒過來,道出了事情的真象。原來,席間書生外出小解,待他回來時艇巴魚被一掃而光,就頓時生了大氣,癲癇的老病複發……這時人們才恍然大悟。
這就是“黃湯”解魚毒的故事(小說《三俠五義》中有相似的故事,即第四十三回 翡翠瓶污羊脂玉穢 太師口臭美妾身亡)。
多數育苗室在春、夏季育苗工作結束后就一直閑置。河魨越冬前,應首先檢查設施是否完好,如水泵、閥門及進、排水系統是否暢通,水池有無漏水,門窗、玻璃及屋頂能否密閉,盡量提高越冬溫室的保溫性能。然後對整個進水系統用每立方米30克的漂白粉化水消毒。2天後將漂白粉溶液放掉,沖洗后注水,為河魨越冬作準備。
河魨入越冬池不宜過早或過晚,過早會加大管理費用,過晚河魨易凍傷,且拉網操作及運輸都不方便。根據經驗,一般水溫降至15~17℃時便可將河魨拉網起捕入池。河魨有自殘習性,因而入池時應按規格分選、分養。各越冬池的河魨規格應盡量整齊。河魨室內放養密度因越冬條件、魚體大小等不同而有較大差別,換水條件好、設備配套的水池,每立方米可放養河魨5~7公斤。
日常管理
1.餌料投喂
河魨入池后,水溫在15~17℃時仍有攝食能力,應定時投喂。進池初期先誘食,使河魨形成定點攝食的習慣。投喂濕的顆粒餌料,現做現喂,日投喂量為河魨體重的0.5%~3%,每天投喂1~2次。水溫在12℃以下時,河魨食量明顯下降。水溫在10℃時,河魨基本不再攝食,這時要停止投餌。投餌時應盡量使河魨吃好,投餌結束后要及時撈出殘餌,以防水質惡化。可在餌料中加入少量維生素E和C,預防其患營養性疾病。
2.水質管理
在高密度越冬時,必須保持良好的水質,最好是用消毒處理過的水。水溫適宜,河魨尚能攝食,需要投餌,池塘一般應全部換水,且要連續充氣;水溫較低,河魨停止攝食,換水量可減少到池水的10%~30%,間斷性充氣,每次充氣30分鐘,停氣30分鐘。每天晚上應加強充氣,防止因停氣缺氧而死魚。池中的糞便、殘餌及水表被膜、污物要及時清理,防止污染水質。
3.魚病防治
河魨室內越冬密度大,容易發生疾病。魚種入池前要進行葯浴,清除體表寄生蟲,防止受傷個體感染細菌或水黴菌。在越冬期間應以預防為主,一般每隔10~15天,用抗菌素類藥物進行體表消毒;亦可每隔15~20天連續投喂含抗菌素的藥餌3天,對其進行體內消毒。對已患病的魚要及時撈出,隔離治療,以防魚病蔓延。
4.水溫控制
在河魨越冬過程中,應經常注意水溫的變化和天氣預報,在寒潮來臨前應做好充分準備,保證升溫設備能及時運轉。當室內水溫低於12℃時,要採取升溫措施,提高水溫至14℃左右,並控制恆定。
5.倒池換水
換水可以降低水中的代謝廢物和病菌數量,使水環境得到改善。倒池可以周期性地對魚池進行徹底消毒、殺滅池中的有害生物和寄生蟲,改善池水環境,減少魚病的發生,提高越冬成活率。一般1個月倒池1次,對越冬池徹底消毒。倒池最好是使用鄰池,可減少勞動強度,用虹吸法將上層池水吸至消毒好的池子。一般每天吸污1~2次,將糞便、殘餌等污物吸到池外,減少水體污染。同時每周換水或補水1次,換水量為池水的1/5~1/4。
降低成本
1.降低熱能消耗
可利用餘熱、電廠冷卻水、地熱水等資源,減少養殖單位的熱能投入;加強保溫措施,減少越冬池的散熱,控制越冬水溫在14℃左右。
2.降低電能用量
冬季水池中溶氧為每升6毫克,河魨在溶氧量為每升3毫克時,仍能正常攝食和遊動,無缺氧徵兆。因此,可通過監控測定溶解氧,調整充氣和停氣的時間比例,節約電能。河魨在室內越冬可以採取充氧1小時,停氣3小時的間斷充氣。
3.降低海水和鹽滷用量
河魨適鹽範圍在20以下。在魚種適應越冬環境后,可每次降低鹽度5左右,並結合換水,逐漸改用淡水,這樣可降低海水和鹽滷的用量,延長倒池換水周期。
4.提高成活率
越冬期內,每月應進行1次藥物預防處理,加強魚病防治,發現病魚應及時撈出隔離治療。在溫度、鹽度、水質和溶氧等方面,創造適應河魨越冬的環境,減少其發病或死亡。
河魨室內越冬不受地域、氣候條件約束,是南北方皆宜的越冬方法。在有條件的地方可利用電廠冷卻水、工廠餘熱、山洞、隧道等進行河魨越冬,可達到規模化越冬。
小規格魚種養殖
(一)池塘選擇
池塘要求水源充足,水質無污染,周年水溫變化較小。若用半鹹水或淡水養殖,應選擇提水方便、路線短、揚程低的地方建池。池底基本不漏水、滲水,築堤建閘較容易。另外,要求交通、供電方便,池塘周圍無高大建築物,同時不易受風暴或洪水的衝擊。
(二)池塘清整、消毒
在冬季或農閑時將池塘中水排干,挖出池底淤泥,然後自然曝晒。魚種下池前應用生石灰、漂白粉等清塘消毒。生石灰每畝用量為100~150公斤,漂白粉用量為30~40ppm,一星期後蓄水放魚,並施足基肥,以利於浮游生物的繁殖生長。
(三)魚种放養
魚種在室內培育到1.2~1.5厘米,畝放1~2萬尾。運輸距離較近可用塑料桶帶水運輸,若運輸距離較遠則應用塑料袋充氧運輸,每袋裝800~1000尾,運輸時間在7~8小時內可保證成活率,運輸用水最好為3~5ppm的鹽水,放養時溫度應在18℃以上,注意袋內外溫差不宜過大。
(四)餌料投喂及水質控制
魚種全長3厘米前每畝池塘每天投喂1千克黃豆漿,以繁殖浮游生物,為魚種提供充足餌料,同時注意透明度,一般30厘米左右;水色綠豆色,水中浮游生物數量豐富,但不成團或成群,不能在水中聚群施轉。若餌料生物過多,則應注入新水,降低生物密度,保持水質清新。通過有效調控溶氧和水質,多數魚種下塘20天後規格可達3厘米左右,此時在投喂豆漿以控制餌料生物的同時,用鰻料做成黃豆大小的軟顆粒,間隔1米投喂一粒在灘上,以馴化魚種吃食鰻料的習慣,此時應分稀進行大規格魚種培育。
大規格魚種養殖
(一)魚種運輸及放養
為保證魚種質量,暗紋東方魨應為正宗魚種。選擇體質健壯、無病無傷、規格整齊、溯水性強的個體作為放養對象。運輸一般用塑料袋充氧運輸,3~4厘米的苗種每袋裝100~150尾,可運輸5~8小時,成活率95%以上。苗种放養前最好用5ppm漂白粉或1ppm孔雀石綠消毒10分鐘,放養時應注意溫差不宜過大。暗紋東方魨應稀養,3~5厘米的魚種池塘放養密度為2000~3000尾/畝,水源充足,水質良好,水體交換量大的池塘可以適當加大放養密度,可每畝3500~4000尾。隨魚體生長,逐漸捕大留小,分稀養殖。
(二)馴養
暗紋東方魨經馴化后可投喂碎雜餌魚肉、蝦、螺肉、蚌肉等。苗种放養一周內,用新鮮適口的魚肉、蝦肉、貝肉等作為開口餌料,進行馴化,使之逐漸適應養殖環境和餌料組成。待河魨魚習慣吃食后,逐漸在餌料中拌入人工飼料,並逐漸增加人工飼料的量。直至完全吃食人工飼料,馴食期間確保餌料鮮度是馴食成功的關鍵。
(三)投餌
餌料以鰻料為主,每天餌料投喂量占魚體重的3%~7%左右,投喂時需定位(投餌位置固定)定量(多喂多投、少喂少投,以魚吃飽為原則),定速(投餌 速度按慢—快—慢的原則),定質(餌料適口、新鮮、乾淨)。一般日投餌兩次。池中最好搭食台,以便及時檢查攝食情況,若投餌后兩小時食台上仍有剩餘餌料則需減少投喂量,食台需常清洗、曝晒以免病菌滋生。
(四)水質調控
河魨喜水質清新的環境,池塘養殖應根據水色、水質、透明度、溶氧及魚蝦活動情況不定期加註新水,每月大換水一次以改善水質。由於河魨生長適溫範圍為9~32℃,夏季池水溫度超過32℃時需注入溫度較低的深井水或河水以調節池水溫度,冬季因池水溫度低於9℃時需進入溫室越冬。另外,河魨魚對溶氧要求較高,當水中溶氧低於1·5g/L時開始浮頭,低於1.3mg/L時開始死亡,適宜的溶氧需保持在3mg/L以上,溶氧缺乏時需用增氧機或氣泵增氧。
(五)不同規格分養
不同大小的河魨搶食能力差異較大,搶食時大個體常常攻擊小個體,嚴重影響小個體的攝食和生長。因而就對不同規格的個體進行分養,分養一般30~45天進行一次。保證充足投餌,及時分養和適當稀養可有效防止魚體的相互殘殺,提高養殖成活率。
(六)日常管理
每于堅持巡塘,觀察河魨的活動,攝食及水色、水質情況、檢查養殖設施。每天定時測量水體理化因子。如水溫、pH值、溶解氧、氨氮、COD、PO4-P、透明度等,做好日常記錄,以利總結經驗教訓,指導以後的生產。每隔10~15天測定魚體生長情況,做好記錄,以作為投食的參考依據。通過4~5個月的精心飼養,當年魚種規格可達100~150克,成活率可穩定在85%~95%。
白口病
病毒性疾病白口病該病是病毒感染症,流行於高溫期,病魚以1齡以下的魚為主,可造成魚群的大量死亡,是河魨魚養殖中最主要的疾病。
發病癥狀:病魚首先口部發黑,然後變成潰瘍狀白化,繼而上下顎的齒槽露出,呈“爛嘴”狀。內部表現為肝臟淤血及線狀出血痕,重症者表現特異的狂亂遊動、相互撕咬的異常行動。
發病原因:綜合各種實驗結果表明,此病是病毒感染。感染途徑多為互相殘殺接觸感染所致。
尚無有效的治療辦法,應以預防為主,及時分選分養避免密度過大,保證餌料優質,投喂及時。
寄生蟲病
1.異溝蟲病是河魨魚養殖中常見的一種疾病。早期已有發現,近些年來此病發生已有所減少,多發生在用金屬網箱養殖的河魨魚群中。此病是非暴發性的,很少在短期內大量死亡,只是長時間的每天有少量的死亡現象。
癥狀:異溝蟲完全以吸食河魨魚的血液為營養,寄生數量多時,河魨魚體色變黑,身體瘦弱。鰓呈明顯貧血癥狀,變為蒼白色,分泌過多的黏液,鰓瓣與寄生蟲接觸的地方組織崩壞,有腐臭氣。病魚失去食慾,游泳無力,逐漸衰弱而死。此病僅從外觀還難以確診,必要時對鰓進行肉眼和顯微鏡檢查,以確診此病。
病因:由單殖吸蟲異溝蟲寄生在鰓瓣、鰓腔內膜引起。成蟲長約1厘米,肉眼清晰可辨。但鰓瓣上的小蟲仍需顯微鏡觀察確診。
防治方法:用一般的藥物(外用或內服)驅蟲效果不佳,實踐經驗是不用金屬網箱養殖防止此病效果較好。另外養殖海水需交換良好。
2.三代蟲病該病主要危害1齡魚,若不能即時發現會增加死亡。故此病的早期診斷十分重要。
發病癥狀:早期病魚的外觀難以判斷。此病多發於水溫下降時,如發現魚遊戲、攝食不活潑,體表有部分黏液白濁,胸鰭不透明。嚴重時可見鰓絲上有斑點淤血,鰓瓣邊緣呈灰色,魚皮膚糜爛、發紅、出血、魚鰭損傷,病魚衰弱,最終死亡。
發病原因:是扁形動物門、單殖吸蟲綱、多鉤亞綱的三代蟲寄生在體表各處及鰓孔內膜等處所致。
預防措施:因為三代蟲的傳播是河魚與河魨魚之間的直接接觸,所以飼養魚類的種群密度一定不要過大。
治療方法:用20ppm高錳酸鉀浸洗病魚15~30分鐘;200ppm~300ppm福爾馬林浸洗病魚25分鐘,或者50ppm福爾馬林浸洗14小時。
3.車輪蟲病此病是河魨魚養殖中常見的疾病,近些年來由於海水水質愈來愈差,致使此病癒來愈普遍。
做好防病治病工作是越冬成敗的關鍵,越冬是河魨養殖最關鍵的一個環節,越冬時間從11月至次年5月。一般經一年半時間的養殖能達到上市要求。進入越冬棚的河魨先要進行魚體消毒,可用3%的食鹽水浸洗10~20分鐘,越冬期間主要有以下一些病害:
水霉病
該魚因無鱗片,魚體受傷后易產生水霉病,可用0.1~0.3mg/L孔雀石綠全池潑灑,或使池水溫升高到28~30℃可控制病情。
用0.5mg/L的強氯精全池潑灑。
腸炎病
可在餌料中加入食鹽或呋喃唑酮進行預防和治療。
寄生蟲病
用0.5mg/L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
有趣特點
1.一心兩用:河魨的兩隻眼睛,一隻用來追捕獵物的,同時另一隻可以用來放哨。這一特點是很多動物(包括人類)無法比擬的。
2.裝丑詐死:當漁民的魚網捕撈到河魨並倒在岸上時,河魨會迅速地吸氣,並膨脹成圓鼓鼓的狀態——詐死,這個時候人們往往會覺得它很可惡,很難看,不由自主地用腳一踢,這無形中幫了它大忙——順勢一滾逃到水中,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
3.老虎鉗一樣厲害的牙齒:河魨的牙齒力學結構非常完美,一斤重左右的河魨一口可以咬斷6號鐵絲!毫不誇張!如果不小心咬到了手指,一口下去,連骨頭加肉全下來!釣魚的人們最擔心河魨咬鉤——咬繩繩斷,咬鉤鉤斷!
獻水草齒間傳情
男士向女士獻殷勤時,他們通常會獻上一束鮮花。生活在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的淡水豚亞河魨也不例外,只不過,它們不送鮮花送水草。
最新一期英國《新科學家》雜誌刊登研究人員對巴西亞馬孫河流域亞河魨的研究。他們發現,雄性亞河魨會從它們的水生環境中收集“禮物”獻給心儀的對象,只不過,這份禮物可能是一束水草、一根木棍或者一塊石子。
2019年10月29日至11月5日,舟山市市場監管部門在定海金塘瀝港農貿市場、定海北蟬農貿市場、普陀展茅農貿市場查獲銷售有毒有害河魨魚210.4公斤。2019年11月6日凌晨5點,市監部門會同公安部門對舟山國際水產城交易場所展開突擊行動,在交易大廳查獲28箱河魨魚,另在其它非法交易場所查獲藏匿的275箱河魨魚,共計4.5噸。至此,舟山全市源頭、末端共查獲河魨魚4.7噸。
這是2019年12月5日,浙江省市場監管局、公安廳、教育廳、農業農村廳聯合舉行整治食品安全問題聯合行動新聞發布會上發布的聯合行動總體情況及典型案例。
![河豚魚](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1/8/m18ca5b8dae81899ac3648e747ebe52f1.jpg)
河豚魚
在國內禁售、國外壓價的雙重壓力下,中國經營河魨魚的企業舉步維艱。在嚴格市場准入制的前提下,借鑒國外經驗,對加工、銷售河魨魚實施有限開禁。有專家表示:衛生部門年年查禁,市場卻年年熱賣,查不勝查,有禁不止,與其如此,倒不如有限開禁、規範利用。
目前涉及河魨魚加工、銷售的有關法律法規
1.《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第九條第二款規定,“禁止生產經營下列食品:含有毒、有害物質或者被有毒、有害物質污染,可能對人體健康有害的。”《水產品衛生管理辦法》第三條第二款規定,“凡供食用的水產品(包括鮮售和加工)必須符合下列規定:含有自然毒素的水產品,如:……河魨魚有劇毒,不得流入市場,應剔出集中妥善處理,因特殊情況需進行加工食用的應在有條件的地方集中加工,在加工處理前必須先去除內臟、皮、頭等含毒部位,洗凈血污,經鹽腌曬乾后安全無毒方可出售,其加工廢棄物應妥善銷毀。”
2.從上述兩個規定來看,對於能否生產經營含有毒物質的河魨魚存在不一致的說法,《食品衛生法》規定禁止生產經營,《水產品衛生管理辦法》規定應剔出集中妥善處理,特殊情況下可以加工食用。從執法的角度來理解,《食品衛生法》是上位法,是制定《水產品衛生管理辦法》的基礎,當出現不一致時,應按《食品衛生法》規定執行。也就是說,生產經營含有毒物質的河魨魚是違法的。
3.《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商品檢驗法》第七條規定:“列入目錄的進出口商品,按照國家技術規範的強制性要求進行檢驗”,《食品衛生法》即屬於國家技術規範的強制性要求。按《食品衛生法》規定,禁止生產經營含有毒物質的河魨魚,也就是說,含有毒物質的河魨魚是不合格食品。《商檢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七條規定,“法定檢驗的出口商品經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檢驗或者經口岸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查驗不合格的,……;不能進行技術處理或者技術處理后重新檢驗仍不合格的,不準出口。”所以,綜合《食品衛生法》和《商檢法》及其實施條例的規定,河魨魚不得出口。
河魨魚加工、銷售有限開禁的必要性
1.目前國內天然和養殖河魨魚的產量約有1萬噸,其中約6000噸在國內銷售。由於加工銷售過程沒有規範,食用后的中毒事故時有發生。既然有產量,又有消費的市場,與其有禁不止,倒不如有限開禁,規範利用,降低食用風險。
2.國外如日本、韓國等國有市場需求,廣東、山東、遼寧、浙江、海南、江蘇和福建等省的河魨魚加工出口歷來存在,全國年出口約4000噸,為我國出口創匯作出了貢獻。
對河魨魚加工、銷售有限開禁的建議
1.為解決這種法律不允許,現實又有需求的矛盾,筆者建議,在修訂《食品衛生法》和《水產品衛生管理辦法》時,參照國外有關做法,按加工出口和國內銷售的不同需求,分別規定有限開禁河魨魚加工、銷售的條件。
2.建議在《食品衛生法》“禁止生產經營下列食品”中增加一條例外條款:“特殊情況下,經衛生主管部門批准可以加工銷售。”這樣留一個出口,供下位法進一步細化完善。
3.參照國外有關做法,如美國聯邦法典第9卷第318.8就有此類規定:“只允許用於出口產品的保鮮劑和其他物質;此類產品的處理;這類產品不作為國內食品用途。”在《水產品衛生管理辦法》中單獨列出一條“只允許用於出口的產品,這類產品不作為國內食品用途”,規定出口河魨魚須與預期輸往國家的法律不衝突,在外包裝上加貼標籤,標明它居於出口,以保證容易識別出口產品。禁止用於國內銷售的產品應與其他產品分別存放。
4.河魨魚在日本也經歷了從吃到禁再到政府預、規範的過程。日本對於河魨魚的加工銷售採用“特許制度”進行安全控制。企業加工銷售河魨魚,首先要向政府申請。政府經過考察論證后,給企業頒發“特許證”。烹飪河魨魚的料理師不僅要擁有兩年以上的加工經歷,還要到政府開辦的學校進一步深造,學習專業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規程。借鑒日本方面的經驗,筆者認為,食用河魨魚關係到食用者的生命安全,河魨魚在國內銷售有限開禁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必須慎之又慎,有限開禁之前還必須做好以下幾項準備工作:一是採用“請進來”或“走出去”的辦法,培養一支河魨魚養殖、加工、品種鑒別、烹飪、企業認證等各方面的專家隊伍。由這些專家負責規則的制訂、許可企業的審核、註冊廚師的培訓等工作;二是建立河魨魚加工銷售“許可制”,規範定點養殖、定點加工、定點銷售的操作,建立產品的可溯源反饋機制;三是建立烹飪河魨魚的“註冊河魨廚師”制度;四是加強對天然河魨和養殖河魨毒性研究,規定可以食用的種類。在各項準備工作完成之後,由衛生部制定河魨魚在國內銷售的管理辦法,規定在國內銷售的條件和監督管理措施。
河魨魚肉味腴美,鮮嫩無刺,蛋白質含量高達28.2%,營養價值較其它魚類更為豐富,長期以來作為一種名貴魚類而蜚聲中外。我國早在2000多年前就將河作為美味珍品,民間素有“不吃河,焉知魚味?吃了河魨,百味皆無”和“拚死吃河”的說法。古代詩人蘇東坡頗愛吃河,對河魨曾有“值得一死”之說,梅俞也曾稱頌道“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豚於此時,貴不數魚蝦”。
據測定,100g河魨魚肉中蛋白質含量高達18.7g,而脂肪含量僅為0.26g,是魚類中脂肪含量最低的一種。此外,河魨魚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維生素B2以及硒、鋅等多種有益的微量元素,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營養豐富的水產品。楊興麗等通過對池養暗紋東方魨含肉率及肌肉營養成分分析后得出,池養暗紋東方魨含肉率平均為38.75%;肌肉中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分別為21.06%和1.01%;17種氨基酸總含量19.78%,其中7種必需氨基酸的總含量為9.05%,占氨基酸總含量的45.75%。而且暗紋東方魨的鮮味氨基酸(谷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甘氨酸)含量為7.05%,高於其他淡水魚類,故其味道非常鮮美。
但由於河魨魚肝臟中存在高毒性的河魨毒素,因此,對有毒河魨魚肝資源的開發利用必須以可靠的去毒工藝和安全的提取方法為前提。
在日本和韓國,河魨魚主要被加工成各式料理,直接食用。下關是全日本最有名的河魨魚生產、加工、銷售、觀光的地區。日式河魨料理主要有:生魚片、火鍋、天婦羅、皮刺、烤物、鰭酒、白子酒、身酒、骨酒等。韓國的河魨料理與日本較為接近,但韓式河魨料理的調料是以辣椒為主,吃來別有一番風味。其生魚片的拼式也獨具韓國的特色,現今河魨魚在韓國的銷售量也可以和日本媲美。在我國,河魨魚主要被加工成鹽干製品,大部分用於出口。以我國福建省為例,2002年進入福建的海捕河魨魚產量在60000噸以上,其中40%用於生產河魨魚烤魚片,30%出口至日本、韓國。河魨魚體內富含膠原蛋白,可以使皮膚增白,增彈;河魨魚肝臟中的噸噸X是一類海洋生物活性物質,具有麻醉、止疼、抗腫瘤之功效;河魨魚精巢中含有一種天然活性成分——魚精蛋白,對人體內腫瘤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河魨毒素是從河魨魚內臟中提取的一種生物鹼類物質,在醫學上有重要的醫療價值,價格昂貴,每克售價高達五六十萬元人民幣。現已證明,河魨毒素包括有河魨素、河魨酸、河魨卵巢毒素和河魨肝臟毒素,是自然界最劇烈的毒素之一,其毒性相當於氰化鉀的1250倍,能在短時間內引起中樞神經系統麻醉。若人們處理河不當或誤食,即會引起中毒甚至死亡。河魨毒素在醫療上常作為一種高級麻醉和鎮痛藥物,對神經痛、肌肉關節疼痛、皮膚炎症、胃腸痙攣、哮喘、晚期癌症等疾病均有顯著療效。據廣西的一家研究所研究報道,河魨毒素還是一種戒毒良藥,連續注射5日極微量的河魨毒素后可戒除毒癮。
河魨魚除具有較高的食用價值和醫療價值外,其魚皮有良好的韌性和美麗的花紋,是上等皮革製品原料,也用於建築、火柴、加工等工業;魚膽可提取牛磺酸等生化試劑,臨床上有明顯的抑制真菌的作用,可作為燙傷及癬用藥;精巢可提取精氨酸,臨床上可抵消肝素的抗凝作用,卵巢、腸、鰓、血液等廢棄物還可用來製做肥料和殺蟲劑。
部位 | 用途 |
肉 | 鮮食、腌制或干制、罐頭、魚鬆等 |
皮 | 製革、生物製劑、醫藥、食用明膠 |
肝臟 | 提煉TTX以及EPA、DHA |
卵巢 | 提煉TTX、農用殺蟲劑、高級醬油 |
精巢 | 提取精氨酸、魚精蛋白、食用 |
血液及其他 | 農用殺蟲劑、化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