縵衣

詞語

梵語pat!t!a,音譯缽吒。僧衣的一種。橫豎割截而縫綴,有如田畝分畦之袈裟,稱為田相衣;整幅而不割截之衣,則稱縵衣。亦即用兩幅布縫製而成之無田相之袈裟。又作縵條衣、縵條、禮懺衣。

詞語釋義


又稱作縵條衣、縵條、禮懺衣。用兩幅布縫製而成,為受持菩薩戒或五戒的在家信眾所穿著。
僧團所准許個人擁有之三衣:A. 僧伽梨B.郁多羅僧C.安陀會。皆以壞色制故稱袈裟. 中日二國,三衣日趨形式化,而有各種袈裟之製作,惟有七條、五條袈裟等仍是依照印度法衣之規定製成。比丘尼在此三衣之外,尚有穿在三衣裡面之左肩與兩腋之僧祇支[覆肩衣].及覆於腰部之厥修羅[下裙].
三衣之製法:即將一整塊布,切割成長短不一之小布片,縱的縫合之後,再以規定之條數作橫的縫合。由此種裁剪樣式觀之,亦稱為田相。此一製法,因部派不同,細節上亦有差異。
我國與日本之製法趨向華美化,僅在裁割方法上沿襲舊規。由於其製作特殊,故不為其他地方所採用。穿著此種衣服,可令人捨棄慾望,且不虞被盜。有不按規定裁製者,稱為縵衣。 [《摩訶僧祇律》卷二十三、《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四、《大智度論卷》六十八、分別功德論卷四、《大比丘三千威儀》卷上]
顏色:“袈裟”以“色”立名,四分律第十六說:有三種壞色:或青、或黑、或木蘭色,可隨意染。十誦律第十五說:或青、或泥、或茜,三種壞色。另據五分律第九、摩訶僧只律第十八、毗尼母經第八、薩婆多毗尼毗婆沙第八、有部毗奈耶第三十九、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第九等典籍,也都說是三種壞色。三種色是:青色、黑色(或作“泥色、皂色”)、木蘭色(或作“茜色、棧色、赤色、乾陀色、不均色”)。這三種色,是“袈裟”的如法之色。材料:“袈裟”用的材料,叫做“衣體”或“衣材”。據善見律毗婆沙第十四所舉示的。有“驅磨、古貝、句奈耶、欽婆羅、娑那、婆興伽”等六種材料。十住毗婆沙論第十六所舉示的,有“劫貝芻摩、憍絺耶、毳、赤麻白麻”等六種材料。摩訶僧只律第二十八所舉示的,有“欽婆羅、劫貝、芻摩、俱舍耶、舍那、麻、牟提”第七種材料。更據四分律第三十九所舉示的,有“拘舍、劫貝、欽跋羅、芻摩、叉摩、舍□、麻、翅夷羅、拘攝羅、嚫羅缽尼”等十種材料。縫製方法:據摩訶僧只律第二十八及四分律第七說:如果衣料細薄,也可以用兩層三層四層合併縫製。縵衣用大塊整幅布料製成,它是給出家還未受戒的“沙彌(尼)”,和受過“在家戒”的男女居士們著用的。因為他們都還沒有受過出家“大戒”,不堪“為世福田”。所以他們著用的“縵衣”,不能裁縫“田相”。又沙彌輩不諳割截制衣法,所以且著“縵衣”。 《戒壇經》云:“五衣表斷貪,凈身業也。七衣表斷嗔,凈口業也。大衣田相,長多短少,表聖增凡減。並表斷痴,凈意業也。”
悲華經》云:“佛於寶藏佛前,發願成佛時,袈裟有五種功德。一者:入我法中,犯重邪見等;於一念中,敬心尊重,必於三乘受記。二者:天龍人鬼,若能敬此袈裟少分,即得三乘不退。三者:若有鬼神諸人,得袈裟乃至四寸,飲食充足。四者:若眾生共相違背,念袈裟力,尋生悲心。五者:若持此(袈裟)少分,恭敬尊重,常得勝他”。(摘自釋氏要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