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藝術設計

陶瓷藝術設計

陶瓷藝術設計是有別於陶瓷藝術(陶藝)的另外一門學科。

學科介紹


陶瓷藝術設計
陶瓷藝術設計
陶瓷藝術設計是工業設計的一個分支;本專業注重設計師除了要有工業設計師的基本技能,同時要有對陶瓷材料運用的充分了解。
陶瓷藝術設計研究的主要類別包括:日用陶瓷(茶具,餐具)設計;衛生潔具設計;建築陶瓷設計;藝術瓷設計。
藝術陶瓷是中國陶瓷藝術設計的典型代表。歷史悠久,工藝成熟,裝飾手法豐富,觀賞性強,認知度高。單一的對陶瓷作品進行設計的行為,而“陶藝”可以泛指完成的作品和創作的行為,也有人將其當作“陶瓷藝術設計”的簡稱;另一方面就其所指的具體範圍來說,並不存在什麼本質上的區別,美術學院開設的專業就稱作“陶瓷藝術設計專業”,其培養出來的學生走上社會後會被稱作“陶藝師”或“陶藝家”。

設計對象


陶瓷藝術設計
陶瓷藝術設計
陶瓷藝術設計的設 計對象是 陶瓷藝術作品。陶瓷藝術作品是設計者通過描繪現實在生活和塑造藝術形象所體現出來的對客觀事物本質的一種把握,它擁有豐富、飽滿的思想內涵和時代精神,通過各種形態、造型的因素,運用陶瓷藝術獨特的設計語言,蘊涵了具象、抽象、象徵、隱喻等藝術形式,並以“泥與火”、“工藝”、“材料”為表達媒介,挖掘和釋放“泥與火”、“陶與瓷”的個性色彩,從構思、裝飾、各種泥料釉色的選擇、技藝、燒造等不斷地參與中發現、創造出其它藝術無法取代的獨特作品。

設計意境


意境與情感

陶瓷藝術設計品
陶瓷藝術設計品
陶瓷藝術這種特殊的藝術形式契合人們回歸自然、張揚個性、重新尋找藝術本質的要求,在創作設計中追求自然的情趣美、藝術美,將文學、繪畫、雕塑材料、工藝技術交融為一體,最大限度地創造主體的個性,改變陶瓷藝術的審美形態。意境的表現成為表達人們心靈的當代藝術形式,並把它融入到陶瓷藝術作品之中,更顯示出作品的內涵和耐人尋味的意念和情境。由此可見,陶瓷藝術形象是心靈移 情的產物,把對大自然的真情實感轉換成視覺語言,創造出一種“物我合一”的技藝,寓情於景色之中,創造、發揮想象空間,表現個全精神價值。追求陶瓷藝術設計作品的內涵和個人風格,必須先求取自己情感受思想的獨特之處。“意”是寄情,“境”由心造,情景交融是作品的“意境”。自然界的變化、物質生活的豐富與創作設計者心境、情感的交織,構成了特定的“意境”,“境”又會化為一種心境而撥動作者的心靈,“意境”能引發觀者的思緒和遐想。所以“意境”的構成要靠“情感”的驅使設計藝術家在日常生活中只有對一切事物都有強烈的感情,胸有情思、注情入景,才會創作出充滿“意境”的陶瓷藝術作品。

意境與形象思維

陶瓷藝術設計
陶瓷藝術設計
形象思維即藝術的想象,藝術家、設計者心中先有景物的自然形象,然後化為意象,客觀景物激發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又尋求形象的形式,這便是形象思維的特點。形象思維的結果,不是形成抽象的概念,也不是生活、自然現象的簡單羅列,而是用具體的感情形象來表達作者對客觀事物的看法,並通過想象、聯想、立意、組合、概括、取捨、提煉,找出符合自身藝術表現的若干因子,去粗取精、強化誇張,形成和諧、富有情趣、意味的組合,在形似之外,還要神情兼備,注意主觀意象和自然形態相結合。在陶瓷藝術設計中,形式、材質、色彩、技巧、想象甚至幻想,能達到出奇制勝的效果,充滿出神入化的幻想力的作品就能打動讀者,具有非同凡響的生命力。“意境”來源於客觀自然,“意境”是實的形象與虛的聯想相結合,創造景物形象,引入聯想,由形象產生意象、境界。“意境”即是虛實的結合,它的構成離不開設計者形象思維的創造。

意境與氣韻

陶瓷藝術
陶瓷藝術
在一切造型藝術中,“氣韻生動”是最高的美學準則,在創造過程中就像是人的靈魂一樣不可缺少,不論陶瓷藝術還是器 皿設計,不論是抽象的還是具象的工藝美術作品,沒有生動的氣韻,那就談不上品格和意境。“氣韻”雖然連在一起,其實含意是有區別的,“氣”是生命的象徵,它是流動的,沒有固定的形式,並處在時刻運動的狀態。“氣”在一定的美學法則下可派生出一種蕩然激情,一種生機活力,“氣”能長生萬物,它是大自然有機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設計者的激情、思緒、風采、神氣意趣在作品上的表現。“韻”是和諧、韻律,是言不盡意之妙。在藝術表現上,構思、章法、材料、紋理、肌理的生動交融、互相滲透以及虛實與朦朧微妙的處理都會產生“韻”的效果,由“韻”產生出趣味、節秦、旋律和和諧。“氣韻”在藝術作品中產生特有的魅力,“氣韻”的審美特徵,是曲折、飄然、流動,是動態美、空間美、傳神美,鑄造就了所有藝術作品創作的神韻、意境和審美價值。

意境與博取

陶瓷藝術設計
陶瓷藝術設計
縱觀古今,大凡有成就的藝術家及設計者無不博學。在博學中,第一為 品學,人品高低取決於自身的修養,藝術家的人品和修養決定他對事物的看法和態度,直接影響他的審美理想、審美觀念、審美趣味,這必然滲透到他的藝術創作中去。第二是不斷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和文化素質,“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在傳統的藝術寶庫中取得精華,要使設計作品的意境在藝術中呈現,只有長期深入生活中去體驗,發現,才能獲得中富的知識和對自然的感悟力。對古今中外的各類工藝美術作品加深理解,學習他們的創作設計經驗和立意,開闊思路,創作的作品自然更有生氣。第三是多看,選擇不同風格的藝術作品詳審、細觀,並加以分析、研究,尤其是注意設計的形式、材料技藝的運用,發揮自己之所長,多創作、多設計,在實踐中去尋找發現,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並不斷完善。

色彩與情感


陶瓷藝術創作包括形象造型、形式法則、色彩配置與布局、表現技法等。在 諸多因素中體現作品的氣勢和生命力的還數色彩。陶瓷藝術作品中的色彩配置與色調處理是至關重要的,傳統的藝術陶瓷如紅綠彩、五彩、粉彩、青花、鬥彩之所以風格各異、情趣盎然,就是創作者恰到好處地把握了色彩賦予人們情感的象徵意義,從而喚起人們的美感意識,使作品增添了無窮的內涵和意境。
陶瓷藝術作品特別注重幾種主要色彩的搭配。如紅綠,它是由紅、綠、黃、蘭色構成,但在諸多顏色中主調是紅,綠色次之,搭配用黃、蘭,色調鮮明,對比強烈,使人在精神上感覺熱烈、富麗、喜慶,並具有濃厚的東方民族特色,很有個性。特別是其中的紅色,如果拿掉只剩下綠、黃、蘭,那麼熱烈的情感就差之甚遠了。
無獨有偶,陶瓷五彩(古彩)裝飾畫風很像中國楊柳青年畫,講究韻律、筆力,在色彩的配置上對比強烈,其色彩由紅與大綠、苦綠、古紫、薄黃構成,從而加強了裝飾畫面的對比力度,使作品中的色彩震撼力很強,能給人以明朗大方、富麗堂皇、古樸典雅的生動情趣,給人帶來輕鬆愉快之感。
粉彩的情調可謂略有不同,它的藝術語言與其他傳統裝飾比較而獨具特色,決定其個性特點的主要是材料、表現技法、設色方法。粉彩所用的顏料大部分是粉質的,其呈色純度屬於中等純度,為此,粉彩顏色對比不強,自然柔和,因而作品體現出一種輕巧和秀美,給人留下精緻、細嫩、簡潔、親切的美感。
被外國人譯成“藍天與白雲”的景德鎮傳統名瓷—青花,在色彩運用上更是 獨樹一幟。它色彩單純,色澤清麗,更重要的是青花裝飾特別講究情調美,表現形式豐富,給人以簡練、古樸、耐人尋味的感覺。其雅俗共賞的民族特色,充分體現出一種東方韻味,使得日本人也對中國的青花倍加青睞。
從陶瓷藝術作品色彩的配置上不難看出,無論是潑墨重彩還是輕描淡寫,都能起到異曲同工之效,而不同裝飾材料和不同色彩的搭配,使得陶瓷藝術作品形成自已獨特的風格,充分滲透人的感情因素,正是因為這些作品飽蘸著人的思想感情,才得以流傳百世,經久不衰。

專業課程


中外陶瓷史、陶瓷造型基礎、裝飾基礎、陶瓷材料工藝學、陶瓷工藝及設備、陶瓷日用品設計、陶瓷藝術品(陶藝、陶器雕塑)設計、陶瓷壁飾設計等。

就業方向


陶瓷藝術設計品
陶瓷藝術設計品
畢業生適宜在陶瓷、工藝美術研究部門、陶瓷工廠從事設計和研 究工作,在各級藝術院校從事本專業教學工作。

作品欣賞


法國陶藝家Nathalie Derouet的作品,質樸,細膩,隨意,不確定,帶有觸感的美;它們不是簡單的實物,而是具有生命力的活體。
陶瓷藝術家-Scott rench作品鑒賞
Scott rench,年38歲,住在美國伊利諾斯州的芝加哥市。曾讀威斯康星州大學,與賓夕法尼亞州Edinboro大學。在Edinboro大學,我得到了陶瓷學的碩士學位。
陶瓷藝術設計品
陶瓷藝術設計品
陶瓷藝術設計
陶瓷藝術設計品
陶瓷藝術設計品
陶瓷藝術設計

相關書籍


陶瓷設計

作者:李正安編著
出版社: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3-7-1
版次:1
頁數:226
字數:130000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內容提要

陶瓷藝術設計
陶瓷藝術設計
陶瓷藝術設計
陶瓷藝術設計
陶瓷設計是陶瓷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的重要課程。本教材整合了有關陶瓷設計各個方面的理論,既總結了前人在該領域內設計活動的經驗,也包括了 來從事陶瓷設計與教學的專家學者的體會。在展開陶瓷設計理論與方法探討的過程中,本教材分別就其基本概念、所及範圍、歷史演變、屬性特片、設計程序、設計表達等相 關因素作了系統的介紹,輔以數百幅圖示、表格,並通過對眾多中外陶瓷設計典型實例的分析,來加深學生對陶瓷設計,尤其是對賞用結合的陶瓷設計的認識與理解。
本陶瓷設計教材適合於高等美術院校陶瓷藝術設計專業,旨在以較為詳實的資料與信息促進該專業教學,以培養學生創造性的設計思維,使學生掌握系統觀察與分析問題的方法,獲得有效的意圖表達手段和全面的程序組織、操控能力。
作者:徐方編著
出版社:廈門音像出版社
陶瓷藝術設計:陶瓷設計與實用價值密不可分,可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是藝術與生活的永恆主題;在理論上,純粹的陶藝是觀賞性的,但在實際生活中,陶藝的功能卻在蔓延,具體的說,不僅有用,而且可供觀賞與收藏。本片側重具體的陶藝設計、製作為起點,引領中小學生及廣大美術愛好者在這一新的起點上藝海揚帆,藝海拾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