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
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
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成立於2004年11月16日,是在原復旦大學社會學系和人口研究所的基礎上建立的的一個二級學院。
復旦大學社會學學科始建於1925年,孫本文、應成一、言心哲、雷潔瓊、楊開道、潘光旦等著名社會學家曾在本系任教,1952年因院系調整停辦,1988年全面恢復重建社會學學科。復旦大學心理學系始建於1923年,由留美博士郭任遠先生回國創建,1925年心理學系改組為心理學院,1926年建成心理學院大樓——“子彬院”,心理學家唐鉞、高覺敷、左任俠、蕭孝嶸、章頤年、張耀翔、謝循初、生理學家蔡翹等知名學者曾先後在本系任教,1952年因院系調整停辦,2002年恢復重建心理學學科。2004年12月19日正式成立學院。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是國內領先、國際享有較高知名度的社會建設和公共政策的教學研究基地,在社會學理論、人口學、社會福利、城市發展等多個領域發揮其鮮明特色和重要影響力,有著社會學、心理學、經濟管理等領域的頂尖合作項目,為全國尤其上海的社會發展重大決策提供服務和支撐。
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主要由社會學系、社會工作學系、心理學系、社會管理與社會政策系、人口研究所、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所這四系二所以及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創新基地、當代中國社會生活資料中心等單位組成。學院致力於成為綜合實力與亞洲頂尖大學相當、一些重點領域與歐美一流大學水平相當的學術研究中心和人才培養中心;在社會服務上成為國內一流的政策諮詢中心;以培養各專業高級人才為目標,使所培養的學生具有較強的學術創新意識和獨立科研能力,具備同國際學術前沿對話的堅實基礎,在海內外學界及政商各界有優秀聲譽。
學院目前建有社會學、人口學、人類學、社會管理與社會政策、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社會心理學、老年學、社會工作8個博士點;建有社會學、人口學、人類學、社會心理學、社會保障學、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老年學、社會工作8個碩士點;其中社會學一級學科現為上海市高校一流學科(B類)。全職教學科研人員共有70餘位,超過1/3在全球頂尖大學如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密歇根大學、杜克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賓夕法尼亞大學、倫敦政經學院等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在過去幾年裡,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參與國家政策制定,在“全面二孩”生育政策形成中發揮了重要的歷史性作用;社會風險管理貢獻突出,在外灘踩踏等事件善後社會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網際網路治理、社會矛盾化解提供了重要決策建議;服務地方政府與社會,為上海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彭希哲表示,學院旨在構建與復旦大學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相稱的、國際化與本土化結合的、國內領先和國際有一定知名度的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的教學和研究基地,在若干領域具有鮮明特色和重要影響力,為全國尤其上海的社會發展重大決策提供服務和支撐。
學院將設立社會學系、社會工作與社會行政系、社會保障與社會政策系、心理學系、人口研究所等系所,繼續建設原有的研究中心,並與政府部門開展廣泛合作,擬建立復旦大學勞動關係研究中心、復旦大學城市發展研究中心、復旦大學信息與社會評估中心、復旦大學社區衛生服務發展與評估中心。
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現有社會學、社會工作、心理學3個本科專業;社會學、人口學、人類學、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社會保障學、心理學6個碩士點和社會工作碩士(MSW)專業學位點。現有社會學、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學、社會管理與社會政策3個博士點,社會學博士后流動站1個。
3個本科專業每年招收學生100人左右。
社會學專業始建於1925年。該專業致力於培養具備全球化視野,紮實的理論和方法基礎,較強的實際社會研究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學生主要學習社會學理論和應用社會學的基礎知識,接受社會調查研究方法和技能的綜合訓練;畢業生在社會分析、調查研究、社會管理與政策研究等方面具有突出的優勢。專業課程包括社會學導論、社會學理論、社會調查研究方法、社會統計學、社會科學統計軟體應用、市場調查與預測、經濟社會學、城市社會學、組織社會學等。
社會學本科專業文理科學生兼收,本科畢業后授予法學學士學位。
社會工作專業旨在培養具備專業理念及技術、熟練掌握社會管理與服務能力的綜合型專業人才。復旦大學社會工作學科的教學始於1929年,2000年開始招收本科學生。社會工作專業的教學形式有教師講授、專題討論、角色模擬、影像研究、實務執行等,並建有國內領先的實驗室和多個實習基地。專業課程包括社會工作導論、社會工作行政、社會政策、社會工作倫理、社會福利理論、個案工作、團體工作、社區工作、非營利機構管理、青少年社會工作、企業社會工作等。
社會工作本科專業文理科學生兼收,本科畢業后授予法學學士學位。
復旦大學心理學專業最早開始於1923年,2002年恢復心理學本科專業招生。心理學專業旨在培養專業理論突出、應用實踐能力出眾的心理學人才。該專業一方面強調現代認知神經科學、計算機科學和信息科學在當今心理學基礎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重點培養學生具有開闊的思路和深厚的人文關懷,並建有專門的心理學實驗室和多個實習點。專業課程包括普通心理學、實驗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心理實驗設計與研究方法、社會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心理統計、諮詢心理學、管理心理學等。
心理學本科專業招收理科學生,本科畢業后授予理學學士學位。
學院積極推進國際化進程,目前已與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加拿大女王大學,美國波士頓大學,美國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分校,瑞典隆德大學,挪威卑爾根大學、香港大學、韓國首爾市立大學在內的多所境外大學達成交換學生以及合作研究協議。每年接待海外境外校際、系際交流學生20餘人,平均約有50人次學生通過校際、系際交流項目出外訪學。據不完全統計,2005年8月至今,學院本科生近350人次分別赴美國、英國、加拿大、瑞典、挪威、日本、韓國、中國香港、新加坡、中國台灣等地學習交流;2010年出國/出境學生人數就達到80人次,其中包括在國外/境外高校交流學習一學期或以上的學生20人左右。學院還不斷增加擁有豐富教學經驗的中外優秀師資,強調國際視野和本土經驗融合,定期邀請來自美國哈佛大學、美國芝加哥大學、美國加利佛尼亞大學等著名高校的教授為本科生授課。近6年來,學院開設過的英語課程達百餘門次,其數量居全校前列。
學院設有與歐美院校與教育機構合作的6個國際留學和交流項目,以及全英文授課的“中國社會與公共政策”國際碩士(EMA)項目、與瑞典隆德大學合作的雙學位項目等。其中,學院與加拿大女王大學合辦的“發展研究”課程,與挪威卑爾根大學合辦的“全球化研究”課程,為本科生提供了同外國留學生一對一結伴學習的機會。2009年,“發展研究”課程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命名的“國家雙語教學示範課程”榮譽。
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
社會學、社會工作和心理學專業的學生理論功底紮實,擅長數理統計、社會調查、社會研究、臨床諮詢和機構運作等,具有團隊合作精神和社會管理才能。畢業生廣泛分佈在各個領域,去向主要有:(1)出國出境或在境內高校就讀研究生,可涉及社會學、社會工作、心理學、人類學、人口學、經濟學、社會保障、社會政策、法律、管理、新聞與傳播等多個領域,表現出極強的專業適應性和競爭力。(2)國內外大型諮詢公司或市場調查公司就業。(3)會計師事務所、銀行等金融服務行業的相關工作。(3)移動通訊、煙草公司、電視台、知名紙媒等大型國有企業。(4)政府管理部門或事業單位就業,從事管理、行政等工作。(5)依託優秀實力進行自我創業,包括市場運行、社會服務、心理測量與評估、諮詢等。
2020年7月,入選首批老齡科研基地名單。
1923年,復旦大學創建心理學系。
1925年,學校創建社會學系;同年,心理學系改組為心理學院。
1929年秋,學校社會學系歸入文學院。
1939年,學校社會學系改屬法學院,直至解放,抗戰期間該系在上海補習部仍隸屬文學院。
1941年8月,學校社會學系成立社會研究室。
1949年秋,同濟大學哲學系併入復旦大學,在社會學系內分設社會學組和哲學組。
1951年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被撤銷,15位同學轉入復旦大學。
1952年,因全國院系調整,復旦大學社會學系被撤銷;同年,心理學學科停辦。
1979年,復旦大學成立經濟學系人口研究室。
1983年,學校開始招收人口學專業本科生。
1984年,學校設立復旦大學人口研究所;同年9月,學校哲學系成立社會學教研室。
1986年11月,學校哲學系設立社會學專業。
1988年10月11日,學校恢復重建社會學系。
1992年,復旦大學成立人口學系。
1993年初,學校撤銷人口學系,同年合併社會學系和人口研究所,形成一系一所的建制。
1994年,學校社會學系隸屬法學院。
1995年11月,學校社會學系獨立建制。
2000年11月,復旦大學法學院重建,社會學系成為學校直屬系。
2004年11月16日,原社會學系與人口研究所合併建院,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成立,在保留社會學系、人口研究所建制的基礎上,新建了社會工作學系、社會管理與社會政策系,恢復心理學系。
2005年,學院在人口研究所的基礎上組建社會管理與社會政策系。
2006年,學院設立人類學教研室。
2011年10月,學院成立當代中國社會生活資料中心。
2014年,學院在社會學系人類學教研室基礎上建立了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所。
據2021年2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設有4個教學系,3個本科專業,1個本科第二專業。
系:社會學系,社會工作學系,心理學系,社會管理與社會政策系
本科專業:社會學、社會工作、心理學
本科第二專業:公共事業管理(社會管理方向)
據2021年2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設有1個博士后流動站,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8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8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類別。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學院社會學一級學科被評為A類。
博士后流動站:社會學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社會學
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社會學,人類學,人口學,社會心理學,社會工作學,老年學,社會管理與社會政策,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社會學,心理學
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社會學,人類學,人口學,社會心理學,社會工作學,老年學,社會保障,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類別:應用心理、社會工作
上海市高校一流學科:社會學(B類)
據2021年2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有全職教學科研人員76人,行政人員10人;有教授31人;有國家青年拔尖人才1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3人,教育部跨世紀/新世紀人才5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1人;有上海市東方學者3人、領軍人才2人、曙光學者4人、社科新人4人、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2人、浦江人才20餘人;多名教師擔任中國社會學會、中國人口學會、中國社會工作學會、中國教育社工協會、上海市社會學會、上海市社會工作者協會、上海市心理學會、上海市社會心理學會等學術團體的領導職務,擔任國家部委或上海市決策諮詢顧問。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彭希哲等
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梁鴻、任遠等
中國高被引學者:張力(2019年)等
上海市領軍人才:胡安寧等
上海市曙光學者:梁鴻、沈可、胡安寧等
上海市社科新人:沈可、胡安寧等
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計劃:胡湛等
上海市浦江人才:朱勤、沈潔、李曉茹、周楚、陳琳、陳侃、楊錦綿等
質量工程
據2021年2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建有社會調查方法多功能實驗室、社會工作實驗室、心理學實驗室、社會政策模擬實驗室以及社會調查研究基地等多個調查研究和社會實踐基地;設有幹部教育培訓中心與高級人才發展中心;有國家級示範或精品課程多項。
國家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訓基地:幹部教育培訓中心(2013年)
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小企業領軍人才培養基地:高級人才發展中心(2016年)
國家雙語教學示範課程:《發展研究》(與加拿大女王大學合辦,2009年)等
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西方社會思想兩千年》(2018年)等
據2021年2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已與香港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加州大學貝克萊校區、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波士頓大學、加拿大女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瑞典隆德大學,挪威卑爾根大學、韓國首爾市立大學等20餘所學校,建立了互派訪問學者、學生或合作研究的項目。
2001-2009年期間,學院與香港大學社會工作與社會行政系合作舉辦了社會工作碩士(MSW)和社會行政管理碩士(MSSM)兩個學位項目;2011年開始,與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每年合作舉辦全國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青年領袖人才培養暑期班;2012年,與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當代中國研究中心合作設立“復旦大學-UCLA社會生活比較研究中心”;2015年開始,與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合作舉辦復旦—華大社會工作—社會政策(MSW-MSP)雙學位項目;2016年與芬蘭東芬大學合作創辦了“復旦—東芬兒童保護研究中心”,2017年,復旦大學和東芬蘭大學合作的ERASMUS項目得到歐盟資助。
此外,學院先後開辦了“全球化背景中的社會比較視野”(復旦-瑞典大學)、“發展研究”(復旦—女王大學)、“中國社會與文化”(復旦—加州大學)等國際聯合培養項目;主辦或承辦了社會結構轉型與社會學理論創新高層論壇、人口變動與城鄉發展高端論壇、中國文康旅產業創新融合發展高峰論壇等學術會議。
據2021年2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設有人口研究所和人類學民族研究所;有當代中國社會生活資料中心、上海市浦東-復旦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人口與發展政策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創新基地、中國老齡協會復旦大學老齡科研基地、“十四五”上海民政科研基地、社會結構轉型與社會學理論創新基地等十餘個國家部委、上海市以及校級研究基地、平台和中心;與哈佛大學合作建有復旦-哈佛醫學人類學合作研究中心。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創新基地。
上海高校一類智庫:人口與發展政策研究中心。
上海市社會科學創新研究基地:社會結構轉型與社會學理論創新基地。
據2021年2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教師和研究生獲國際、中國國內科研獎項數十項,主持國內、國際基金項目百餘項;教師主編的連續出版物有《社會學刊》《復旦發展與政策評論》《復旦人類學評論》《復旦社會工作評論》。
學院部分項目與獲獎情況 | |||
時間 | 項目/成果名稱 | 項目級別/獎項內容 | 教師 |
---|---|---|---|
2019年 | 《大數據驅動的網路社會心態發展規律與引導策略研究》 |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 桂勇 |
《代際社會學視野下中國新生代價值觀念與行為模式研究》 | 周怡 | ||
《中國特色社會工作制度體系研究》 | 顧東輝 | ||
《傳統與超越:中國當代家庭變遷與家庭政策》 | 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項目 | 胡湛 | |
《本科生“服務學習”實踐教學模式的應用與評估》 | 上海高校本科重點教改立項 | 洪瀏 | |
《上海五年民生調查數據展現老齡社會路線圖景》 | 上海市退教協徵文特別獎 | 范偉達 | |
2020年 | 《全面二孩生育政策效果評估》 | 上海市決策諮詢研究成果獎二等獎 | 彭希哲 |
《醫療保障助推精準扶貧項目——“三精準、四方聯動”破解“因病致貧”問題》 | 梁鴻 | ||
《上海市救助管理風險評估與管控對策研究》 | 全國民政政策理論研究一等獎 | 滕五曉 | |
新時代特大城市管理創新機制研究 |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 | 任遠 | |
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與“三農”問題研究 | 趙德余 |
學院標識以紅色為底色,由“社”字的變形與學院英文名縮寫組成。
學生活動
學院曾組織開展社會人節、教學實踐、畢業生植樹活動等活動。
職務 | 姓名 |
---|---|
黨委書記 | 尹晨 |
黨委副書記、院長 | 劉欣 |
黨委副書記、副院長 | 胡安寧 |
黨委副書記 | 李爽 |
副院長 | 周楚、沈可 |
彭希哲、梁鴻、劉欣先後任院長,沈蘭芳、嚴峰、顧東輝、尹晨先後任分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