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漢字

不,漢語一級字,讀作bù或者fǒu,最早見於甲骨文。其本義為名詞,指未經締結構造而直接使用的樹杈上的原始巢居;后引申為禁止、不要,還可表示不是、非等,以上讀作bù;“不”借為“否”時,讀fǒu。

“不(bù)”在古代讀入聲。在普通話中,“不”在去聲(四聲)音節前讀陽平(二聲),其他聲調音節前讀去聲。

字源演變


“不”是“帝”的特殊異體字。不,甲骨文是由“帝”的甲骨文字形減筆而來的特殊指事字。“帝”是“締”的本字,甲骨文“帝”是指事字,字形在“木”(樹)上端加一橫指事符號寫成,上端的“才”(房柱房梁)表示以樹為柱、以樹為梁,即在樹杈上構築巢居;圓圈指事符號表示系束,即在樹杈的框架上大量系束枝條,以構成樹上棲居空間遮風擋雨的頂面、四個立面、底面。在沒有鋒利金屬工具的巢居時代,不存在鑿孔削榫的建築技術,古人只能利用竹、藤、繩等柔韌材料來系扎、加固連結物。“帝”的簡體甲骨文字形將樹杈形狀簡化成倒三角形,將表示系束的圓圈指事符號簡化成橫寫的“工”狀。有的“帝”之甲骨文字形在頂端再加一橫指事符號。巢居的發明,使先民擺脫了選擇有限、進退不便的穴居困境,為生存贏得了空前廣大的自由空間,使中國的史前文明革命性地躍進一大步;而最早締枝為巢的部落首領,也由此被先民尊稱為“帝”。將“帝”的甲骨文字形省去表示系束的“工”就成為“不”,即樹杈未經締結構造的原始樹杈巢居,缺少防護的原始樹居要面臨風雨侵襲和墜落的危險,甲骨文中“帝”與“不”的造字思路,顯示巢居時代的先民對原始樹居不安全居住方式的否定態度。金文、篆文承續甲骨文字形。隸化后楷書省去隸書字形中的倒三角形。
《甲骨文字典》:“象花萼之柎形,乃柎之本字。”(柎,花托花萼的底部)《詩·小雅·棠棣》:“棠棣之華,鄂不韡韡(wěi)。”鄭玄箋:“承華(花)者曰‘鄂’,‘不’當作柎。柎,萼足也。古音‘不’‘柎’同。”《說文》解說不確,所訓為假借義。“不”借用為否定副詞,用在動詞、形容詞前,表相反的意思。《詩·魏風·伐檀》:“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也可以表示禁止、不要。《孟子·滕文公上》:“病癒,我且往見。夷子不來!”還可表示不是,非。《商君書·更法》:“治世不一道。”通“丕(pī)”。大。清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頤部》:“不,叚借為丕。”《詩·周頌·清廟》:“不顯不承。”《孟子·滕文公下》作“丕顯”“丕承”。《逸周書·小開》:“汝恭聞不命。”朱右曾校釋:“不,讀為丕。大也。”又通“鄙(bǐ)”。視為鄙陋。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頤部》:“不,叚借為鄙。”《韻補·紙韻》:“不,陋也。”《荀子·賦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不”借為“否”時,讀fǒu。《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義為鳥向上飛翔,亦音fǒu。《說文》:“不,鳥飛上翔不下來也。”
不[漢語漢字]
不[漢語漢字]
隸書-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骨刻原圖
隸書-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骨刻原圖
田字格 不
田字格 不

基本釋義


不 bù ㄅㄨˋ
● ● 副詞。
● ● 用在動詞、形容詞和其它詞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詞或名詞性語素前面,構成形容詞:~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謙),~刊(無須修改,不可磨滅)、~學無術、~速之客。
● ● 單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
● ● 用在句末表疑問:他現在身體好~?
不 fǒu ㄈㄡˇ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詳細釋義


拼音詞性釋義英譯例句例詞
副詞表否定。
《書·舜典》:“帝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寬。’”
唐牛僧孺《玄怪錄·裴諶》:“妓作之曲,趙皆不能逐。”
《紅樓夢》第五五回:“不幹己事不張口,一問搖頭三不知。”
茅盾《子夜》一:“黃浦的夕潮不知怎的已經漲上了。”
表禁止。勿,不要。
《孟子·滕文公上》:“病癒,我且往見,夷子不來。”
唐韓愈《和歸二部送僧約》詩:“早知皆是自拘囚,不學因循到白頭。”清陳鱣《對策》卷二:“陸澄以為非鄭所注,請不藏於秘省。”
不行
單用,做否定性的回答。no葉聖陶《城中·微波》:“‘這兩年裡頭,你一向在上海吧。’‘不,前年夏天我到北京去了,是上禮拜才來上海的。’”吃不了
方言。用在句末表示疑問,跟反覆問句的作用相等。whether
《兒女英雄傳》第十四回:“我且問你,褚一官在家也不?”
葉聖陶《未厭集·小妹妹》:“我也問你,你願意不?”
用在動補結構中間,表示不可能達到某種結果。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第七回:“咱們吃不成,叫敵人也不要想好好吃。”
“不”字的前後疊用相同的名詞,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兒女英雄傳》第四回:“倒不在錢不錢的;你老瞧,那傢伙真有三百斤開外,怕未必弄得行啊!”
跟“便”“就”搭用,表示選擇。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獨有最狠毒最狡猾最短見的,是那晚婆,大概不是一婚兩婚人,便是那低門小戶。撿剩貨與那不學好為夫所棄的,這幾項人,極是‘老鰂溜’。”
《紅樓夢》第四七:“不是這個攔,就是那個勸的。”
方言。不用;不要(限用於某些套語)。不送、不謝
助詞無義。用以足句或加強語氣。
《詩·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毛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
《敦煌變文集·壚山遠公話》:“你若在寺舍伽藍,要念即不可,今況是隨逐於我,爭合念經?”蔣禮鴻通釋:“‘要念即不可’就是‘要念即可’。”
無義。表示反問語氣。《書·西伯戡黎》:“我生不有命在天?”
形容詞通“丕”,大。big
《管子·侈靡》:“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
《管子·心術》:“道其本,至也。至不至無。”
名詞花萼上的蒂。《詩·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fōu名詞姓。漢有不疑。見《後漢書·皇甫規傳》。
fǒu副詞〈古文〉同“否”。
唐·韓愈《師說》: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與不?
註:“不”字在第四聲(去聲)字前念第二聲(陽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為方便起見,條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聲。
〈副〉
● ●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義:萼足。《詩·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韡。」鄭箋:「承華者曰鄂。」②副詞。不。《荀子》:「鍥而不捨,金石可鏤。」)(2)用在動詞、形容詞或個別副詞前,表示否定 [not,no]
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韓非子•喻老》
老婦不聞也。——《戰國策•趙策》
被驅不異犬與雞。——唐·杜甫《兵車行》
后遂不復至。——明·魏禧《大鐵椎傳》
● ● 又如:不會;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樸。意指社會風氣衰落、敗壞);不勾(不消;不夠;不到);不才(沒有才能。自稱的謙詞;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兩者中既非這個也非那個 [neither…nor]。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覺
● ● 無須前面的先決條件而出現後面的行為和狀態 [without]。如:不問而知;不寒而慄;不翼而飛
● ● 作為虛詞,表示缺乏或忽視某種行動 [without]。如: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 ● 用在疊用的相同的詞之間,前面常加「什麼」,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no matter(what)]。如:道理不道理,他一點都不往心裡去
● ●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no need to]
不以纍臣釁鼓。——《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古〉
同「否」(fǒu)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唐·韓愈《師說》
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與不?——《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詞性變化
不 bù
〈助〉
● ● 用來加強語氣。如:好不嚇人;不幾(豈不是)(2) 用來調整音節
徒御不驚,大庖不盈。——《詩·小雅》。毛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
不 bù
〈形〉
● ● 通「丕」(pī)。大 [big;great]
不顯不承,無射於人斯。——《詩·周頌·清廟》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無。——《管子•心術》
● ● 注意:「不」字在第四聲(去聲)字前念第二聲(陽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詞典為方便起見,條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聲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十二】【不部】
鳥飛上翔不下來也。從一,一猶天也。象形。凡不之屬皆從不。方久切
說文解字注
(不)鳥飛上翔不下來也。凡雲不然者。皆於此義引申叚借。其音古在一部。讀如德韻之北。音轉入尤、有韻讀甫鳩、甫九切。與弗字音義皆殊。音之殊、則弗在十五部也。義之殊。則不輕弗重。如嘉肴弗食不知其旨、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之類可見。公羊傳曰。弗者、不之深也。俗韻書謂不同弗。非是。又詩鄂不??箋雲。不當作柎。柎、鄂足也。古聲不柎同。從一。一猶天也。他處雲一地也。此以在上。知為天。象形。謂?也。象鳥飛去而見其翅尾形。音見上。凡不之屬皆從不。

康熙字典

【子集上】【一字部】不 ·康熙筆畫:4 ·部外筆畫:3
〔古文〕《韻會》《正韻》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禮·曾子問》葬引至於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
又《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注》服不服之獸者。
又《廣韻》《韻會》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
又《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從一,一猶天也。象形。
又《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缶去聲。義同。
又《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爾雅·釋鳥》䳡其鳺鴀。《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䳕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閑謂之隹,揚州人亦然。
又未定之辭也。《陶潛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
又姓。《晉書》汲郡人不準。◎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轉注古音,音彪。
又《正韻》芳無切。與柎通。花萼跗也。《詩·小雅》鄂不韡韡。《鄭箋》承華者,鄂也。不當作柎。鄭樵曰:不象萼蔕形。與旉通。《陸璣詩疏》柎作跗。《束皙·補亡詩》白華絳趺。《唐詩》紅萼靑趺皆因之。
又華不注,山名,在濟南城東北。《左傳·成二年》晉卻克戰於鞌,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伏琛齊記》引摯虞畿服經,不,與詩鄂不之不同。李白詩:茲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蓋因華跗而比擬之。胡傳讀不如卜,非。
又《古詩·日出東南隅行》使君謝羅敷,還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〇按愚當讀若吾,疑模切,與敷不夫葉。敷不夫本同模韻,《正字通》不改音符,葉夫愚,非是。
又與丕同。《書·大誥》爾丕克遠省。馬融作不。《秦·詛楚文》不顯大神巫咸。《秦·和鍾銘》不顯皇祖。與詩周頌不顯不承同。不顯不承,猶書雲丕顯丕承也。
又《韻補》葉補美切,音彼。《荀子·賦篇》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所不謂小人所鄙也。 《正字通》不字在入聲者,方音各殊,或讀逋入聲,或讀杯入聲。司馬光切韻圖定為逋骨切,今北方讀如幫鋪切,雖入聲轉平,其義則一也。

音韻


韻書集成
字頭小韻聲符反切聲母韻母韻目韻部擬音聲調
上古音系
pɯʔ
pɯ'
廣韻甫鳩平聲
方久上聲
分勿入聲
中原音韻魚模合魚模入聲作上聲
洪武正韻芳無五模平聲
房鳩十九尤平聲
俯久十九有上聲
俯救十九宥去聲
敷勿二質入聲
逋沒二質入聲
分韻撮要𤲃第八賓稟嬪𤲃陰入
上中古音
時代聲韻系統名稱韻部聲母韻母
先秦王力系統pǐwə
隋唐擬音/王力系統pǐuət
隋唐擬音/董同龢系統pjuət
隋唐擬音/周法高系統piuət
隋唐擬音/李方桂系統pjuət
隋唐擬音/陳新雄系統pfǐuət
古文形體
古文形體
不
不

異體字


㐬 否柎

辨析

“不”的變調
“不”在同去聲(第四聲)字搭配時聲調發生變化,凡用在去聲字前,一律讀第二聲(陽平);其他情況下,聲調不變,均讀去聲。
“不”讀陽平的常用詞有:不必 不變 不錯 不大 不但 不到 不定 不動 不斷 不對 不夠 不顧 不過 不見 不盡 不快 不愧 不利 不料 不論 不妙 不配 不日 不善 不是 不外 不像 不要 不用 不在 不正 不致 不至 不做 不作。
用法提示
①不及 不如
“不及”只比較不同的人或事物,前後只能是名詞 示例:寫字我不及他。
“不如”既可比較人或事物,也可以比較動作行為,因此除名詞外,前後可以是動詞或主謂結構。示例:走路不如騎車或者走路不如跑步。
②不必 未必
兩個詞詞形相近,詞義不同。
“不必”是“必須”的否定,意思是不需要、用不著,如“你不必來”,意思是你不用來。
“未必”是“必定”的否定,意思是不一定,如“他未必來”,意思是他不一定來。
不[漢語漢字]
不[漢語漢字]
中國書法“不”
中國書法“不”

名言


• 無論什麼時候,不(bù)管遇到什麼情況,我絕不(bù)允許自己有一點點灰心喪氣。——愛迪生
• 做學問,要耐得住寂寞和清貧,要有平和的心態;不(bú)要急於求成,更不(bú)要為名利所累。——周海中
• 為了追求光和熱,人寧願捨去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愛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卻不(bù)如轟轟烈烈的死。——巴金
• 生活是一場艱苦的鬥爭,永遠不(bù)能休息一下,要不(bù)然,你一寸一尺苦苦掙來的,就可能在一剎那間前功盡棄。——羅曼·羅蘭

用法搭配


組詞

不再、不用、不給、不見、不許、不同、不想、不是、不定、不快

成語

不學無文、不言而明、不言之教、不以為忤、不虞匱乏、不自由毋寧死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體演變
字體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