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悅威

簡悅威

簡悅威,1936年6月11日出生於中國香港,醫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美國加州大學醫學系羅氏·達蒙血液學講座教授。

1958年簡悅威從香港大學醫學院畢業后在瑪麗女王醫院內科完成了住院醫生實習;1960年前往美國波士頓后從事看病和從事醫學研究工作,先後在波士頓、匹茲堡、費城醫療機構擔任醫生;1972年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的邀請下來到舊金山任教;1976年成為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1980年獲得香港大學醫學博士學位;1981年獲選為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是該院歷史上第一位入選的華裔科學家;1983年成為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系血液學講座教授;1986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88年當選為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1990年兼任香港大學分子生物學研究所所長;1991年獲得拉斯克醫學獎,是當年全球唯一的得獎人;199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04年獲得第一屆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2015年當選為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簡悅威是國際醫學界知名的遺傳學和脫氧核糖核酸(DNA)專家。

人物關係


人物經歷


簡悅威
簡悅威
1936年6月11日,簡悅威出生於中國香港,祖籍廣東順德勒流連杜,父親簡東浦是香港東亞銀行的創始人,因此家庭條件較為優越。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佔領香港,因此簡悅威的中學被迫中斷,停學在家,聘請私人老師上門教授,直到戰爭結束后才進入香港華仁書院
1952年,完成學業,簡悅威的哥哥和姐姐們當時已進入商業、銀行業、保險業和法律業等領域,此時他父親建議選擇醫學作為職業,因此進入香港大學醫學院就讀。
1958年,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畢業,隨後兩年在瑪麗女王醫院內科完成了住院醫生實習,在米克法茲恩和達安輝兩位教授的影響下,決定放棄傳統的醫學道路(臨床醫生),而是進入美國開始一些科學研究,他選擇的方向是血液學,在布萊姆醫院加德納研究室。
1960年,首先來到波士頓布瑞格漢姆(Peter Bent Brigham)醫院,跟隨加德納(Frank Gardner)進行工作,在這裡真正激發了簡悅威的科研興趣。隨後來到匹茲堡大學跟隨麥耶斯(Jack Myers)進行了一段時期的臨床方面研究,又來到麻省理工跟隨著名蛋白質研究專家英格拉姆(Vernon Ingram)學習血紅蛋白的結構和性質,簡悅威同時看病和從事醫學研究工作,他曾先後在波士頓、匹茲堡、費城醫療機構擔任醫生。
1964年,轉到加拿大蒙特利爾,在麥吉爾大學附屬醫院深造兩年,在這裡他遇見第一個地中海貧血症病人。
1970年,在哈佛大學醫學院和波士頓兒童醫院任教,擔任助理教授。
1972年,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的邀請下來到舊金山擔任副教授,後晉升為教授(1977年),併兼任舊金山總醫院血液科主任。
1976年,成為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HMI)研究員。
1980年,獲得香港大學理科博士學位。
1981年,當選為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是英國史上第一位入選為英國院士的華裔科學家。
1983年,成為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系羅氏達蒙講座教授。同年被選為英國皇家醫師院會員。
簡悅威 演講
簡悅威 演講
1984年,還成為實驗醫學系分子醫學和診斷學部的主任。
1986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988年,當選為第17屆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隸屬於生命科學組。
1990年,兼任香港大學分子生物學研究所所長。
1991年,獲得醫學界崇高的拉斯克獎項,他是當年全球唯一的得獎人。
199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第一屆外籍院士。
2004年,獲得第一屆邵逸夫獎生命科學與醫學獎,獎金為50萬美元,9月初到香港領獎。
2015年,當選為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簡悅威首先測定α地中海貧血患者的珠蛋白鏈雜交程度以確定α-地貧患者的α-基因缺失情況,發現鐮狀細胞貧血限制性內切酶長度多態性,並將此應用於基因診斷與產前診斷。他是細胞特異性基因轉移的創始人,首先實現了紅系細胞特異性基因轉移,採用紅細胞生成素多肽與反轉錄病毒載體外殼蛋白組成嵌合蛋白,從而實現特異性基因轉移,受到國際基因治療領域的廣泛關注。
1974年,簡悅威首先測定了α地中海貧血患者的珠蛋白鏈雜交程度以確定α-地貧患者的α-基因缺失情況,發現鐮狀細胞貧血限制性內切酶片段長度多態性(RFLP),並將此DNA檢測技術應用於基因診斷與產前診斷(Nature 251: 392-393, 1974;Proc. Natl. Acad. Sci. USA 75: 5631-5635, 1978)。在這之後,簡悅威的開拓性基因診斷技術對疾病診斷學起到了一定的影響。遺傳標記從第1代的RFLP,發展到第2代的STR(短串重複序列),到第3代的SNP(單核苷酸多態性),到直接檢測基因;分析的層次從DNA到RNA再到蛋白質;分析的方法多達數類,如①DNA液相雜交和固相雜交,②基因限制酶酶譜分析,③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連鎖分析,④RNA雜交,⑤PCR體外擴增,⑥RT-PCR,⑦熒光原位雜交(FISH),⑧DNA測序,⑨生物晶元技術,⑩蛋白質印跡等,使傳統的基因診斷(DNA診斷)概念發展到更全面的分子診斷(DNA診斷、RNA診斷和蛋白質診斷)的新概念。為此,簡悅威獲得拉斯克醫學獎
簡悅威也是細胞特異性基因轉移的創始人,他的實驗室採用紅細胞生成素多肽與反轉錄病毒載體外殼蛋白組成嵌合蛋白,從而首先實現了紅系細胞特異性基因轉移,受到國際基因治療領域的廣泛關注。

人才培養

截至2015年,簡悅威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任教以來,培養了多名博士,並指導博士后的研究工作。簡悅威從沒有間斷過推動海峽兩岸三地的科學和醫學發展,他常到中國大陸、台灣和香港講學,他擔任過“美洲華人生物科學學會”會長,香港“裘槎基金會”主席,與數學家陳省身一起擔任“求事基金會”科學顧問,這些組織都是旨在幫助中國大陸和香港在醫學科技上發展。

榮譽表彰

時間榮譽表彰
1979年美國血液學協會Dameshek獎
1981年英國皇家學會會員(這是第一位獲得此榮譽華人)
1981年義大利卡利亞里大學榮譽醫學博士
1981年香港中文大學榮譽理學博士
1984年美國人類遺傳學協會艾倫獎
1984年加拿大蓋德納爾國際獎
1986年美國科學院院士
1987年美國Waterford生物醫學獎
1987年香港大學榮譽理學博士
1988年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1988年美國內科學院獎
1989年美國Warren Alpert基金會獎
1991年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
1995年瑞士Helmut Horten研究獎
1996年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2004年中國香港邵逸夫生命科學和醫學獎
2006年中國生物學家在美協會授予的終身成就獎
2006年廣州醫學院名譽教授 
香港大學、浙江大學,原第一軍醫大學、第四軍醫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等榮譽教授

社會任職


簡悅威擔任過美國血液學協會主席;美國國家科學獎章總統委員會成員;邵逸夫獎評審會主席。

個人生活


簡悅威的的父親簡東浦是香港東亞銀行的創辦人之一,簡東浦共有14個小孩,簡悅威是排第14的老么,他排行第4的哥哥簡悅強爵士是前香港行政局首席非官守議員。1964年,簡悅威與麗莫洛(Alvera Limauro)在波士頓結婚後在舊金山居住。

人物評價


簡悅威對遺傳性疾病認識有傑出貢獻,特別是他將重組DNA技術應用於產前和預測性診斷方面。 (1991年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
簡悅威將脫氧核糖核酸分析及對人類脫氧核糖核酸多態性的發現廣泛應用在遺傳學和診斷人類疾病方面的貢獻重大。 (邵逸夫獎基金會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