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高山兀鷲的結果 展開

高山兀鷲

隼形目鷹科動物

高山兀鷲(學名:Gyps himalayensis):是隼形目鷹科的鳥類,大型猛禽,全長約110厘米。羽毛顏色變化較大,頭和頸裸露,稀疏的被有少數污黃色或白色像頭髮一樣的絨羽,頸基部長的羽簇呈披針形,淡皮黃色或黃褐色。上體和翅上覆羽淡黃褐色,飛羽黑色。下體淡白色或淡皮黃褐色,飛翔時淡色的下體和黑色的翅形成鮮明對照。幼鳥暗褐色,具淡色羽軸紋。

棲息於海拔2500-4500米的高山、草原及河谷地區,多單個或結成十幾隻小群翱翔,有時停息在較高的山岩或山坡上。經常聚集在“天葬台”周圍,等候啄食屍體。主要以屍體、病弱的大型動物、旱獺、嚙齒類家畜等為食。能飛越珠穆朗瑪峰,是世界上飛得最高的鳥類之一。分佈於阿富汗、不丹、中國、印度、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馬來西亞、蒙古、尼泊爾、巴基斯坦、塔吉克、泰國和烏茲別克

形態特徵


高山兀鷲
高山兀鷲
高山兀鷲屬大型猛禽。頭和頸上部被有污黃色像頭髮一樣的羽毛,到下頸羽毛逐漸變白和變成絨羽,頸基部有長而呈披針形的簇羽形成領翎圍繞在頸部,淡皮黃色或黃褐色,具有中央白色羽軸紋。背和翅上覆羽淡黃褐色,羽毛中央較褐,形成一些不規則的褐斑,外側大覆羽、飛羽和尾羽暗褐色,內側次級飛羽具淡色尖端。上胸為密的白色絨羽和被有淡褐色胸斑,其餘下體淡皮黃褐色,肛區和尾下覆羽全白色,具不清晰的羽軸紋。幼鳥頭部褐色,絨羽較成鳥多。上體暗褐色,背、肩和翅上覆羽具粗著的黃白色縱紋,初級飛羽和尾羽黑褐色。下體暗褐色,具淡色羽軸紋。
虹膜暗黃色、乳黃色或淡褐色,嘴角綠色或暗黃色,蠟膜淡褐色或綠褐色,腳和趾綠灰色或白色。
大小量度:體重8000-12000g;體長1200-1499mm;嘴峰71-81mm;翅755-805mm;尾365-402mm;跗蹠110-126mm。

棲息環境


棲息於高山和高原地區,常在高山森林上部苔原森林地帶或高原草地、荒漠和岩石地帶活動,或是在高空翱翔,或是成群棲息於地上或岩石上,有時也出現在雪線以上的空中。繁殖期多在海拔2000-6000米的山地,冬季有時也下到山腳地帶活動。

生活習性


高山兀鷲是留鳥。常翱翔於6000米高空、長時間在空中尋找動物屍體或動物病殘體,發現后落地撕食。它是世界上飛得最高的鳥類之一(能和它比高的還有大天鵝),能飛越世界屋脊——珠穆朗瑪峰,最高飛行高度可達9000米以上,否則就可能會撞在陡峭的冰崖上喪生。
由於較少捕食活的動物,它的腳爪大多退化,只能起到支持身體和撕裂身體的作用,但可以更為方便地在地面上奔跑和跳動。為了從一些很大、很結實的食草動物或食肉動物的屍體上去拖出沉重的內臟,將肌肉一塊塊地撕下來吃掉,使它的嘴變得異常強大。另外,由於取食屍體的需要,它的頭部和頸部的羽毛變成了短短的絨羽,或者乾脆裸露無羽,這樣可以很方便地將頭部伸進動物死屍的腹腔之內,而不會污染羽毛和造成阻礙。頸部的基部生長的一圈較長的羽毛則構成領襟,像人用餐時使用的的餐巾一樣,起到防止弄污身上羽毛的作用。由於體形較大,翅膀十分寬闊,非常適合於在長時間、遠距離的翱翔飛行中節省體力,對於尋找難以得到的動物屍體十分有利。為了爭搶食物,它總是伸直頭部,張開翅膀,將肩部的羽毛豎立起來,不停地向前跳動著,作著恐嚇的動作。

食性

主要以腐肉和屍體為食,一般不攻擊活動物。視覺和嗅常都很敏銳,常在高空翱翔盤旋尋找地面上的屍體,或通過嗅覺聞到腐肉的氣味而向屍體集中,有時為了爭搶食物而相互攻擊。在食物貧乏和極其飢餓的情況下,有時也吃蛙、蜥蜴、鳥類、小型獸類和大的甲蟲和蝗蟲。

叫聲

不善於鳴叫,叫聲為“嘶,嘶”或“哼,哼”的喉音。

分佈範圍


世界

分佈於阿富汗、不丹、中國、印度、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馬來西亞、蒙古、尼泊爾、巴基斯坦、塔吉克、泰國和烏茲別克。旅鳥:新加坡。
高山兀鷲分布圖
高山兀鷲分布圖

中國

省份:內蒙古、四川、雲南、西藏、甘肅、青海、寧夏、新疆。
保護區:雪嶺雲杉、托木爾峰、六盤山(寧夏)、卧龍、天池(新疆)、阿爾金山、高黎貢山。
山脈湖泊:阿爾金山、喀喇昆崙山、昆崙山-西段、怒山天山、準噶爾盆地、阿爾泰山山地、帕米爾高原、青海湖、北部天山山地、伊犁谷地、尤爾都斯盆地、南部天山山地,東部天山山地,東疆戈壁丘陵,東崑崙阿爾金山山地,巴音布魯克,托木爾峰南坡(瓊台蘭河),那拉提,天山山脈,烏魯克恰提,紅其拉莆,民豐,口門子。

生長繁殖


繁殖期為2-5月份。通常營巢於高原上的懸崖岩壁的凹處和邊緣上,多築巢在懸崖舊巢修復後繼續使用。據說它非常喜歡用細長如劍的藏羚角來築巢,有時收集的數目多達100枚以上。每窩通常產卵1枚,卵的顏色為白色或淡綠白色,表面光滑無斑,偶爾被有褐色斑點。每對常單獨繁殖,有時也見4-5對在一起繁殖。

保護現狀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兀鷲致危的主要因素是環境污染,多年來草原大面積的滅鼠,吃殘鼠二次中毒死亡的較多。過度捕獵:亂捕濫獵。

保護級別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Ⅱ級保護動物,生效年代:1997年。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7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無危(LC)。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等級,二級生效年代:1989年。
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稀有生效年代:1996年。
2021年2月,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