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方
李安方
李安方 男,1972年12月出生,中共黨員,經濟學博士,現為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助理,研究員。1994年畢業於上海財經大學,畢業后留校工作,1999年獲該校金融學專業碩士學位,2000年起考入上海社會科學院攻讀博士學位,2003年7月獲世界經濟專業博士學位。2004年3月進入復旦大學應用經濟學博士后活動站(浦東產業經濟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從事博士后研究。主要著作有《跨國公司R&D全球化》、《網路時代的客戶關係管理》(譯著)等。
目錄
李安方,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助理,研究員
研究領域:世界經濟、跨國公司與國際投資
在中國對外開放進行了四分之一世紀之後,如何在更高層次上設計中國的開放政策和戰略成為近期國內學者討論的熱點之一。正當我國學者對開放政策與戰略進行系統、全面的反思,並以“新開放觀”展開研究之際,世界知識出版社推出了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家丹尼。羅德里克教授一本關於發展中國家開放政策的論著——《新全球經濟與發展中國家:讓開放起作用》。書中,羅德里克教授從全球經濟發展歷史和現實的角度,看待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與“開放”問題,並通過對國際上一些主流開放理論的批判及對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發展中國家開放戰略與政策的經驗總結,提出一種不同於以往的開放政策設計思路。
書中的一些觀點及論述充滿真知灼見。比如,對於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來說,傳統的開放政策與開放戰略是建立在開放能夠促進出口和引進外國直接投資的理論認知基礎之上的。羅德里克認為與擴大出口和引進外國直接投資的好處相比,對外開放所帶來的進口增長對於發展中國家經濟的長期增長的作用更為重要。他認為當前許多發展中國家在制訂貿易政策時,只重視擴大出口的作用,實際上是一種本末倒置的做法,需要進行反思。
羅德里克教授特彆強調開放過程中的宏觀經濟穩定。他認為在動蕩的外部環境面前,能否保持宏觀經濟穩定是解釋1975年以來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率差異的唯一重要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發展較好的國家,通常是那些能夠制訂有效的國際投資戰略並建立適當的體制克服外部衝擊的國家,而不是那些依靠解除貿易與資本流動的國家。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是那些投資占GDP比重較高,並有能力保持宏觀經濟穩定的國家,而不是開放度最大的國家。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衝擊與債務危機以及20世紀90年代後期的東南亞金融危機都從一個側面說明,在外部衝擊面前,通過有效的宏觀政策組合保持國民經濟穩定的重要性。
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與開放相配套的宏觀經濟政策非常重要。國內衝突解決機制是否具有化解外部衝擊引發分配衝突的能力,是檢驗一國開放政策是否健全的一個重要標準。在一國遭遇產品價格猛然下跌或資本流動方向突然改變的打擊之際,國內的宏觀政策抉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社會表層之下集團利益衝突的嚴重程度。如果政策調整得當,外部衝擊將不會引發嚴重的國內分配衝突或打亂現有社會契約關係。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外部衝擊將有可能引發
對此,羅德里克教授提出三個方面的政策建議。一是加強國家機構的公信力。政府機構的公信力不僅僅表現在宏觀經濟領域,還包括社會治理層面,如提高司法機構和政府機關的質量,剷除腐敗。如果民眾認為政府不可信,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國家就無法在應對外部衝擊引發的社會衝突時發揮作用;二是強化反映不同聲音的民主機制。羅德里克認為技術官僚自上而下的決策體制比較適宜於保持宏觀經濟穩定,但往往會忽視不同利益集團的不同呼聲。如果一個強有力的政府能夠運用自己手中的自主權,與具有代表性的不同階層達成意見妥協並結成聯盟,將更容易受到民眾的歡迎;第三是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保險體系的建設。社會保障體系有助於減少開放過程中造成的貧富懸殊等消極影響,進而減輕外部衝擊造成的宏觀經濟波動。
羅德里克在書中對一些發展中國家開放政策及開放戰略的剖析,理清了開放對於一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對於我國開放政策中一些盲目崇拜出口和外國直接投資的作法,具有警示意義。中國的對外開放主要採取“摸著石頭過河”的方式逐步深化。在當前已經進入了一個全面對外開放的新階段之後,中國需要在吸取其他國家開放的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對自己的開放模式進行理論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