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會科學院
上海綜合性人文和社會科學研究機構
上海社會科學院為上海綜合性人文和社會科學研究機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早建立的社會科學院,是首批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的學位授予單位。
上海社會科學院創建於1958年,由當時的中國科學院上海經濟研究所和上海歷史研究所、上海財經學院、華東政法學院、復旦大學法律系合併而成。
據2018年8月上海社科院官網顯示,社科院設有17個研究所、12個管理部門、6個直屬單位和17個院直屬研究中心;擁有在職工作人員約760人。
奠基創業1958年6月4日,上海市高等院校科研規劃會議決定:將上海財經學院、華東政法學院、復旦大學法律系和中國科學院上海經濟研究所四個單位合併,籌建上海社會科學院;7月19日,籌備小組向中共上海市委教育衛生工作部提出了《關於建立社會科學院的方案》;9月,由上海財經學院、華東政法學院、復旦大學法律系和中國科學院上海經濟研究所四個單位合併成立了中國第一家社科院——上海社會科學院。
上海社會科學院創建於1958年6月4日
1959年初,中共上海市委決定上海社會科學院改為科學研究機構;6月,經濟研究所擴大;7月,復旦大學歷史系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歷史研究所劃歸上海社會科學院編製;8月,哲學研究所、政治法律研究所成立;9月,歷史研究所舉行成立大會。
1960年1月,上海社會科學院第一次黨代會召開,選舉產生18名黨委委員;3月,學術情報研究室成立,編輯出版《學術界動態》內部刊物。4月,國際問題研究所成立;同月,業餘大學移交上海財經學校。
1961年,各研究所制訂了各自的科研規劃;7月至12月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院部制訂了《上海社會科學院工作意見五十五條》,提出了55條改進工作的意見。
1962年1月,院黨委頒布《上海社會科學院工作意見五十五條》,並決定在該院試行;3月,為加強黨的領導,經市委批准,經濟、歷史、政法三個研究所各自建立黨組。7月,院黨委向市委宣傳部提出《關於上海社會科學院行政建制和精簡機構問題的幾點意見》,確定院部精簡機構,加強各研究所。
1963年2—3月,哲學所、經濟所、歷史所、政法所、國際問題所先後制訂十年(1963--1972)科研工作規劃(草案),院黨委召開各黨員所長會議,討論各所規劃;10月,市委決定恢復華東政法學院,政治法律研究所划給該院,作為籌建的基礎。
1964年3月,院黨委向市委宣傳郝提出院七年(1964—1970)事業規劃。
文革浩劫
1966年5月28日,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派代表在黨委會議上宣布成立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化革命領導小組”;6月院參加城鄉“四清’’運動的人員紛紛回院參加“文化大革命”;又派出由96人組成的“文化革命工作隊”進駐上海社會科學院,隊委下設材料組、秘書組,取代了院黨委的領導職能;9月,市委決定撤銷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化革命工作隊”並成立臨時黨委,各所及院部相應建立“文革小組”。
1967年1月,院部“赤衛軍上海社會科學院委員會”奪取了院黨政領導權。
1968年底,該院除部分工作人員調“市革會”及“市革委”地區組工作外,其餘人員均到地處奉賢縣的“市直五七幹校”參加學習、勞動,被編入“市直五七幹校六兵團”,上海社會科學院的建制被撤銷。
改革探索
1978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召開全國科學大會,號召向科學技術現代化進軍;5月24日,中共上海市委批准建立由江嵐、藍瑛、陸志仁、夏其言、蔡北華、李錦春、陳東阜7人組成上海社會科學院籌備小組,組長江嵐,副組長藍瑛,著手上海社會科學院的恢復工作;8月26日,籌備小組向市委提交了《關於籌備恢復上海社會科學院的情況和問題的請示報告》。
1978年10月11日,上海社會科學院正式恢復,隸屬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領導;經濟研究所、歷史研究所恢復重建,情報研究所成立;11月世界經濟研究所成立,12月部門經濟研究所成立。
1979年2月,院刊《社會科學》創立,同月哲學所恢復重建;3月法學研究所恢復重建,5月文學研究所成立,12月院學術委員會成立。
1982年上半年,院黨委和有關部門草擬了《關於改善黨委工作》、《關於積極選拔中青年幹部、加強領導班子建設》,以及《關於院領導體制和組織機構的設想》等建議,醞釀全面改革;3月,《院訊》試刊號出版;同月,院學位評定委員會成立;5月,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上海社會科學院為首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批准授予學位的學科專業有21個。7月,學位評定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通過“授予碩士學位工作細則”。9月,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建立。
1983年1月,制訂《上海社會科學院“六五”期間的科研規劃》。
1984年3月,院部召開幹部大會,討論上半年度院黨委工作和院務工作要點。院務工作要點中把“調整班子和機構改革”、“加強和改善對科研工作的領導和管理”等作為工作重點。10月,院公布《上海社會科學院體制改革方案(討論稿)》,改革措施:黨政分工,院、所長負責制;擴大各研究所在科研管理上的自主權,充分發揮院、所兩級學術委員會的作用;建立三個對外服務中心;建立責任制,逐步實行聘仟制。
1985年5月,院務會議決定實行院長基金制和科研經費包干制;8月,制訂《關於院、所分權的幾點意見》,實行所長負責制,增加所的活力,擴大所的自主權,是科研領導體制改革的核心;11月,院制訂《上海社會科學院科研專業人員、管理人員職務名稱系列及結構比例暫行規定》。
1986年2月,院長辦公會議討論決定,將實行專業職務聘任制列入工作議程;7月,院務會議討論了《研究人員職務聘任工作實施細則》、《關於行政幹部實行聘任制的意見》和《關於13個單位1986年至1987年底職工控制數及人事許可權的決定》等三個文件。9月,科研職務聘任制在哲學所、經濟所兩個所開始試點。
1987年1月,院部召開幹部大會,對1987年工作提出要求,認真做好改革職稱評定,實行專業職務聘任制的工作為其中內容之一。3月,院長辦公會議批准《關於行政幹部實行聘任制的暫行規定》,各單位在院部下達的人員控制數內,實行院所二級聘任制;5月,經批准重新組建了上海社會科學院蘇聯東歐研究所;9月,院公布《所長負責制試行條例》、《關於院所分權的若干意見》和《各所財務管理試行條例》。
1988年2月,院黨委提出《關於上海社會科學院各所實行黨政職能分開的意見》;5月,黨委和院長辦公會議決定,調整院部機構設置;7月,院向市財政局提出《關於設立院長基金的報告》,10月市財政局復函,同意試行。
1988年8月3日,中共上海市委批複同意將上海社會科學院列為上海市政府的直屬事業單位,由市政府直接領導;9月,市政府決定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劃歸上海社會科學院管理。
1990年10月,上海市人事局、同意組建上海社會科學研究高級專業技術職鄉任職資格評審委員會;11月,亞洲太平洋研究所成立。
1991年3月,組建院職改辦,機構屬人事處建制。
1992年12月,院實業公司正式開業。
1993年2月,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成立;9月,“院精神文明建設中心”成立。
1995年,該院計算機網路工作起步,已完成布線任務。
1996年5月,包括科研行政信息管理系統和圖書館管理系統的計算機網路一期工程正式開通;同年又與網際網路連接成功。
1997年1月,分部大樓正式開工。
1998年9月,分部大樓竣工,正式交付使用。
1999年1月,院制定了《上海社會科學院2000--2002年科研發展規劃綱要》;提出了《上海社會科學院2000--2002年重點學科(發展方向)、重大項目設想》;6月旅遊經濟、文化發展、猶太研究等三個不同體制模式的工作室掛牌運轉。
2000年4月25日,“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成立;5月外資研究中心掛牌;7月,上海社會科學進修學院正式掛牌成立。
2001年,院又制訂了《“十五”(2001--2005)事業發展規劃》;對職稱聘任制度進行了“自主聘任”改革;9月,社會調查諮詢中心掛牌。2000年7月,上海社會科學進修學院正式掛牌成立。
2003年1月,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院正式成立;6月,民主政治研究中心成立;9月,社會片四個所成立社會發展院。
2019年4月30日,上海社會科學院首批入選上海高等學校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領計劃。
2021年1月29日消息,上海社科院成立V4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據2018年8月上海社科院官網顯示,上海社會科學院承擔了大量的國家和上海市課題,許多決策諮詢建議得到中央、市領導和有關部門的肯定,研究成果屢屢獲得國家和上海市獎勵。
2018年6月,經全國哲學社會學規劃領導小組批准,“網路輿情案例庫建設與研究”被立為2018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委託項目,項目負責人為上海社科院新聞研究所張雪魁研究員,項目首期經費為500萬元;2018年度國家社科基金年度項目,上海社會科學院中標20項,包括重點項目1項,一般項目12項,青年項目7項。
2002年,組織撰寫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專著和理論學習文章,《江澤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叢書》在中共十六大召開前夕出版,成為上海理論界的重要理論成果。
1991年,社科院已經完成“七五”期間《雙重運行機制論》、《社會科學學》、《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香港比較》、《上海鄉鎮工業結構調整》、《當代美國經濟新編》、《法蘭克福學派研究》等重點課題。1991年,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小組批准上海社會科學院26項課題列為市哲學社會科學“八五”重點課題。
1986年,法學所接受國家科委下達的起草《技術合同條例建議稿》的任務,成立李鑄國為首的課題組。所撰寫的研究報告《技術服務合同立法研究》和草擬的《技術諮詢合同和技術服務合同實施條例》,被立法機構採納。這個課題榮獲1991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李鑄國獲得1992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8年度國家社科基金年度項目一覽表 | |||
---|---|---|---|
序號 | 項目名稱 | 負責人 | 單位 |
國家重點項目 | |||
1 | 大城市人口多元化進程中外來人口的社會隔離研究 | 王紅霞 | 經濟所 |
國家一般項目 | |||
1 | “一帶一路”FTA網路中的國家地位測度及貿易效應研究 | 彭羽 | 世經所 |
2 | “一帶一路”新興戰略支點城市發展路徑研究 | 蘇寧 | 世經所 |
3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實踐根據與理論體系研究 | 姜佑福 | 中馬所 |
4 | 當代西方激進主義興起的根源及發展動向研究 | 王繼停 | 信息所 |
5 | 基於範式相似度的“一帶一路”國家科技創新政策比較研究 | 趙付春 | 信息所 |
6 | 大數據時代的我國國際人才柔性集聚戰略研究 | 高子平 | 信息所 |
7 | 延安時期文化政策文獻史料整理與研究 | 朱鴻召 | 文學所 |
8 | 創新街區的興起動力、運行機制與推進路徑研究 | 鄧智團 | 城人所 |
9 |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經濟學說的當代價值研究 | 梅俊傑 | 中國學所 |
10 | 新時期產業工人技能形成的經濟社會學研究 | 朱妍 | 社會學所 |
11 | 網路輿情中的社會態度轉變模型研究 | 雷開春 | 社會學所 |
12 | “高選擇—低選擇”高考制度下新時代高等教育的機會平等研究 | 華樺 | 社會學所 |
國家青年項目一覽表 | |||
---|---|---|---|
序號 | 項目名稱 | 負責人 | 單位 |
1 | 狄爾泰與現代德國哲學研究 | 高樺 | 哲學所 |
2 | 高質量發展背景下對外直接投資推動出口增速提效的路徑與政策研究 | 薛安偉 | 世經所 |
3 | 英國國家觀念變遷的多重起源研究 (1770—1914) | 曾一璇 | 政治所 |
4 |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法律調控轉型研究 | 何源 | 法學所 |
5 | 多維視角下的近代上海城市污染治理研究 (1843—1949) | 陸燁 | 歷史所 |
6 | 民間信仰與近代上海城市移民社會適應研究 | 陳雲霞 | 文學所 |
7 | 鄉村振興戰略中的農村建設與宗教關係研究 | 趙翠翠 | 宗教所 |
學術期刊
《史林》
《史林》為綜合性專業歷史刊物,設有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城市史、世界史和研究述評(包括書評)等欄目,其中中國古代史側重明清江南區域史研究,城市史側重上海城市發展史研究;於1996年入選“中文核心刊物”,1997年獲華東六省一市優秀期刊提名獎。《史林》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全國高等院校歷史教學與歷史研究源刊物、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JFD)全文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CAJCED)統計源期刊。據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2005年度《複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量統計,《史林》名列第3位。2006年初《2006年度CSSCI來源期刊》公布25種入選刊物,《史林》在歷史學類刊物中名列第8位。
•《上海經濟》
《上海經濟》反映新動向,並對上海及長江三角州地區的經濟熱點問題進行剖析;被北大1992版核心期刊收錄,獲得首屆“中國經濟類核心期刊”;2002年“華東地區優秀期刊”。
•《社會科學》
《社會科學》雜誌主要反映以“實、新、活、廣、深、快”為特色。設有欄目有:經濟學、國際經濟與國際政治、政治學、管理法學、社會學、哲學、歷史學、文學等等欄目。
•《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
《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發表反映中國內外人文社會科學最新成果的文章,鼓勵學術爭鳴,倡導新興學派。內容涉及政治、經濟、社會學、哲學、文學、歷史等學科領域。
人才培養學科建設
據2018年8月上海社科院官網顯示,社科院在哲學、經濟學、法學、歷史學、文學、管理學等6個學科門類中,擁有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8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擁有11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62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金融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擁有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2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具有同等學力申請碩士學位授予權以及招收中國國外留學生的資格。
上海社會科學院有權授予博士學位學科專業名稱 | ||
---|---|---|
一級學科名稱 | 二級學科名稱 | 所在單位 |
理論經濟學 | 政治經濟學 | 經濟所 |
經濟思想史 | ||
經濟史 | ||
西方經濟學 | 經濟所、世經所 | |
世界經濟 | 世經所 | |
人口、資源與 環境經濟學 | 經濟所、 社會發展研究院 | |
應用經濟學 | 產業經濟學 | 部門所 |
馬克思主義理論 |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 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等 |
上海社會科學院有權授予碩士學位學科專業名稱 | ||
---|---|---|
一級學科名稱 | 二線學科名稱 | 所在單位 |
哲學 | 馬克思主義哲學 | 哲學所 |
中國哲學 | ||
外國哲學 | ||
邏輯學 | ||
宗教學 | 社會發展研究院 | |
理論經濟學 | 政治經濟學 | 經濟所 |
經濟思想史 | ||
經濟史 | ||
西方經濟學 | 經濟所、世界經濟所 | |
世界經濟 | 世界經濟所 | |
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 社會發展研究院 | |
應用經濟學 | 國民經濟學 | 部門經濟所 |
區域經濟學 | ||
財政學 | ||
金融學 | 部門經濟所、 世界經濟所 | |
產業經濟學 | 部門經濟所 | |
國際貿易學 | 部門經濟所、 世界經濟所 | |
勞動經濟學 | 部門經濟所 | |
統計學 | ||
數量經濟學 | ||
國防經濟 | ||
法學 | 法學理論 | 法學所 |
憲法與行政法學 | ||
刑法學 | ||
民商法學 | ||
國際法學 | ||
政治學 | 科學社會主義與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 | 信息所 |
國際政治 | 世界經濟所 | |
國際關係 | 亞太所 | |
社會學 | 社會學 | 社會發展研究院 |
馬克思主義理論 |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 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等 |
中國語言文學 | 文藝學 | 文學所 |
中國古代文學 | ||
中國現當代文學 | ||
新聞學 | 信息所 | |
歷史學 | 史學理論與史學史 | 歷史所 |
考古學及博物館學 | ||
歷史地理學 | ||
歷史文獻學 | ||
專門史 | ||
中國古代史 | ||
中國近現代史 | ||
世界史 | 歐亞所 | |
企業管理 | 會計學 | 部門經濟所 |
企業管理 | ||
旅遊管理 | ||
農村經濟管理 | 農業經濟管理 | |
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 | 情報學 | 信息所 |
教學建設
•學生培養數據
據2018年8月上海社科院官網顯示,社科院擁有在讀研究生650餘人。
•獎助體系
上海社科院研究生可以申請“逸思”獎學金、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生學業獎學金、英國思克萊德中國學院獎學金、上海發展研究獎學金等獎學金項目。
教育教學
人員編製
上海社會科學院教學樓
據2018年8月上海社科院官網顯示,社科院擁有在職工作人員約760人,其中50%以上擁有博士學位,正高133人,副高194人。
國務院有突出貢獻專家:熊月之
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張幼文
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繆宏才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成素梅
上海市“曙光學者”:權衡
上海市領軍人才:王振、成素梅、強熒、朱平芳、沈開艷
上海市教學名師:葉青
科研機構
本院地圖
據2018年8月上海社科院官網顯示,社科院設有17個院研究所、12個院直屬研究中心。
院研究所:經濟研究所、應用經濟研究所、世界經濟研究院、國際問題研究所、生態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政治與公共管理研究所、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所、文學研究所、歷史研究所、哲學研究所、法學研究所、社會學研究所、宗教研究所、青少年研究所、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信息研究所、新聞研究所、世界中國研究所
院直屬研究中心:智庫研究中心、人力資源研究中心、台灣研究中心、績效評估研究中心、上海品牌發展研究中心、國際戰略研究中心、皖江城市帶產業轉移研究中心、自貿區研究協調中心、城市區域研究中心、民俗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中國城市史研究中心、社會治理研究中心
設施資源
館藏
據2018年8月上海社科院官網顯示,上海社會科學院圖書館圖書館藏書達100餘萬冊,其中中文圖書55萬冊,古籍線裝書11萬冊,外文書15萬冊,港台出版物3.4萬餘種。藏書以哲學、史學、經濟學、法學、文學、政治學、社會學學科和地方志類、參考工具書類的書刊為主,已形成中國近代經濟史、上海近代史、民國時期法律等方面的館藏特色,被列為國家研究級學科文獻。
該館還與國家圖書館上海地區30所大專院校、中國各省市圖書館,以及63個國家共500家圖書館建立了圖書館館際互借業務。
據2018年8月上海社科院官網顯示,上海社會科學院與海外許多大學和智庫研究機構建立了廣泛的學術聯繫,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勞倫斯·克萊因、道格拉斯·諾思等在內的30餘人被聘為名譽研究員、特聘研究員。“世界中國學論壇”已經成為中國對外學術宣傳的重要渠道和有世界影響的中國學研究交流平台。
形象標識
院徽外圍為中英文對照的院名,中心標識寓意只有獲得更多的水(知識),才能和時間競走,才能不致落後於時間。
1958:標誌著社科院最早於1958年開始興辦,社科院60年的辦學歷史積澱了豐富的人才培養經驗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
精神文化
上海社會科學院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積極推進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
現任領導
歷任領導
撤銷前(1958年9月——1966年6月) | ||
---|---|---|
姓名 | 職務 | 任職時間 |
李培南 | 黨委書記 | 1958年8月—1964年6月 |
黨委第一書記、院長 | 1964年6月—1966年6月 | |
雷經天 | 院長 | 1958年8月—1959年8月 |
楊永直 | 院長 | 1960年3月—1964年6月 |
陸文才 | 黨委第二書記 | 1964年6月—1966年6月 |
重建后(1978年10月——2014年) | ||
---|---|---|
姓名 | 職務 | 任職時間 |
李培南 | 黨委書記 | 1978年10月—1981年10月 |
黃逸峰 | 院長 | 1978年10月—1984年1月 |
李劍華 | 顧問 | 1981年3月—1984年1月 |
洪澤 | 黨委書記 | 1981年10月—1987年5月 |
陳修良(女) | 顧問 | 1982年12月—1984年1月 |
羅竹風 | 顧問 | 1982年12月—1984年1月 |
張仲禮 | 院長 | 1987年6月—1998年11月 |
嚴謹(女) | 黨委書記 | 1987年5月—1998年10月 |
潘念之 | 顧問 | 1984年1月—1985年5月 |
雷德昌 | 紀委書記 | 1987年6月—1988年5月 |
尹繼佐 | 院長 | 1998年11月—2004年7月 |
程天權 | 黨委書記 | 1998年12月—2000年6月 |
王榮華 | 黨委書記、院長 | 2004年7月—2009年8月 |
潘世偉 | 黨委書記 | 2009年8月—2014年11月 |
王戰 | 院長 | 2012年8月—2017年7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