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紋瓦當
人面紋瓦當
人面紋瓦當為泥質灰陶,尺寸在13—15厘米左右,是一種罕見的類型,時代跨度小,演變關係清晰,地域特色十分鮮明,僅見於東吳時期的首都建業(今南京)和東吳境內的一些城市,體現了吳都建業在建築用材上力求展現自身特色的文化追求。
![人面紋瓦當](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a/8/ma8a2f602334b3b48688475d964b16407.jpg)
人面紋瓦當
據史料記載,太初宮的前身是孫權於建安十六年(211年)移徙建業所造的將軍府,所以這時的宮苑流行具有東漢風格的雲紋瓦當,後來太初宮因年久而重修,為了節儉和愛惜民力,孫權下詔拆運武昌宮的材瓦來修繕太初宮,在所拆運的建築材料中,瓦當無疑是其中一項,而武昌宮位於湖北鄂州,近年湖北鄂州的考古工作者在武昌宮遺址內東漢至孫吳時期的水井內發現多種人面紋瓦當,其中一種與南京大行宮出土的早期人面紋瓦當極為相似,因此我們推測,人面紋瓦當可能源自長江中游的古武昌。公元280年,西晉滅吳,孫吳宮苑建築遭到破壞,西晉滅亡后,琅琊王司馬睿在南京稱帝,歷史上稱為東晉,這時,人面紋瓦當迅速退出歷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與中原有著直接傳承關係的獸面紋瓦當。
人面紋瓦當雖然複雜多樣,但根據人面造型、陶胎及裝飾特徵,大體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圖案清晰飽滿,五官刻畫逼真,邊輪相對較高且寬,胎質細膩純凈;第二類部分紋飾模糊難辨,五官刻畫較抽象,眼、口部多呈“一”字形,或者呈橢圓形、不規則形等塊狀凸起,邊輪淺窄,胎質粗疏,內含一些細碎的稻殼末,根據出土層位可知,第一類時代相對較早,流行於孫吳中期,第二類多屬孫吳晚期,而第三類人面紋瓦當有圓頰,具有人面紋瓦當的典型特徵,但其面部布滿鬚髮,又近似獸面紋瓦當,屬於從人面紋瓦當向獸面紋瓦當過渡的類型,其製作年代晚於第一、二類人面紋瓦當,而早於獸面紋瓦當,推測流行於西晉至東晉早年。
![人面紋瓦當](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5/e/m5e1385b571c7aa5a03b4112d961c9caa.jpg)
人面紋瓦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