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都思

麥都思

麥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1796年-1857年),自號墨海老人。十九世紀著名英國宣教士、漢學家;是英國倫敦宣道會繼馬禮遜、米憐之後,來華重要的宣教士之一。先後在南洋、上海40餘載,從事宣教、著述、出版事工;翻譯聖經,設立印刷所,編纂字典,創辦報刊,為福音在華的傳播及中西文化交流做出重要的貢獻。

人物簡介


1796年生於英國倫敦。麥都思在倫敦學會了印刷技術。幼年入聖保羅座堂學校,14歲到格老塞斯,隨印刷工人伍德學徒,成為自立教會會員。1816年被英國倫敦會派往馬六甲。麥都思在馬六甲學會馬來語、漢語和多種中國方言,並幫助編輯中文刊物《察世俗每月統記傳》。1817年,他在巴達維亞(今雅加達)建立印刷所,成為倫敦會在南洋的主要基地。1819年,麥都思在馬六甲被任命為牧師,在馬六甲、檳城和巴達維亞傳教,並用雕版法和石印法先後印行30種中文書籍。1843年麥都思代表倫敦會到上海,是第一個到上海的外國傳教士。1843年和美魏茶、慕維廉、艾約瑟等傳教士在上海創建墨海書館,印刷出版中文書籍。麥都思在墨海書館得王韜協助,將聖經翻譯成中文(深文理聖經)。他在山東路一帶建立了倫敦會的總部,包括墨海書館、天安堂和仁濟醫院,被人稱為“麥家圈”。1848年3月,與各隹魏林、慕維廉擅自去青浦傳教,與船民發生衝突,英領事藉此挑起事端,激起中國近代第一件教案青浦教案。1854年八月,與王韜,慕威廉同游蘇州東山,登臨莫厘山最高峰;同年當選為工部局第一屆董事。1857年1月24日,麥都思在倫敦逝世。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麥都思
麥都思
麥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自號“墨海老人”,於1796年4月29日出生於倫敦一個商人之家。年少時入聖保羅座堂學校(St. Paul’s Cathedral School)讀書,15歲時遷往格羅斯特城(Gloucester),跟隨一個名叫伍德(Wood)的印刷工人當學徒。據《麥都思行略》記載:“十五歲,習裝印書籍事,得值以瞻父兄。”從此他與印刷業結下了不解之緣。這段工作經歷使麥都思掌握了印刷技術,為日後在華的文字出版工作幫助甚大。17歲時,麥都思在畢紹普牧師(Rev. W. Bishop)的帶領下重生得救,受洗成為一個獨立教會的成員。1816年,當倫敦會在馬六甲設立印刷所招募印刷工人時,麥都思前往申請報名,獲准。在倫敦海克尼神學院(Hackney College)接受幾個月培訓后,即被被派往馬六甲,於1816年9月搭乘輪船離開倫敦。1817年2月10日,輪船抵達印度的馬德里,在那裡逗留數月之久。在此期間,麥都思得遇伊麗莎白(Elizabeth Martin),——一位印度官員的遺孀,二人墜入愛河,遂結為連理,同赴馬六甲。

南洋期間

1817年6月12日,麥都思偕妻抵達馬六甲,協助米憐(William Milne)博士從事英華書院教學工作和印刷出版事業。他一面學習中文和中國文化,一面鑽研印刷業務,不久成為米憐最重要的助手,幫助他編輯中文刊物《察世俗每月統記傳》。麥都思極富語言天賦,智商極高,學博識廣,到馬六甲后不久,便學曉中國的語言文字,很快就可以在華人助手的幫助下,用中文寫作。1818年3月27日,麥氏夫婦第一個兒子出生,但不幸的是,還不到兩個月,孩子即告夭折。
1819年早春時節,麥都思前往檳榔嶼散發福音書冊並建立學校;同年4月27日,麥都思在馬六甲被倫敦會按立為牧師。11月16日,他的女兒撒拉(Sarah Sophia)出生。1820年底,麥都思再次前往檳榔嶼,在那裡從事宣教工作一年之久。第二年便單獨赴巴達維亞(今雅加達)拓展宣教工作。在巴達維亞,他設立教會學校,開辦印刷所,與馬六甲印刷所、新加坡印刷所三足鼎立,成為1842年以前傳教士在南洋建立的三大印刷基地之一。1822年,當馬六甲出版工作因米憐去世而轉衰之際,巴達維亞印刷所異軍突起,成為倫敦會在南洋的主要出版基地。因為宣教士在南洋設立印刷機構的目的是向中國人宣教,因此,麥都思在南洋出版了多種中文福音書籍。從1823年到1842年的20年時間裡,麥都思用雕版法和石印法先後印行30種中文書籍,其中28種都是麥都思獨自一人編寫出版的。其中既有福音性書卷,也有知識性史地讀物。他於1823年在巴達維亞以“尚德者”筆名出版的一本傳揚基督信仰的《三字經》,行銷數十年,時至1851年還在寧波美華書館重印出版。
1828-1830年間,麥都思先後到新加坡、馬來半島、爪哇和巴厘島等地散發福音書冊、佈道、考察華人聚居區和各地風土民情。1833年,他還在巴托維亞建立了一個孤兒收容所,為孤兒們提供食宿和教育。馬禮遜去世后不久,麥都思於1835-1836年間前往廣州探訪那裡的中國基督徒,並沿中國沿海北上到山東、上海等地為宣教目的進行考察。

進入中國

1835年到廣州,為英國倫敦佈道會最早派遣來華的傳教士,多次潛入中國近海測繪地形和了解中國經濟商業情況,后又至山東、上海、浙江、福建等地活動,不久回國。1839年又來中國。1841年鴉片戰爭中任英國侵略軍翻譯,隨英兵艦進入定海,與他人創辦醫院。 1843年被派至上海傳教,他利用負責道路、碼頭建設和管理英僑公墓之便,圈買了上海縣城北門外的大片土地,人稱麥家圈(今山東中路一帶),作為倫敦會的在華總部,在此建造天安堂教堂。1844年將在定海的醫院搬至其住宅旁,取名基督教醫院(今仁濟醫院),是上海第一所對華人開放的外國醫院。麥都思精通中文,他通過參加租界的政治活動,對當時薈萃在上海的文人現狀有所了解,認為只有通過滬上文人,才能把西方文化傳播和深入到中國人當中去。他將巴達維亞的印刷所遷來上海,創設中國第一個近代印刷所——墨海書館,自任監督。
1845年3~5月,他化妝至江蘇、安徽、浙江等地,將沿途所見寫成《中國內地一瞥棗在絲茶產區的一次旅行期間所見》一書,由墨海書館出版。該館於1846年由南市遷至麥家圈,初僅刊印《聖經》和宗教宣傳品。1850年開始譯印西方科技著作並出版介紹西方自然科學知識的書籍。麥都思物色了一些中國文人,協助洋人、傳教士譯書、編書(人稱秉筆華士),就此培養了一批傑出的人才,如太平天國干王洪仁玕早年就曾寄身墨海書館,後來他向洪秀全提出“開放新聞館,任命新聞官”的主張即萌芽於此。我國最早的政論家王韜,受聘在墨海書館工作13年,深受西方近代文化的影響,從而形成了資產階級改良思想。
1848年麥都思、慕維廉等三名傳教士違反規定到青浦傳教,同漕運水手發生衝突,受傷而返,英國領事逼迫清政府“懲凶”、“賠款”、“道歉”,史稱“青浦教案”。
1853年麥都思在上海參與研究、翻譯太平天國文獻,他對小刀會和太平天國持較客觀的態度,並提出應對太平天國採取中立政策,伺機而動。

不幸逝世

1854年8月,麥都思與王韜、慕維廉等人同游蘇州東山,登臨莫厘山最高峰。同年上海英租界工部局成立后,麥都思被推選為工部局董事會第一屆董事。1856年9月10日,麥都思離任回國,從上海登船啟程,於1857年1月22日返抵倫敦,不料於兩天後竟因病突然去世,享年61歲。1月30日,倫敦會在阿伯尼公墓為麥都思舉行了隆重的葬禮。除妻子外,麥都思還遺下一子三女。其子麥華陀爵士(Sir Walter Henry Medhurst)日後曾擔任英國駐福州領事。
1904年,倫敦會為紀念麥都思,在上海虹口兆豐路(今高陽路)設立麥倫書院(麥倫中學,今繼光中學)。上海公共租界西區有一條馬路也以其名命名(Medhurst Road,今泰興路)。

翻譯聖經


麥都思一個非常重要的貢獻就是組織、主持了《聖經》的翻譯工作,對基督教文化在中國的傳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麥都思,理雅格與中國僱員王韜:上海墨海書館
麥都思,理雅格與中國僱員王韜:上海墨海書館
1823年,馬禮遜翻譯的《聖經》新舊約全書在馬六甲出版,定名為《神天聖書》,這是最早的聖經中譯本,也是基督教的原始教義第一次被完整地介紹到中國來。1827年,郭實臘把馬禮遜翻譯的《聖經》再次修訂出版,把《舊約》定名為《舊譴詔聖書》、《新約》定名為《救世主耶穌新譴詔聖書》。1851年,洪秀全在發動太平天國起義時為了利用基督教,將郭實臘的新舊約譯本合刊為《新舊譴詔聖書》出版。這兩個譯本在中國的流傳範圍比較小,影響不大,一方面是因為當時中國處在“禁教”狀態,傳教士不能在中國公開傳教,只能以南洋為基地向澳門、廣州等地區逐步滲透;另一方面,這兩個譯本都是由傳教士單獨翻譯的,由於他們的中文能力所限,譯文很難做到清晰流暢,這就嚴重影響了《聖經》在中國人特別是知識階層中的傳播和接受。麥都思在南洋從事傳教活動達26年之久,因此他深深意識到翻譯出一個易於為中國人接受的《聖經》中譯本對於在華傳教工作的重要性。
在進入中國內地傳教以前,他就計劃把《聖經》翻譯成通俗易懂的中文,以便在中國大範圍地推廣基督教。在上海安頓下來之後,《聖經》的翻譯工作立即被提到日程上來。最初的翻譯工作是由許多新教傳教團體代表組成的地方委員會組織的,1847年麥都思把上海的傳教士組成一個以他為首的五人編譯委員會,來具體實施這一工作。葉再生先生《中國近代現代出版通史》中指出:“《新約全書》修訂本,即代表性《聖經》全譯本,是由若干教會任命麥都思、米憐(筆者按:此處米憐為美魏茶之誤。米憐於1822年去世,不可能參與墨海書館的《聖經》翻譯工作)、斯特羅納奇、裨治文和畢曉普·布普幾位傳教士組成的翻譯團翻譯的。”從1847年6月起,他們每天在麥都思在上海的寓所見面,進行聖經的翻譯工作。
麥都思在此傳教,故稱“佈道街”
麥都思在此傳教,故稱“佈道街”
雖然麥都思和他周圍的傳教士都懂中文,口語也不錯,但是,翻譯出來的文字卻不免佶屈聱牙,這樣的宗教作品很容易引起中國民眾特別是文人學士的反感,削弱了福音的傳播效果。因此麥都思聘請了王韜等中文助手,藉助於他們深厚的中文功底,對翻譯的文字進行潤色,使這一聖經譯本文從字順,具有比較強的文學色彩。這一聖經翻譯工作大約持續了六年的時間。《新約全書》“中譯本完成於1850年”,1852年出版;《舊約全書》於1854年出版。其中《新約全書》被大英聖書公會定為規範精譯本而加以推廣,一般稱為代表本。嚴格說來,所謂的“代表本”僅指麥都思、王韜等人參與翻譯的《新約全書》,但是,由於《舊約全書》在翻譯上的處理方式和文體風格與《新約全書》完全一致,所以,“代表本”的內涵被拓展了,一般認為“代表本聖經”這一說法指的是包括《新約》和《舊約》在內的全部聖經。截至1859年,該書已經再版了10次,直到20世紀20年代,這一譯本依舊在中國廣泛流傳。可以說,這是在中國流傳最廣的聖經版本。由於麥都思組織、並始終參與了《聖經》的翻譯工作,正如一同參與翻譯工作的倫敦會傳教士偉烈亞力所說,這一翻譯工作在“相當大程度上可以看作麥都思的產品”。

墨海書館


墨海書館
墨海書館
1843年,倫敦會派遣麥都思到上海宣教,成為該會第一個到上海的宣教士。他利用負責道路、碼頭建設和管理英僑公墓之便,圈買了上海縣城北門外的大片土地,人稱“麥家圈”(今山東中路一帶),作為倫敦會的在華總部,在此建造天安堂教堂,並於1844年將在定海的醫院搬至其住宅旁,取名基督教醫院(今仁濟醫院),這是上海第一所對華人開放的外國醫院。麥都思通過參加租界的各種聚會與活動,對當時薈萃於上海的文人與社會精英的現狀有所了解,漸漸形成自己的新理念,認為只有通過滬上文人和精英階層,才能把西方文化傳播和深入到中國人當中去。於是他將巴達維亞的印刷所遷來上海,創設中國第一個近代印刷所——墨海書館,自任監督。
墨海書館自此成為19世紀基督教傳教士在中國最早設立的印刷出版機構,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佔有重要地位。1846年到1848年,一大批宣教士相繼從歐美各地來到上海,雒魏林(William Lockhart)、美魏茶(William Charles Milne)、偉烈亞力、慕維廉(William Muirhead)、艾約瑟(Joseph Edkins)等都先後進入墨海書館工作。曾經在墨海書館工作過的宣教士達10名之多。麥都思還物色了一批中國文人,協助宣教士譯書、編書(人稱“秉筆華士”),墨海書館就此培養了一批通曉西學的學者和傑出人才,如中國最早的政論家王韜,於1848年到墨海書館工作,擔任麥都思的助手。在王韜的協助下,麥都思將聖經翻譯成中文(深文理本聖經)。王韜在墨海書館工作十三年,除協助麥都思翻譯聖經外,還先後和偉烈亞力、艾約瑟等宣教士,翻譯出版了《華英通商事略》、《重學淺說》、《光學圖說》、《西國天學源流》等介紹西方政治、科學、宗教的書籍,對西學東漸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又如太平天國軍師、干王洪仁玕(洪秀全的族弟)早年也曾寄身於墨海書館。1854年,洪仁玕曾在墨海書館學習天文歷算,為時半年。他深受西方近代文化的影響,從而形成了資產階級改良思想。後來他向洪秀全提出“開放新聞館,任命新聞官”的主張即萌芽於此。以後洪仁玕離開上海到香港,1859年又輾轉抵達南京,成為太平天國後期重要的領導人。1853年,麥都思也曾參與研究、翻譯太平天國文獻,他對小刀會和太平天國持比較客觀的態度,並提出應對太平天國採取中立政策。
墨海書館最初僅刊印《聖經》和其他福音書冊,1850年開始譯印西方科技著作,並出版介紹西方自然科學知識的書籍。它所刊行的科學技術類書籍,開拓了當時國人的視野,啟發了人們的思想,對中國近代化的產生和形成都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墨海書館也是最早採用西式漢文鉛印活字印刷術的印刷機構,其新法印刷技術的應用和先進印刷機的輸入,促進了上海印刷業,以及書籍出版業的發展。麥都思作為墨海書館的創始人和負責人,因此成為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一個不容忽略的人物,也是早期來華傳教士中名氣最大,著述最多的人物之一。

“青浦教案”


1848年3月,麥都思與雒魏林、慕維廉一起到青浦宣教,在廟會集市上散發福音書冊時,與當地的漕運水手發生了衝突,麥都思與兩位同伴遭到暴打。當青浦縣令聞訊趕來制止時,麥都思等已渾身是血。事後英國領事脅迫上海官員懲辦兇手,賠款道歉;同時調動兵艦,封鎖海口,禁止漕船出口。兩江總督急派專案組赴滬,最後捕獲十名水手,定為“毆打和搶奪財物罪”,各打100板子,為首兩人充軍。此次事件史稱“青浦教案”,是基督教新教入華后首起教案。
在宣教上,麥都思採用適應性的宣教策略。他非常注重宣教的靈活性和策略性。他一方面通過廣泛遊歷、巡迴宣教以傳播基督福音;另一方面他也撰寫出一些世俗的和宗教的作品。他的世俗作品旨在提高中國人心目中西方文明的地位,塑造宣教士的儒師形象,以為宣教鋪平道路,但客觀上起到了傳播西學、啟蒙民眾的作用。而他的宗教作品則常將儒家思想觀念融入其中,用中國人易於接受的辭彙來表達基督教信仰,以減少宣教的阻力。可以說,麥都思是一位集學術宣教與巡迴宣教於一身的學者型巡迴宣教士,他的宣教方式及作品對後來的宣教士有著一定的影響。

中西文化之橋樑


麥都思《中國的現狀和傳教展望》
麥都思《中國的現狀和傳教展望》
麥都思潛心研究中國的歷史和文化,1838年他將自己的研究成果,編輯成一部600頁的鴻篇巨著《中國的現狀與傳教展望》,向歐洲人深入地介紹中國的歷史與文明,包括中國的疆域與人口、語言、文化、宗教、禮儀、三大發明、天文學、植物學、法律、醫學、繪畫、凋刻、絲綢、瓷器等內容。他對中華古代科技評價甚高,如此寫道:“中國人的發明天才,很早就表現在多方面。中國人的三大發明(航海羅盤,印刷術,火藥,後來宣教士艾約瑟加入造紙術,形成四大發明之說),對歐洲文明的發展,提供異乎尋常的推動力”。此外,麥都思還在巴達維亞編著了《華英語彙》與《福建方言字典》兩部字典。《福建方言字典》全書共860頁,收錄了12000多字,並介紹了福建的鄉土文化。此書成為日後來閩宣教士學習、了解福建的工具書。再者,麥都思在馬來亞期間除了發表各種中文和馬來文的傳教冊子之外,還專心研究中國的歷史和文化。1838年麥都思在倫敦發表他的研究成果,一部將近600頁的書《中國的現狀與傳教展望》,向歐洲人深入地介紹中國的歷史和文明。
為掃清福音在華傳播的阻力,麥都思向中國人證明西方和中華帝國一樣擁有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打破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天朝上國,世界中心的保守思想,消除對西方的蔑視與誤解,從而能以謙卑的心態接受救恩。因此,他編著了《東西史記和合》這部編年體史學名著,這是一部東、西方歷史同觀的史書。全書分上下兩欄,上欄記載中國歷史大事,開篇為“盤古氏,為開闢首君,生於大荒,莫知其始”,講述了從盤古開天地到清末的歷代王朝興廢。下欄記述西方列國歷史,從“亞大麥,當初神天,即上帝造化天地,及造世人”創世紀開始,終於英國近代工業革命。該書還以大篇幅記述了耶穌基督的救世宏恩、基督信仰傳播情況以及基督教與佛教對比等宣教信息。此書還是最早全面闡述中、西文化對比的書,大大拓展了中國人的視野,清晰提供了世界各國歷史的發展脈絡,對中西文化交流有著極高的參考價值。
麥都思亦可稱為中國近代報業之發始人和奠基人,在十九世紀的中文出版印刷史上幾乎是一位無所不在的人物。他於1823至1826年間在巴達維亞創辦了《特選撮要每月統計傳》;於1853年在香港創辦了《遐邇貫珍》;於1856年在上海籌創了《六合叢談》,使中文的報刊橫跨數個年代。他還對推動西方印刷術在中國的早期傳播作出了重要貢獻。而由他主導從事的中文《聖經》“委辦譯本”的翻譯和出版,更是功不可沒。

個人作品


麥都思著述甚豐,計有中文59種,馬來文6種,英文27種。
中文
1.《地理便童略傳》(Geographical Catechism)
2.《三字經》(Three character Classic)
3.《小子初讀易識之書課》(Child' s Primer)
4.《咬?吧總論》(History of Java)
5.《特選撮要》(MonthlyMagazine)
6.《道德興發於心篇》(Rise and Progress of Religion in the Soul)
7.《中華諸兄慶賀新禧文》(Tract on the New Year)
8.《清明掃墓之論》(Feast of the Tombs)
9.《基督織言》(Sayings of Jesus)
10.《普度施食之論》 (0n Feeding the Ghosts)
11.《媽祖婆生日之論》(Birth-day of Ma-tsoo-poo)
12.《神天十條聖誡註解》(Exposition of the MoralLaw)
13.《兄弟敘談》(Fraternal Dialogues)
14.《踏火之事論》(0n Walking over the Fire)
15.《漢語教本》(Chinese School Book)
16.《東西史記和合》(Comparative Chronology)
17.《耶穌贖罪之論》(Tract on Redemption)
18.《鄉訓》(Vi11age Sermons)
19.《同答淺注耶穌教法》 (Assembly' s Catechism)
20.《神理總論》(Discourse on Theology)
21.《要文選》(Important selections)
22.《福音調和》(Harmony of the Gospels)
23.《上帝之存在》(Tract on the being of a God)
24.《論善惡人死》(Death of the Good and Bad)
25.《新遺詔書》(New Tes-tament)
26.《論語新纂》(The Lun-yu newly modeled)
27.《偶像書編》(Tract on Idolatry)
28.《上帝生日之論》(Discourse on the Birth-day of Heuen-t' een Shang-te)
29.《養心神詩》(Hymn book)
30.《創世歷代傳》(Genealogy from the Creation)
31.《聖教要理》(Important Prin-ciples of Religion)
32.《祈持式文》(Forms of Prayer)
33.《雜篇》(Miscelianeous pieces)
34.《真理通道》(Course of Sermons)
35.《耶穌教略》(Condensed statement of Christianitv)
36.《耶穌降世傳》(Life of Christ)
37.《馬太傳福音注》(Commentary on Matthew' s Gospel)
38.《約翰傳福音書(上海方言)》(John' s Gospel in the Shanghae dialect)
39.《天帝宗旨論》(Discourse on the Divine Perfections)
40. 《十條誡論》( Brief exposition of the Ten Commandments)
41.《新約全書》(NewTestament)
42.《舊約全書》(0ldTestament)
43.《人所當求之福》(True Happiness)
44.《救世主只耶穌一人》(Christ the only Saviour)
45.《人不信耶穌之故》(Why the Heathen makelight of the Gospel)
46. 《失羊歸牧》(The wandering Sheep returned to the Shepherd)
47.《君子終日為書》(A well-spent day)
48.《歲終自察行為》(Discourse for the New Year)
50.《惡者不得入天國》 (Who are excluded from the Kingdom of God)
51.《祈禱上帝之理》(Prayer)
52.《書者受難獲益》(The good Man in Affliction)
53.《書人考終命》(The happy Death of the Righteous)
54. 《死至猝不及備》 (Death comes like a Thief in the Night)
55.《新約全書(官話) 》(New Testament in the Mandarin dialect)
56.《葆靈魂以升天國論》(Discourse on saving the sou1 and ascending to Heaven)
57.《行道信主以免後日之刑論》 (Discourse on avoiding future punishment,by consistent Faith)
58.《人當自省以食晩餐論》 (Self-examination on partaking of the Lord' s Supper)
59.《新約全書註解》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馬來文
60.Catechism of Nature(《自然同答集》)
61.Introduction to the Scriptures(《<聖經>導論》)
62. Scheme of Christian Doctrine(《基督教教義大要》)
63. Malay primer(《馬來文初級讀本》)
64. Discussion with Moham-medans(《與伊斯蘭教徒之辯》)
65. Search for sin(《察罪》)
66. Persuasive to Public Worship(《勸行公開禮拜》)
英文
67.Journal of a Tour through the Settlements on the Eastern side of the peninsula of Malacca(《遊歷馬六甲半島東岸殖民地日誌》)
68.An English and Japanese and Japanese and English Vocabulary(《英日、日英辭彙表》)
69.Account of the Island of Bali,particularly of Bali Baliling(《巴厘島概述》)
70.A Dictionary of the Hok-keen Dialect of the Chinese Language,according to the realing and colloquia idoms(《漢語福建方口辭典》)
71 Translation of a Comparative Vocabulary of the Chinese,Corean,and Japanese Languages(《漢語、朝鮮話和日語比較辭彙表(英譯)》)
72.Memorial addressed to the British and Foreign Bible Society on a New Version of the Chinese Scriptures(《就重新翻譯<聖經> 一事致大英聖書公會書》)
73. China: its State and Prospects,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spread of the Gospel(《中國:現狀與前景》)
74.Dictionary of the Favorlang Dialect of the Formosan language,written in 1650 (《福摩沙語的華武浪方言詞典(1650)》)
75. Chinese and English Dictionary(《華英語彙》)
76 Chinese Dialogues,Questions,and Familiar Sentences,Literally rendered into English(《英漢對照對話、習同、熟語》)
77. Twenty four Lessons in English and Chinese(《英漢對照——十四課》)
78. A Dissertation on the Theology of the Chinese(《論神學的漢語表述》)
79. English and Chinese Dictionary(《英華辭典》)
80. An inquiry into the proper mode of rendering the word God in translating the Sacred Scriptures into the Chinese Language(《<聖經> 漢譯過程中“God”一詞該如何恰當表述》)
81. Reply to the Essay of Dr. Boone on the proper rendering of the words E1ohim And Theos into the Chinese language(《對 一文的評論》)
82. The ChineseMiscellany(《中國雜記》)
83. Reply to the Few Plain Questions of a Brother Missionary(《對傳教士闡明幾個簡單的同題》)
84. 0n the True Meaning of the word Shin(《“神”一詞的真實含義》)
85. An Inquiry into the proper mode of translating Ruach and Pneuma,in theChinese versjono]fthe Scriptures(《中文<聖經>中 Ruach 和 Pneuma 詞該如何恰當表述》)
86.Reply to the Bishop of Victoria' s Ten Reasons in favour of T' een-shin(《駁維多利亞教區主教[註釋: 即四美主教,一譯註]支持使用“天神”的十條理由》)
87. Pamphlets issued by the Chi性ese Insurgents at Nanking(《太平天國宣傳小冊子彙編》)
88. Translations from the Peking Ga-zettes,during the years 1853-1856 (《京報(1853-1856)選譯》)
89.Sketch of a Missionary Journey to Tien-muh-san,in Che-keang Province(《浙江天目山傳教之旅述要》)
90. Koo-san,or Drumhill(《鼓山》)
91.Trip to Ning-po and T' heen-t' hae(《寧波和定海之行》)
92. Remarks on the Opium Trade(《論鴉片貿易》)
93.Memorial of the Roman Catholic Bishop Mouly to the Emperor of China(《天主教孟振生主教上中國皇帝的奏摺》)
94.Remarkable Cave,situated in the Western Tung-ting-san(《西洞庭山上的神奇洞穴》)

人物評價


麥都思也是十九世紀前中期頗有影響的漢學家。他不僅有著非凡的語言才能,還是一位出色的語言學家。他通曉中國、日本、朝鮮、馬來西亞語言文字,還能操福建方言。他編纂字典多部,在語言學,尤其是方言學領域表現出突出的才華,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對後來的語言研究貢獻很大。而且,他致力於翻譯中國的典籍、方誌等作品,為中國文化的西傳也做出了貢獻。他的《書經》譯本是第一本直接由中文翻譯成英文的譯本,並為隨後的理雅各(James Legge)《書經》譯本及1904年歐爾德(Walter Gorn Old)的《書經》譯本做出了鋪墊。他在聖經漢譯、語言研究、典籍翻譯、文字宣教等方面皆取得了不菲的成就,為中國了解西方及西方了解中國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和一定的貢獻,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清晰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