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渼
鄧渼
鄧渼(1569-1628)字遠遊,號壺邱,自號簫曲山人。新城縣城南津街(今江西省黎川縣日峰鎮)人。明代詩人。
萬曆二十六年(1598)進士,初授浙江浦江縣令。
他經常到農村田間地頭,訪問民間疾苦;關心下屬,留意有用之才,破格選用。辦事幹練,取信於民。百姓送他禮物,照價付錢。時值荒年,他下令停止征糧,勸富戶開倉放糧,救活災民數以萬計。調秀水(今嘉興北)、內黃(屬河南),升監察御史。
中文名:鄧渼 | 別名: 遠遊,壺邱 |
籍貫: 江西 | |
國籍: 中國 | 出生年月:1569年 |
去世年月:1628年 | 代表作品:《薊門奏疏》、《南中奏疏》、《留夷館集》、《南中集》、《芙蓉樓集》、《大旭山房集》、《舞水集》、《廣農書》 |
在巡按雲南時,他整肅民風,安撫邊民,懲處豪紳利用開礦橫徵暴斂等非法行徑,受到稱讚。調金華分守道,寧紹兵備道,巡撫順天(今北京)。在巡視薊昌兩鎮十五路時,撤換不稱職的將領。提出整飭邊備六項建議,非常中肯。
他不畏權勢,剛正不阿,多次上疏,指責閹宦當權的危害:“奸輔當國,宦邪盛行,上道湮沒,人心憤抑。”“奸黨擅權誤國,為宗社安危大計,雖累百疏不為多”。對魏忠賢的拉攏利誘,不為所動,參論不止。巡城御史林汝翥因責打魏忠賢家人,被迫逃走。鄧渼代林疏辯,文中有“寧死金階,不死奴婢”句,更加激怒了魏忠賢。魏唆使其養子和時任兵部尚書兼左都御史的崔呈琇,將鄧渼羅織進左光斗、楊漣一案中,矯旨將鄧流放貴州。鄧毫無懼色,臨行時,家人牽衣痛哭,他卻拂袖大笑而去。吏部尚書周家謨說他彈劾奸黨時,“奏書一上,九重動容,百僚吐舌,巨猾紳奸,斂跡束手。”崇禎即位,魏忠賢陰謀敗露被誅。鄧渼在奉召官復原職時,不幸病故。思宗賜祭文稱他“才猷練達、品操端方”。
鄧渼一生勤學深思,致力撰述,著述頗多,皆能切中時弊,文筆流暢。短詩取材角度新穎,有生活氣息。所著《大旭山房集》1卷,存目於《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別集類。另有《薊門奏疏》、《南中奏疏》、《留夷館集》4卷、《南中詩集》6卷、《春草樓集》l卷、《簫曲山房詩》1卷、《芙蓉樓集》、《三舞水集》1卷、《紅泉館集》4卷、《廣農書》等行於世。《列朝詩集》、《江西詩征》存其詩24首。
△《大旭山房集》·一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鄧渼撰。渼字遠遊,自號簫曲山人,建昌人。萬曆戊戌進士,官至僉都御史,巡撫順天。忤魏忠賢,謫戍貴州。崇禎初,放還,卒。是集皆散體之文。案明版《唐文粹》之首,有渼《序》曰:文家法秦、漢,非不善也,然摹擬工則蹊徑太露;構撰富則窠臼轉多,至近 日膚淺之法,畏難好易,眉山盛而昌黎、河東二氏詘云云。頗中明季古文兩派之病。其自作則未能凌跨一時也,《千頃堂書目》有《渼留夷館集》四卷、《南中集》四卷,《紅帛集》四卷,不載此集,殆偶未見歟。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一說亡於1683年)是中國歷史上承元朝、下啟清朝的朝代,是以漢族為主推翻蒙古族統治者而建立起來的漢族復興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 |
鄧渼:明代進士、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