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庭堅

吳庭堅

1938年3月,紅三團編入新四軍北上抗日,吳庭堅受命留在漳浦領導抗日鬥爭。 同年5月因體弱多病改任中共閩南地委委員,不顧環境惡劣,在根據地堅持革命鬥爭。 1939年,國民黨頑固派破壞合作抗日,繼續“圍剿”革命根據地,漳浦革命運動轉入低潮,鬥爭環境極為殘酷。

人物簡介


吳庭堅(1893-1943),福建省漳浦縣石榴鄉龍嶺村人。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少年時代讀過二三年私塾,因生活困難輟學,幫助家裡撿柴、放牛等。稍長,與兩位兄長一起租種地主的田地或外出打短工。1930年在車本參加革命,此後把革命火種帶回家鄉龍嶺村,秘密成立和發展農會組織。1931年底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後,組織農民群眾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蘇維埃政權,組建農民赤衛隊,開展游擊戰爭。1932年任大坪、中西蘇維埃政府秘書,1934年3月任中共靖和浦(南靖、平和、漳浦)中心縣委委員兼中心區委書記,不久又兼任靖和浦蘇維埃政府副主席。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后,在閩粵邊蘇區堅持三年游擊戰爭,歷任浦南工作團主任、中共浦南區委書記、中共漳浦縣委書記兼中心區委書記,積極配合紅三團鞏固和發展閩粵邊區革命根據地。1937年7月,“漳浦事件”發生后,積極組織營救被關押的紅軍戰士,組織武器彈藥、糧食衣服等物資支持重建紅三團,為恢復和穩定閩南革命根據地做了大量的艱苦工作。1938年,向上級黨組織建議培養年輕人挑重擔,推薦張太西擔任縣委書記,自己則轉任縣委委員。1938年3月,紅三團編入新四軍北上抗日,吳庭堅受命留在漳浦領導抗日鬥爭。同年5月因體弱多病改任中共閩南地委委員,不顧環境惡劣,在根據地堅持革命鬥爭。1939年,國民黨頑固派破壞合作抗日,繼續“圍剿”革命根據地,漳浦革命運動轉入低潮,鬥爭環境極為殘酷。吳庭堅帶領工作人員轉移到金崗山開荒種糧,堅持革命鬥爭,保存革命有生力量。一次,在敵軍搜山時,為了確保同志們的安全,吳庭堅忍痛把出生不久的親生孩子捏死。1943年1月29日深夜,國民黨軍警在叛徒的帶領下,突然包圍襲擊中共漳浦縣委駐地霞美的虎崆岩,吳庭堅挺身組織同志們突圍,在戰鬥中壯烈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