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濟祠
惠濟祠
惠濟祠建於嘉慶十八年(1813),是嘉慶皇帝命兩江總督百齡親赴蘇北清江浦惠濟祠,將該祠殿宇及供奉的天后、惠濟龍神的封號和神像摹繪下來仿建的。嘉慶二十二年(1817)兩廟落成后,嘉慶皇帝命人自本年起,春秋二季都要起來祭拜,一起祭拜的還有清漪園與靜明園內的龍神。惠濟祠正殿為三間,外檐懸嘉慶御書“宅神天沼”匾。殿內有佛龕,供天后神牌,牌位上刻有“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天后神位”。
目錄
惠濟祠 位於古新莊鎮。祠據重岡之上,地勢如脊,其左右及前方皆運河。昔日漕運盛時,南漕數百萬石,舳艫相繼,經過此間,望祠三面,乃須三日。故舟抵此,多說:“南河有個奶奶廟,東山頭到西山頭,三天三夜。”惠濟祠建於明正德年間,清乾隆十六年,高宗南巡,建行宮於祠左,因命重修,仿內府壇廟式,火珠耀日,飛閣凌空,雖在郊原,而有皇居之美。山門內左右兩碑亭,黃瓦覆蓋,為乾隆御詩碑。碑亭形狀富麗,猶如金傘。大殿前有門,金書“碧霞元君祠”五字,門系穹頂,故有“無梁殿”之名。正殿奉天后聖母像,相傳為泰山之女,即所謂碧霞元君。民間還傳言:乾隆有妹,隨從南巡,病死於途中,故乾隆立祠祭祀。20世紀40年代前,每屆歲朝及農曆四月七日,例有廟會,香火特盛。寢宮在殿後篆香樓上,有坐像睡像。坐像在正中,兩旁帖子滿壁,或題“黃姑娘之位”、“黑姑娘之位”。再後為三清閣,地高風烈,在夏季則為納涼佳處,兩河帆影,三閘濤聲,到此完全領取。所謂聖母,實與天妃(媽祖)相類。據當地老人講,當年惠濟祠有九十九間房屋。“文化大革命”中,已經殘破的惠濟祠亦未逃劫運。現存乾隆御碑一塊。
三閘 指福興閘、惠濟閘和通濟閘。福興閘在惠濟祠東,又南里許為通濟閘,又南二里為惠濟閘。三閘皆有越閘,其旁皆有大王廟,其金門皆寬二丈四尺,牆皆高三尺六寸。上下水面之差,惠濟為二尺半,通濟閘和福興閘均為惠濟閘的一半。當地老百姓稱惠濟閘為頭閘,通濟閘為二閘,福興庫為三閘。建閘原為節制水源,而危險亦大。故下閘須善為把舵,上閘又須用力絞關,岸上居民,悉受僱用,為之拉縴。下閘亦不易,迎溜尤為大忌,船主每僱用有經驗的閘夫,為之管舵。管舵自二壩至三閘上,人可得一二元;遇船隻多時,日放閘數番,則七八元。民國24年,用現代技術建成的淮陰船閘投入使用后,中、里運河之間可由船閘直通,不僅免三閘之險,而且節省了12公里水程,碼頭三閘遂廢。解放后,三閘被拆毀,今遺址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