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弦

李佩弦

李佩弦(1892~1985),廣東新會人,著名武術家,西關正骨醫家,自幼習南拳客家拳,講求武醫結合。曾在廣東西關龍津西路逢源西三巷開館行醫練武。李氏二十年代開始在佛山、廣西、廣州等地籌創精武體育會,任精武會拳、刀、槍、劍、棍教練,歷任中央精武會教務部主任,廣州精武體育會會長,建國後任廣州市武術協會副會長。廣州中醫學院體育教研組主任,廣東省武術協會副主席。1985年病逝於廣州。

個人生平


李佩弦自幼習南拳、客家拳。1916年(亦說1919年、1920年)參加上海精武會,先後從趙連和、羅光玉、陳子正吳鑒泉、諾那和圖克圖、熊長卿等分習潭腿、少林拳、螳螂拳、鷹爪拳、太極拳、行拳10路、連拳5路、羅漢拳108手、易筋經以及刀、槍、劍、棍和大杆子等。
苦學6年,獲精武會高級畢業證書。後任中央精武會攝影部長、舞蹈部主任、教務主任,曾參加精武馬戲團赴東南亞諸國表演。
李佩弦1958年任廣州市武術協會副主席,1982年任廣東省武術協會副主席。
李佩弦,少年時代學過客家拳。1916年參加上海精武體育會,經過6年系統學習,跟趙連和學少林拳,跟羅光玉學螳螂拳,跟陳子正學鷹爪拳。此外還學了行拳10路,連拳50路,羅漢拳108手。他刀、槍、劍、棍、大杆子等樣樣通曉,並獲得精武會高級畢業證書。後任精武會攝影部部長、舞蹈部主任等職,曾參加精武會馬戲團赴東南亞演出。
民國12年(1923)起,受總會的指派,赴廣東佛山籌創精武分會,任主任。不迄半年時間會務大振,籌建佛山精武大禮堂,開闢運動場,並從上海請來幾位高手擔任教練。后創辦元甲學校和陶潔女子學校。因此他在該地頗有威望。後到廣西梧州,創廣西精武分會,任會務主任。隨後到香港,任香港精武會國術主任。又到泰國,創建了羅精武分會、東南亞的星洲女會和羅坤德、明德兩所學校,為精武會在東南亞各地發展組織立下了汗馬功勞。回廣東后,任廣州精武分會會長。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他在廣州武術協會曾主辦抗日殺敵大刀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提倡尚武健身,振興中華,並在沙面教授吳式太極拳。1957年,率廣東武術隊參加在北京舉行的全國武術評獎觀摩會。
1959年,任廣州中醫學院體育教研室主任,在學院建立起武術隊,講究武醫結合,傳授氣功療法
1961年廣東省高教局、衛生局聯合舉辦大中學生氣功訓練班,李佩弦擔任教練,參加學習的有3000多人次。
李氏畢生致力於尚武健身,振興中華。1957年率廣東武術隊參加在北京舉行的全國武術評獎觀摩會,推廣各門類的武術,體操,氣功等活動以增氣力,強筋骨,御疾病。擅用點穴理傷治療各類軟組織損傷,其手法開合有度,剛柔相濟,強調骨折患肢早期從事合理的功能緞煉重要性。治療勞損諸症用藥主張益氣健脾,養血榮筋。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李佩弦提倡尚武健身,振興中華,致力於醫學事業,兼在廣州沙面傳授吳式太極拳。
晚年隨李氏學習理傷手法的學生眾多,同道中人稱其:武林全才,杏林長老。

弟子傳人


李家駒馮達英黃錦清關榮健林應強羅國華黃澤霖李傳錦劉金釗等。

個人論著


李佩弦擅於總結經驗,勤奮寫作,1960年編成《八式保健操》、《氣功大成》;1962年和1977年編寫《易筋經》、《八段錦》兩本書,均由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
1982年開始,他在《武林》雜誌發表了少林合戰拳1~4路,尚存遺稿有《氣功概論》、《鷹爪十路行拳》、《少林五戰拳》等。
他曾在《新中醫》、《羊城晚報》、《廣東體育文史》等刊物上發表過數十篇文章,為宣傳武術和醫學作出了貢獻。

人物貢獻


李佩弦能編,能導,能演,當年流行於社會的“共和舞”即其創編。
精武會出版的大批書籍與拍攝的電影,皆有他的心血。佩弦多才多藝,人稱“文武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