郟縣餄餎面

傳統特色名小吃

郟縣餄餎面是河南郟縣地區一道用料考究、獨具特色,已有千年歷史的傳統特色名小吃,簡稱郟縣餄餎。郟縣餄餎是一種圓形條狀面制食品,初以蕎麥麵為面料,其加入用純羊油熬制的辣椒和百年老鍋湯及新鮮味美的羊肉,輔以八角、茴香、辣椒、胡椒、肉桂、蔥花、枸杞等十餘種佐料。

吃起來不僅味道鮮美,香而不膩,而且有暖胃去寒,滋陰壯陽,保健防病的功能。清末,始以小麥面替代蕎麥麵,口感營養更勝一籌。《中華風味飲食總》一書稱郟縣餄餎“舒脾健胃,養生至寶”。

歷史由來


餄餎面,古稱"河漏",又稱"活絡"。為北方及西北地區風行的麵食,歷史悠久,早在1400多年前,先人就用牛角鑽6-7個小孔,孔如粗麻線大小,麵糊放入牛角內,落入沸水鍋中煮成麵條。
傳說,清朝康熙年間,康熙皇帝指專人對全國風味小吃進行統計上報,而"河漏"也被作為其中一種上報朝廷。一天,康熙尋吃名吃時,看到“河漏”,因其名字古怪而引起注意,隨命人做好食之。吃后對其獨特的風味讚不絕口。
但因名字“河漏”之諧間與治理河道不協調,心中不快,揮筆把“河漏”改為“餄餎”。
根據郟縣縣誌中的記載,據傳,郟縣餄餎面是明初由陝西傳入的。初以蕎麥麵為主料,配以 熟羊肉、蔥花等熬制的羊肉湯。當時,居民使用一種叫餄餎床子的工具,“自製自食”。清末時,以小麥面代替蕎麥麵,口感營養更勝一籌。
而另一說則是,唐朝時郟縣就已經有了金鋼餄餎面了,這與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有著不解之緣。明人張居正的〈昌黎先生文集輯補〉一書“諫迎佛骨”一節有韓愈一段話:元和年間,自蔡屠賊歸,途食郟河漏。”這裡指的是,唐憲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蔡州(今河南上蔡一帶)刺史吳員元濟反唐,擁兵自立。韓愈隨軍平叛,生擒吳元濟,史稱“淮系之役”。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冬。唐軍離蔡,行至郟縣城西吃了金鋼餄餎面。由此推斷,“金鋼餄餎”面至少有1200年的歷史了。
還有傳說是民國初年,軍閥混戰,民不聊生,有一陝西人逃荒至河南郟縣,並在當地做起了“餄餎”生意,因其做工講究,味美價實,備受民眾喜愛,食之者眾多。

發展


二十世紀末,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郟縣餄餎的製作也由過去千年的笨重製作方法改為機械製作,佐料更加豐富,在原來用料的基礎上增加了肉桂、枸杞等十餘種養氣滋補的中藥佐料,加上祖傳的配料秘方,更具暖胃祛寒,滋陰壯陽的保健防病功效。如今,從事餄餎生意的郟縣商戶被媒體譽為“郟縣餄餎人”,“郟縣餄餎人”的身影已遍及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