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潭坪鎮
湖南省桑植縣桑植縣轄鎮
龍潭坪鎮位於桑植縣北部,與湖北梅坪接壤,面積252.65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19987人(2017年)。轄31個村、1個居委會。1995年撤區並鄉建鎮時,將原龍潭坪、苦竹坪、四方溪3個鄉合併為今龍潭坪鎮。境內溝壑縱橫,山巒疊嶂,森林茂密,每年向國家輸出大量的原木、條木;苦竹坪茶場有基地3000畝,特請湖南農業大學尚道清教授為技術顧問,茶葉遠銷十幾個省市和地區。此外還產煙葉、花生、油菜、板栗、竺麻等經濟作物。鎮內邊貿市場貿易繁榮。集鎮有錄相廳、電影院、桌球室等文化娛樂設施。鎮中學佔地80畝,1棟4層教學樓,一棟四層宿舍樓。
龍潭坪鎮
2013年4月網路流傳的“天梯上學”即發生於該鎮張家灣村。
龍潭徠坪鎮轄:龍潭坪居委會;劉家界、竹埡、銀豐、橋頭、白竹坪、趕坪、李家灣、三合街、毛埡、雲頭山、陳家埡、銀市坪、金子山、長峪、市龍坪、張家灣、苦竹坪、農科站、苗兒庄、獅子坪、古羅界、洪家峪、大洞包、齋公坪、響水洞、四方溪、芭蕉埡、社倉坪、茶元坪、塔場坪、平頭岩31個村委會。
龍潭坪鎮地處武陵山脈北麓,鄂西山地南端,境內群山連綿起伏,平均海拔500米以上,最高海拔海雲頭山1550米,距縣城72公里。水資源豐富,大小河溝,不計其數。位於桑植縣北部,與湖北梅坪接壤,面積256平方公里,轄31個村、1個居委會。龍潭坪鎮1949年前屬長瑞鄉,1952年為龍潭坪鄉,1958年屬建蘇公社,1961年調整為龍潭坪公社,1984年為龍潭坪鄉,1995年確定為龍潭坪鎮。1995年撤區並鄉建鎮時,將原龍潭坪、苦竹坪、四方溪3個鄉合併為今龍潭坪鎮。
桑(植)鶴(峰)公路橫穿其境,通往四方溪鄉政府的水泥公路在該鎮交匯,交通便利,四通八達。
龍潭坪鎮境內河溪眾多,水資源豐富。有澧水主幹從苦竹坪坪廟咀河通過。四方溪鄉有一澧水北源支流,銀豐村有一澧水北源支流,匯合於劉家河。
境內有兩座小型水電站:
苦竹坪鄉澧水北源廟嘴河水電站興建於1969年,裝機容量375千瓦,壩高12米,庫容200萬立方米。
四方溪鄉澧水北源花蘭水電站興建於1981年,裝機容量250千瓦,壩高19米,庫容110萬立方米。
劉家河花蘭電站,庫區花蘭電站大壩上游500米花蘭電站庫區李家沖,有大量的水流沖集河沙,可開採長度可達5.72千米。
龍潭坪鎮
“天福寺”為懷化市重點宗教管理單位,直應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名言。雪峰山脈,龍騰起伏,四方環拱,八面玲瓏,天成螺形,地育暖水,祥雲靄靄,瑞氣盈盈,結人傑地靈之福地。明末年間,曾建“暖水庵”,2003年古歷4月奠基動工復修。復修后的“天福寺”,佔地1000餘平方米,坐落與螺形山。寺設三殿:五嶽殿有玉皇大帝、太上老君、東嶽、南嶽、西嶽、北嶽、中嶽諸聖帝以及靈官菩薩、財神爺爺、盤古大王、送子娘娘;大雄寶殿有釋迦牟尼佛、彌勒佛、藥師佛、觀世音菩薩、千手千眼觀音、十八羅漢、二十四位諸仙;門首殿有大肚佛、四大天王、韋馱菩薩、迦籃菩薩、地藏王菩薩。廣福寺。原名“聖壽寺”,創建於宋熙中(1068--1077)建,是我縣最古老的寺廟之一,紹興中(1311--1162)改名為廣福寺,明洪武中毀於戰亂,弘治六年(1488)年重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又重建。
龍潭坪鎮
紫雲宮。為龍潭保存最好的古廟宇,屬道教宮觀,為龍潭韓姓人家廟。始建於明崇禎年間,清乾隆重建,今建築保存了清乾隆時期的原貌。裡面的許多彩繪壁畫都為乾隆年間的原作。現已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龍潭坪鎮通過不懈地努力,逐步形成了“一主五副”的產業布局,即以煙葉為主導產業,以養殖、粽葉、薴麻、茶葉、葛根為副產品的結構模式。基本穩定了年煙葉種植面積167公頃,產煙6000擔的規模。加強煙水工程建設,組織煙農實施了煙水工程投資216萬元,其中水池建設8個行政村,36個村民小組250戶,共完成水池254口,總容量為9189立方米,投資100萬元,管網建設投資116萬元;強化煙葉田間管理,確保了人員、資金、技術三到位;抓好煙葉收購秩序。粽葉、茶葉等輔助產業,實現了以出售原材料為主向把原材料深加工后出售高附加值產品轉變;以庭院經濟為主向規模經濟轉變;以千家萬戶自產自銷為主向以產業協會銷售為主轉變,通過產業結構調整真正達到為農民增收的效果。龍潭坪鎮根據“抓產業促增收,抓項目促發展”的原則,搶抓機遇,加快發展,以結構調整發展優質烤煙,以招商引資加大集鎮基礎設施建設,以市場、車站建設推動第三產業,種養兼顧,商貿齊驅,使這個湘鄂邊陲小鎮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鎮域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促進了農業的振興,帶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農業產業結構的全面調整,特別是烤煙種植的全面推廣,增加了農民收入,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龍潭坪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