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山寺

伊山寺

徠伊山寺是全國百大古寺之一、千年古剎,始建於魏晉,地處現衡陽市衡陽縣杉橋鎮伊山村,坐落於南嶽衡山七十二峰之一的岣嶁峰余脈——雲錦峰下。寺里香火十分旺盛,周邊青山環抱,林木滴翠,流水潺潺,配以雲錦日華峰、又鳳井、讀書台等“伊山八景”,吸引了眾人慕名前往觀賞和祈禱。

寺廟簡介


伊山寺地處衡陽市衡陽縣杉橋鎮伊山村,坐落於南嶽衡山七十二峰之一的岣嶁峰余脈——雲錦峰下,東距湖南省第二大城市——衡陽市18公里、衡陽縣城17公里。
徠伊山寺為東晉政治家桓伊幼時讀書習武和老來隱退之所,有宋徽宗御筆親書的匾額。清康熙命僧阿磐駐寺主持,並封伊山寺為“六朝聖境” 。
伊山寺是全國百大古寺之一、千年古剎,始建於魏晉,為晉政治家、軍事家、音樂家、右將軍桓伊讀書處和著名琴曲《梅花三弄》創作地。宋徽宗時期,欽賜為“景德禪寺”,亦名伊山寺,其鼎盛時期,建築面積達萬餘平米。香火十分旺盛,加上周邊青山環抱,林木滴翠,流水潺潺,配以雲錦日華峰、又鳳井、讀書台等“伊山八景”,吸引了眾人慕名前往觀賞和祈禱,為衡陽市觀光旅遊、休閑度假的最佳去處。
伊山寺,前有雲錦峰,後有日華峰,左有鳳嶺(亦稱仙鵝嘴),“水逕寺西流,南入石獅澗水”摘自《衡陽縣誌》。山不甚高,卻重巒疊峰,遍山茂林、修竹,環境清幽,花開於叢林,鳥鳴於深谷,山間泉水潺潺,山下阡陌縱橫。寺內古金錢松挺拔,生機盎然,古井之水清澈,甘甜可口。晉代遺風,欲覓猶存。
伊山寺
伊山寺

得名緣由


伊山寺始建於魏晉年間,因東晉著名政治家、軍事家、音樂家桓伊幼年於此讀書遂得名,桓伊幼年讀書習武之地,晚年隱居之處。自晉太元間慧持禪師,定名為伊山寺。
桓伊,字叔夏,小字野王,譙國銍縣人(今安徽宿縣人),淝水之戰苻堅后,封永修侯。太元末,晉孝武帝遷桓伊都督江州荊州十郡,豫州四郡軍事,江州刺史,卒官贈右將軍,加散騎常侍。
伊山寺因桓伊而名,伊山梅花聞名江南,因之“雲錦梅香”而吸引無數名宦顯貴,南朝陳後主皇后張麗華也慕名而至。桓伊十歲時隨父桓景(任丹陽尹,長社侯),宦遊蒸湘,寓居於此,桓伊幼年喜游野王嶺(今雲錦峰)(摘自清衡州府志),有武干,標格簡率,為司徒長史王蒙、丹陽尹劉惔所知,頻參諸府軍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苻堅南犯東晉,宰相謝安主張堅決抵抗,桓伊與大將謝玄謝琰以八萬精兵破前秦百萬大軍於淝水(史稱淝水之戰),打敗秦將苻融,苻堅中箭受傷,逃回北方,此戰穩定了東晉偏安局面。
伊山寺
伊山寺

創作地


桓伊一生愛梅喜笛,善音樂,盡一時之妙,為江左第一,有蔡邕柯亭笛,常自吹之。太元十年十月,晉孝武帝沉湎於酒色,不理朝政,大權落於琅玡王司馬道子之手,桓伊性謙素,雖有大功而始終不替,功成身退,隱居伊山,賞梅之韻味出神入化,創作笛曲《梅花三調》,唐代著名琴師顏師古改為琴曲,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朱權輯《神奇秘譜》,收琴曲三十六首,改為琴曲,名改為《梅花三弄》,后李芳園編《南北派大麴琵琶新譜》,附編《初學入門》,收入桓伊《梅花三調》,定名為《梅花三弄》。
伊山之勝境,歷朝文人墨客,“游士騷人爭詠其勝”。唐張祐游伊山讀書台詠詩曰:“晉代衣冠夢一場,精藍枉是讀書堂,桓伊曾弄柯亭笛,吹落梅花萬點香。”清易湘麟題“鹿鳴鳳山”。(此處借代音樂—桓伊之《梅花三弄》,鳳山,即鳳嶺,這裡借代伊山,為覓晉代遺風之意) 。

歷史沿革


伊山寺是桓伊幼年習武和晚年隱居之處。桓伊少時隨父桓景(任丹陽尹,長社侯),宦遊蒸湘,寓居於伊山。桓伊愛梅,作梅花三調,后改為梅花三弄。
晉太元間慧持禪師定名為伊山寺,伊山寺山門石刻對聯“明月似聞三弄笛,白雲長對六朝山” 。
南朝陳後主皇妃張麗華(今浙江人),因戰亂在衡陽市雁峰寺戴發修行,因香火不旺,便到城外伊山寺,戀雲錦之梅,欲長居於此,因住持未諾,便去南嶽衡山
宋朝大修建,宋徽宗欽敕賜“伊山景德禪寺”,御筆親書聖旨牌一塊,懸掛佛殿門上,此後伊山以景德名山為譽號。
明朝成化十九年時修橋,二十一年准旨修建千僧塔。
清康熙初平定兩潘五慕,阿盤禪師著書若干法旨大興棟宇,廣置廊房。
清康熙中期,有一位皇妃在寺修行,名僧阿盤禪師進京請旨,康熙賜款修建皇妃樓,封伊山寺為皇莊地,田山不還國稅,又賜稱“六朝勝境”。程景鐵篆“六朝勝境”于山門,阿盤從京中帶回楊松,銀杏各一株植於殿前,並鑄千人鍋,萬人大鐘,大鼎爐,伊山寺因歷史悠久而聞名中華大地。
清嘉慶年間殿宇傾,佛相圯,故宮禾黍。
清道光九年住持朗明氏永鑒重修伊山寺。
中華民國十三年甲子冬月修山門,山門石檻嵌王愷運題聯“明月似聞三弄笛(《梅花三弄》笛曲),白雲長對六朝山(吳、東晉、宋、齊、梁、陳相繼建都於建康(今南京市)為南朝六都。這時借代東晉傳承下來的伊山) 。

寺內八景


伊山寺八景:雲錦峰,讀書台,千僧塔,雙鳳井,翠穎閣,皇妃樓(又稱曬日樓),逆流洞,青龍橋。
伊山寺八景賦:“雲錦日華列二峰,書台弄笛憶桓公,千僧塔葬千僧骨,雙井湧泉雙進通,穎閣園中花艷艷,逆流洞口水潺潺,青龍橋上多遊客,曬日樓觀垂釣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