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中華兒女的結果 展開

中華兒女

1939年沈西苓執導的電影

《中華兒女》是由沈西苓執導,趙丹、康健、白楊魏鶴齡主演的電影,於1939年上映。

《中華兒女》的別名““華夏兒女””,“中華民族”,還有是“炎黃子孫”(炎帝黃帝的子孫,或者只說"黃帝子孫")。這幾種稱呼有時候可以通用,都是指的中華民族。但是大同之中又有小異,“中華兒女”之稱是近代才出現的,其含義偏重於文化(是共同接受中華文化,華夏文化的群體);“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之稱古已有之,其含義偏重於血緣(有共同的祖先)。

劇情簡介


影片根據《八女投江》故事改編。1936年,在日本人的屠刀下,東北人民慘遭蹂躪。活動在牡丹江一帶的東北聯軍,英勇抗日,吸引了大批年輕農民。親人遭日寇殺害的女子胡秀芝,報名參加抗日聯軍。她在革命鬥爭的鍛煉中,入了黨,成長為一名堅強的革命戰士。冷雲是抗聯某部指導員,她經歷了丈夫在地下工作崗位上被捕犧牲的重大打擊,仍堅毅地接受戰鬥任務,打擊敵人。在歸隊途中,因發現敵軍要偷襲聯軍營地,冷雲一面命人繞道給抗聯送信,一面率部分散打槍,牽制敵人,把敵人兵力引出營地範圍而至牡丹江畔。最後,參加戰鬥的同志們僅剩冷雲、胡秀芝等八名女戰士,寡不敵眾,生路已絕,她們扔出最後一顆手榴彈,砸壞自己的八支槍,脫光了衣服,視死如歸地投入江中。
中華兒女劇照
中華兒女劇照
該片描寫了東北抗日聯軍“八女投江”的真實故事,讚頌了先烈們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和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愛國主義精神。它以比較鮮明的紀實手法和散文化風格,展現生活和鬥爭,塑造了胡秀芝、冷雲等女英雄的形象,尤其著重描寫了胡秀芝由普通農村婦女到革命戰士的成長過程。創作者追求一種純樸的感情抒發,整個影片內蘊深沉,富有激情,還具有鮮明的詩的象徵意境。影片的結尾處理,既渲染了緊張壯烈的戰爭氣氛,又較為細膩地展示了八名女戰士的精神風貌,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該片是新中國最早獲得國際榮譽的電影之一,1950年曾獲捷克斯洛伐克第5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自由鬥爭獎,在文化部1949年至1955年優秀影片評獎中,又獲二等獎。

演員表


角色名演員名配音備註
-趙丹
-康健
-白楊
-魏鶴齡

職員表


總導演沈西苓
編劇沈西苓
攝影洪偉烈

幕後製作


(黑白)。 中央電影攝影場1939年攝製。
影片由一個序幕和四個小故事組成。序幕介紹祖國山河和名勝風景。
①《一個農民的覺醒》。南京近郊農民劉二哥,與老母、妻子過著平靜的生活。抗戰爆發,日軍進逼南京,他聽信 漢奸受王老爺的欺騙,將母親、妻子留在村裡,自己隻身去山後躲避。當夜日軍進村,妻子被蹂躪致死,老母也被折磨得奄奄一息。劉二哥終於覺醒,含淚參加了抗日游擊隊。
中華兒女劇照
中華兒女劇照
②《老公務員之死》。安徽某城淪陷后,日軍逼令某老公務員出面組織“維持秩序”,被嚴詞拒絕。不久,老公務員逃出城外的兒女和一批青年學生被日軍捕獲回來,老公務員正勸說兒女飲毒酒自盡時,是敵軍司令來訪,經老僕人巧計布置,老公務員舉杯相迎,將敵司令毒死,自己也同時中毒,臨終,叮囑兒女和學生們逃離虎口,參加抗戰。
③《抗戰中的戀愛》。青年知識分子A,從上海撤退到內地后,既無勇氣學習青年C的榜樣,獻身抗戰,刻苦工作,又看不慣青年B沉湎享樂生活,決定在投身抗戰之前,先嘗嘗戀愛的幸福滋味。於是愛上一位美麗姑娘,沉浸在幸福歡樂之中。不久,敵機來襲,姑娘被炸死。A終於從戀愛迷夢中醒悟過來,投入抗敵工作。
④《游擊女戰士》。青年游擊接過接過接到接過來部命令,要游擊隊破壞敵後一條重要交通線。新入伍的女隊員向隊長獻計,由她扮成鄉下姑娘誘開敵軍哨兵,掩護游擊隊通過崗哨進入目的地,終於勝利完成了破壞交通線的任務。

製作公司

製作公司 中央電影攝影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