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西苓

沈西苓

沈西苓(1904年—1940年12月17日),原名沈學誠,筆名葉沉,出生於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中國內地導演、編劇、演員,畢業於浙江甲種工業學校。 1933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女性的吶喊》 。1934年,執導劇情電影《女兒經》 。1935年,由其自編自導的愛情電影《船家女》上映。1937年,自編自導劇情電影《十字街頭》 。1939年,執導劇情電影《中華兒女》 。1940年12月17日,沈西苓在重慶病逝,享年36歲。

人物關係


人物經歷


作品
作品
1913年,沈西苓隨家人遷居杭州。早年就讀於浙江甲種工業學校(今浙江理工大學)染織科。從學校畢業后東渡日本,進入京都高等工業學校染織圖案系就讀。在日本留學期間,沈西苓結識日本戲劇家秋田雨雀、村山知義。1924年,在日本東京築地小劇場跟村山知義實習劇場藝術。
1928年,回到上海,投身於左翼文藝運動,加入了創造社,並在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及中華藝術大學任教,撰寫影劇評論和翻譯外國文藝作品。
1930年2月,與許幸之等組織發起中國第一個左翼美術團體時代美術社;3月,與魯迅等聯名發起並組織成立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同年,與夏衍馮乃超等共同編輯出版左翼戲劇刊物《藝術》,隨即遭國民黨反動政府查禁。
1931年,先後在天一、明星等影業公司任職。1933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女性的吶喊》,該片由王瑩、王吉亭等聯合主演;同年,執導由顧蘭君趙丹合作主演的劇情電影《上海二十四小時》 ;2月,當選為中國電影文化協會執行委員,並擔任宣傳部的領導工作;9月,參演以1925年萬縣慘案為題材的話劇《怒吼罷,中國!》 。
1934年,執導由朱秋痕、高占非胡蝶聯合主演的劇情電影《女兒經》 ;同年,執導由高倩蘋、梅熹共同主演的抗戰電影《鄉愁》 。1935年,由其自編自導的愛情電影《船家女》上映。1936年7月,在明星影片公司二廠擔任編導。
1937年,自編自導由趙丹、白楊共同主演的劇情電影《十字街頭》 ,在執導該片的同時,還積極從事國防戲劇運動,與夏衍、尤兢、凌鶴等集體創作了國防戲劇《撤退趙家莊》;同年,參加進步話劇團體光明劇社和業餘實驗劇團,執導了《武則天》、《醉生夢死》等舞台劇;隨後,他脫離了明星公司,加入了聯華電影公司;7月,當選為電影界工作人協會常務理事;接著,創作獨幕劇《在烽火中》;此外,還與夏衍、尤兢、凌鶴等集體執導了三幕劇《保衛蘆溝橋》 。
1938年1月,當選為中華全國電影界抗敵協會第一屆理事;同年,擔任中國電影攝影場的編導;此外,還擔任了劇情電影《日出》的編劇。1939年,執導以抗戰為題材的劇情電影《中華兒女》 。1940年12月17日,沈西苓在重慶病逝,享年36歲。

個人生活


沈西苓的父親為高級職員,擔任杭州絲廠緯成公司的總會計,生有一女二子,沈西苓排行第二,上有姐姐沈茲九(1898年),下有弟弟沈學源(1909—1985)。
1931年,沈西苓在杭州與一位徐姓的女子結婚,這是一次由家長包辦的婚姻,徐氏也是德清人,一直是緯成絲廠的工人;後來,兩人感情不合,長期分居。1937年,在上海與同為電影工作者的孫德(無錫人)結婚,後來生下一女。

主要作品


導演作品

時間名稱類型
1939年《中華兒女》電影
1937年《一年間》舞台劇
1937年《塞上風雲》舞台劇
1937年《民族萬歲》舞台劇
1937年《保衛蘆溝橋》三幕劇
1937年《醉生夢死》舞台劇
1937年《武則天》舞台劇
1937年《十字街頭》電影
1935年《船家女》電影
1934年《女兒經》電影
1934年《鄉愁》電影
1933年《女性的吶喊》電影
1933年《上海二十四小時》電影

編劇作品

時間名稱類型
1939年《中華兒女》電影
1938年《日出》電影
1937年《十字街頭》電影
1935年《船家女》電影
1934年《女兒經》電影
1934年《鄉愁》電影
1933年《女性的吶喊》電影

人物評價


沈西苓堅守著通過電影來反映現實生活中的社會矛盾與階級對立,通過對比貧富懸殊的日常細節來揭示不公,喚起大眾的覺醒與反抗。在審美藝術上,他注重動態鏡頭,藉助靜態化剪接使得畫面更加自然流暢。他始終懷抱著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堅守進步文化觀念,用電影及話劇來反抗當時的殘酷統治,用藝術形式來鼓勵當時人民勇敢鬥爭。由此形成了強烈的現實主義、愛國主義和人道主義的電影風格。而且,他特別注重銀幕畫面的敘事作用,依賴鏡頭語言來進行表現,大量移動拍攝設備的使用,改變了原來單一視點拍攝的固定造型格局,形成了連續性的平面敘事故事(《當代電影》評)。

參演作品

參演舞台作品

《西線無戰事》

《西線無戰事》

《炭坑夫》

《炭坑夫》

《怒吼罷,中國!》

《怒吼罷,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