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式葉猴

菲式葉猴

菲氏葉猴別名法氏葉猴,灰猴,長尾猴,大青猴,依崗,木普。屬靈長目猴科。拉丁學名Presbytisphayrei,英文名Semnopithecusphayrei。體長55~71厘米,尾長60~80厘米,體重7.2~10.5kg。身披銀灰色毛,臉部黑色,眼、嘴周圍的皮膚由於缺乏色素而顯得蒼白。四肢細長,臀胝部不發達。頭頂的毛淺銀灰色,有時較長呈冠狀。腹面淡灰色或淺白色。眉額之間有較長的黑毛向前伸出,似黑色長眉。

形態特徵


木橋上的菲式葉猴
木橋上的菲式葉猴
身披銀灰色毛的菲氏葉猴,眼、嘴周圍的皮膚由於缺乏色素而顯得蒼白。其體長55~71厘米,尾長60~80厘米,四肢細長,臀胝不甚發達。頭頂的毛淺銀灰色,有時較長呈冠狀;腹面淡灰色或淺白色;幼體金黃色。眉額之間有較長的黑毛向前伸出,似黑色長眉。
菲氏葉猴
菲氏葉猴
菲氏葉猴體較大。四肢細長,前後足窄長,拇趾短而其它趾細長;尾長大於體長;無頰囊;具有明顯的毛冠。全身銀灰色或略帶黃色,有光澤;頰面黑色;具白色眼環和嘴環;頭頂淺銀灰;腹面毛色比體背更淺,且被毛稀疏;前、後足黑色。體型較小的一種葉猴,體重5-10kg,體長500mm,尾長650-800mm.體軀瘦長,尾形修長。毛被較粗而稀,絨毛少。頭頂具直立、尖錐狀的簇狀冠毛。體青灰色或淡灰藍色,上下唇和眼周蒼白色。尾、足與體背同色略淡於背部。
體長42~60厘米,尾長64~86厘米,體重5600~9000克。體毛主要為灰褐色,或銀灰色略帶黃色,只有胸腹部為灰白色。冠毛較長,眼睛和嘴的外圍皮膚有灰白色的眼圈和嘴圈。眉額之間有黑色毛。四肢和手足細而長。棲息於熱帶、亞熱帶密林中,喜群棲,每群10~30隻,善於攀跳,極少下地,活動時有一定路線,受驚時多按順序逃走。以嫩葉、花、果為食,也採食鳥卵或捕食小鳥。

分佈與習性


分佈範圍

爬上樹枝的菲氏葉猴
爬上樹枝的菲氏葉猴
菲氏葉猴分佈在緬甸、泰國、越南和中國雲南的勐養、勐龍、勐混、勐旺、景洪、耿馬、盈江、勐臘、勐棒、景東、新平(哀牢山)、勐連、河口、屏邊、滄源、保山、潞西、騰衝、金平、綠春、建水、勐遮、易武、文山、麻栗坡、馬關、元江、貢山、福貢、瀘水、雲龍等地,共分化為3個亞種,其中2個亞種在中國有分佈,棲息於雲南西北部的為滇緬亞種,棲息於其他地區的為印支亞種。
國內僅分佈於雲南南部;國外見於緬甸和泰國等。體較大,體長520-610 毫米。四肢細長,前後足窄長,拇趾短而其它趾細長;尾長大於體長;無頰囊;具有明顯的毛冠。全身銀灰色或略帶黃色,有光澤;頰面黑色;具白色眼環和嘴環;頭頂淺銀灰;腹面毛色比體背更淺,且被毛稀疏;前、後足黑色。

生活習性

菲氏葉猴現已十分稀少
菲氏葉猴現已十分稀少
菲氏葉猴生活在熱帶及亞熱帶茂密的闊葉林中,為晝行性,樹棲猴類,早晨和黃昏覓食活躍,中午則躲於陰涼處休息,多在森林高層活動,很少下地。性喜群居,十分喧鬧,主要以植物的葉、花、果為食,也吃鳥蛋和小鳥。常在樹上棲居,攀援和跳躍能力很強,在樹上縱跳時會翹起長尾巴保持身體平衡,活動時有一定路線,受驚時多按順序逃竄,常於枝頭快速跑跳,弄得樹枝發出很大響動。
食飽后在枝頭閑懶
食飽后在枝頭閑懶
菲氏葉猴是比較典型的東南亞熱帶和南亞熱帶的樹棲葉猴。主要棲息於江河兩岸和低山溝谷地帶的熱帶雨林、季雨林和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棲息生境的海拔高度不及1200m.它們的活動、覓食和戲耍等大多在樹上進行,但也常到地面硝塘飲水。種群大小約50-60餘只,為多雄多雌配偶制。每天活動的開始時間大多在黎明前後,上午9-12時是菲氏葉猴進食和活勸頻繁高峰期。中午(12-13時)為午休,常在樹上戲耍或靜坐休息,下午16-19時又有一個活動高峰。天黑時就在附近選擇高大枝密避風的樹上眠休。在雲南南部西雙版納地區,菲氏葉猴猴群的領域面積約77-81公頃。以果實、種子、嫩芽和葉柄為主要食物,也吃鮮枝嫩葉、花苞、竹筍、小鳥及昆蟲,食物可達80餘種。菲氏葉猴的繁殖交配期約在8-11月,次年2-4月產仔,妊娠期6-7個月,哺乳期約為4個月。3-4月以前的幼體通體金黃色,5月齡后開始變淡變灰。3-4歲性可成熟。飼養壽命可達20餘年。菲氏葉猴在中國的分佈範圍僅略小於黑葉猴。種群數量80年代初估計:滇南亞種有1萬-1.5萬隻;滇西亞種有1,500-2,000隻。
菲氏葉猴棲息於熱帶及亞熱帶茂密的闊葉林中。樹棲。性喜群居,每群10-30隻不等。食物主要以植物的花、果、葉為食,也食小鳥和鳥卵。善攀緣跳躍,於樹、岩石問活動,有一定的活動路線。每當受驚逃竄時,次序井然。每天常到地面飲水,但活動時間短具觀賞性並有科研價值。飼養較難。野生種群數量極少,系中國一級保護動物。

生存狀況及繁殖


生存狀況

菲式葉猴正日益稀少
菲式葉猴正日益稀少
菲式葉猴的膽囊和腸道中生有的結石,可以入葯,在市場上價格非常高,故遭到了無情的捕殺。估計20世紀80年代尚有10000~15000隻,現在數量已經十分稀少,許多原來的分佈地點已有很多年難覓其蹤跡。在我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單位名錄》中被列為Ⅰ級保護動物,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獸類》中被列為瀕危種。

生長繁殖

群居的菲式葉猴
群居的菲式葉猴
菲式葉猴成群生活,每群活動範圍隨當地棲息條件的適宜程度而變化,條件優裕的,面積就小些,但對所佔地盤並無強烈的佔有慾。雄猴以高亢叫聲召喚整群,或者藉此區別本群與相近群體所處方向和位置。優勢雄猴還會選擇覓食和睡眠的地方。可是到了繁殖期,交配活動常由雌猴主動。
在發情高潮,雌猴有一種向優勢雄猴求愛趨向。妊娠期五個半月左右,多生一仔。雄猴不大關心幼仔,母猴則特別愛惜。一年或一年多斷奶后,母猴會迫使小猴獨立生活。這些小猴中,雄的開始接近大雄猴,並表現出一些特殊的行為,好像是為了討好似的;雌的則並不去接近成猴。法氏葉猴大部分時間,特別是睡眠和覓食,都留在樹上。尾下垂。上臂並不長,而指骨長,善於攀跳。

保護措施


菲式葉猴正日益稀少
菲式葉猴正日益稀少
除部分動物園有過少量飼養外,幾乎未進行過規模養殖。已被列為中國家級I類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雲南有10餘個自然保護區(西雙版自然保護區、綠春黃連山自然保護區、屏邊大圍山自然保護區、金平分水嶺自然保護區、麻栗坡老君山自然保護區、景東無量山國家自然保護區、新平哀牢山自然保護區、臨滄大雪山自然保護區、滄源南滾河自然保護區、盈江銅壁關自然保護區和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等)對菲氏葉猴進行保護。
這些保護區多建立於1980-1986年,均為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面積約53.6萬公頃。自保護區建立后,灰葉猴的棲息生境得到了保護;另外,由於宣傳和嚴格執法,群眾保護意識提高,已基本制止了在保護區內外對菲氏葉猴的偷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