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葉猴
猴科靈長目動物
黑葉猴(學名:Trachypithecus francoisi):體長約50-60厘米,頭小,尾巴較身體長,細長的四肢;頭頂有直立的毛冠,體背毛比腹面的毛長而密,臀疣較大;全身黑色有光澤,耳基至兩頰有白毛,手足均為黑色。以果實、種子、嫩芽和葉柄為主要食物,也吃鮮枝嫩葉、花苞、竹筍、小鳥及昆蟲,食物可達80餘種。
黑葉猴是比較典型的東南亞熱帶和南亞熱帶的樹棲葉猴。主要棲息於江河兩岸和低山溝谷地帶的熱帶雨林、季雨林和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棲息生境的海拔高度不及1200米。分佈於中國(重慶、廣西、貴州)和越南。
2021年3月6日,記者從中國重慶金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獲悉,該保護區的黑葉猴棲息地範圍正逐步擴大。
黑葉猴
黑葉猴個體較大,身體纖瘦,四肢細長,尾特別長,超過頭體長。頭小,頭頂有1撮直立的黑色冠毛。不具頰囊。通體黑色,毛具光澤。從耳前方基部到口角,左、右各有一條由白毛構成的白色帶,耳上緣內側長有少量黃白色毛,耳背幾無毛,基部一圈為淺白毛。喉、腋部、鼠蹊部和腹部色稍淺,為黑灰色。尾尖白色。初生幼猴的頭頂,背部和尾灰褐色,其它部位桔黃色。1個月後,全身開始逐漸轉黑,半年後,基本接近成猴體色。
頭骨較小,顱全長僅在104毫米左右,腦盒扁圓,頂部較為平坦。眶上脊發達,顳脊清晰可見,左、右平行向後伸廷,枕脊不發達,雄性有人字脊,雌性不明顯。顴弓較為細弱,鼻孔小,鼻骨前端明顯超越眼眶平面之前。下頜體(水平部分)短而高,下頜枝(垂直升起部分)較薄而寬闊。
黑葉猴
黑葉猴是比較典型的東南亞熱帶和南亞熱帶的樹棲葉猴。主要棲息於江河兩岸和低山溝谷地帶的熱帶雨林、季雨林和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棲息生境的海拔高度不及1200米。棲息在熱帶、亞熱帶森林繁茂,灌木叢生,山勢險峻,岩洞較多的石灰岩地區。黑葉猴善於攀緣、跳躍,在人獸罕到,生有稀疏樹木的懸崖峭壁則是他們活動覓食的主要場所。夜間則棲息於懸崖峭壁間的天然岩洞內。生活於分佈區北部的黑葉猴體毛較長而密,到了冬季在皮下聚積有較厚的脂肪,因此具有較強的抗寒性。
2021年3月6日,從重慶金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獲悉,該保護區的黑葉猴棲息地範圍正逐步擴大。
黑葉猴喜愛群居,每群一般為3-10隻,較大的群體約有20隻左右。通常在樹木的上層活動、採食,很少下地,有一定的活動規律和較為固定的住所,活動範圍大約為3-5平方公里。陰、雨天活動範圍更小。
黑葉猴的日活動節律表現為上午和下午的覓食高峰,中午進入長時間的休息期。活動節律具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化,主要表現為雨季活動節律中的覓食高峰與旱季相比推遲1小時出現;旱季覓食高峰中用於覓食的時間明顯增加,且中午出現一個小的覓食高峰,在黑葉猴的活動時間分配中,平均65.4%的時間用於休息,19.6%用於覓食,9.9%用於移動,用於社會活動的時間平均僅佔5.1%。它們的活動時間分配表現出明顯的季節性變化,在旱季,用於覓食的時間明顯多於雨季,而休息時間相應地減少。黑葉猴在不同季節里的活動規律也有變化,夏季氣溫較高時,中午前後的活動就明顯減少;秋高氣爽的時候,正是它的發情期,所以活動十分頻繁;冬季天氣寒冷的時候,也常常整天龜縮在岩洞中。
黑葉猴行動敏捷、輕盈,善於攀登、跳躍,早晨和傍晚尤為活躍,夜間則棲息於懸崖峭壁間的天然岩洞內。它的警惕性很高,每天黃昏進洞之前都由群體中擔任首領的雄獸率先入洞觀察,沒有發現異常時,其它成員才依次而入,最後進洞的是懷孕和帶有幼仔的雌獸。天黑以後便不再出洞活動,一般都蹲坐在岩洞中凸出的岩壁、石塊上蜷曲抱頭睡覺。每天清晨出洞之前,也是首領先探出頭來,觀察洞外的動靜,然後其他成員們才相繼走出洞外,常常在攀援、嬉鬧一陣之後,才開始逐漸遠離洞口去尋找食物。
黑葉猴能在不同的情況下,發出不同的叫聲,例如在發現天敵時,就發出急促而連續的“唔哇,唔哇!”或“咔,咔!”的叫聲;雄獸之間爭鬥時,發出“喔,喔,喔哇!”的間斷叫聲;悠閑覓食的時候,發出“嘎,嘎!”愉快的叫聲;遊盪前進的時候,則發出“噢,噢!”的低語聲,彷彿在互相打召呼。在暴風雨來臨的前夕,還能發出類似於長臂猿的呼嘯聲。
黑葉猴以植物性食物為主。有人認為它僅以嫩葉為食,所以被稱為葉猴,事實上,它不僅採食嫩葉,也吃嫩芽、莖、花、果實和種子等部分,喜歡吃的植物有木棉、無根藤、萵苣筍、女貞、沙梨、荔枝等20多種。最喜食的有薔薇科、葡萄科、獼猴桃科等的種類。由於胃中有3個室,嚼碎了的樹葉在第一室中通過細菌的幫助而被溶解,在第二室中攪拌呈糊狀后再送到第三室中,這樣硬度較大的樹葉就能夠被徹底地消化了。
黑葉猴取食的植物種類和部位,隨季節不同而有所變化。春季主要食植物的花、嫩芽、嫩葉,對栽培的桃、李、杏等果樹的花表現了較強的嗜好。復、秋季食物豐富,冬季則以樹皮、細枝、葉為食。在森林植被明顯減少的地區,黑葉猴也食農作物,如玉米等。
據觀察黑葉猴每日飲水量在200-220毫升。黑葉猴一般在中午和下午進洞前,下到河邊喝水,輪流進行,很少群聚於水邊。
黑葉猴主要分佈在亞洲的東南部,沿海和內陸邊緣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丘陵及河谷兩岸的山地,其分佈大致與石灰岩的分佈相吻合。見於越南、寮國。
歷史上,黑葉猴在中國的分佈廣闊,曾經見於廣東、海南等地,數量也較多,例如清朝嘉慶六年(1801年)的《廣西通志·太平府》中就有“烏猿,黑如漆,白須長尾,人多畜之。”的記載。
黑葉猴的發情交期多在秋冬季節,雌獸的生育期多在從12月至翌年3月的冬春季節,4-5歲性成熟,成年個體一年四季都有交配行為,受孕率較高是在夏秋季,孕期180天左右,多在春季產仔,其他季節也可見到幼仔。哺乳期約6個月。一般每胎產1仔,偶爾有2仔。黑葉猴的壽命為1-12年。
黑葉猴(3亞種) | ||
---|---|---|
中文名稱 | 學名 | |
1 | 黑葉猴印支亞種 | Trachypithecusfrancoisiebenus |
2 | 黑葉猴廣西亞種 | Presbytisfuancoisileucocephalus |
3 | 黑葉猴指名亞種 | Trachypithecusfrancoisifrancoisi |
在中國的分佈範圍僅略小於黑葉猴。種群數量80年代初估計:滇南亞種有1-1.5萬隻;滇西亞種有1500-2000隻。致危因素棲息環境,特別是熱帶、南亞熱帶原始森林面積的砍伐和縮小,是造成灰葉猴數量下降的主要因素。如雲南中部無量山區60年代至70年代,在瀾滄江兩岸低海拔地區有較茂密的原始森林,生存有數十群灰葉猴,70年代由於這些森林被完全砍伐殆盡,無量山區的灰葉猴幾乎絕跡。
1992年複查,僅剩下3-4群,數十隻。新平哀牢山區的灰葉猴已經絕跡。飼養情況除部分動物園有過少量飼養外,幾乎未進行過規模養殖。現有保護措施已被列為中國家級I類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雲南有10餘個自然保護區(西雙版自然保護區、綠春黃連山自然保護區、屏邊大圍山自然保護區、金平分水嶺自然保護區、麻栗坡老君山自然保護區、景東無量山自然保護區、新平哀牢山自然保護區、臨滄大雪山自然保護區、滄源南滾河自然保護區、盈江銅壁關自然保護區和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等)對灰葉猴進行保護。這些保護區多建立於1980-1986年,均為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面積約53.6萬公頃。
自保護區建立后,灰葉猴的棲息生境得到了保護;另外,由於宣傳和嚴格執法,群眾保護意識提高,已基本制止了在保護區內外對灰葉猴的偷獵。保護措施建議加強對天然林和本種棲息地的保護,是對該種保護的根本措施。因此,要妥善規劃好地方經濟和自然保護的協調發展。同時,應嚴格執法,禁止捕殺。還應該嚴格控制包括保護區在內對本種開展飼養繁殖,以免破壞野外種群的穩定。
2021年8月,世界範圍內黑葉猴種群數量僅約1800至2000隻,其中中國種群數量約為1700隻,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在長隆野生動物世界國寶區內目前生活有10隻黑葉猴。
黑葉猴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瀕危(EN)。
2021年1月4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2018年5月13日,世界首例成功繁育的黑葉猴龍鳳胎在廣州長隆野生動物世界與廣大遊客見面。
2021年8月26日,廣州長隆野生動物世界,一頭還沒滿月的黑葉猴寶寶首次和遊客見面。這是黑葉猴母猴“歡歡”生的第二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