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敵人後方去
1938年冼星海創作歌曲
中國歌曲。抗日救亡愛國歌曲代表作之一。趙啟海詞、冼星海曲,完成於1938年9月。曲調旋律挺拔矯健,節奏鏗鏘有力。歌詞雄壯豪邁,極富號召力,是當時膾炙人口的抗日歌曲。
《到敵人後方去》作於1938年9月。趙啟海的歌詞寫出了游擊戰爭威武雄壯的場面,塑造了游擊健兒機智勇敢的戰鬥形象。冼星海對詞作十分讚賞,立即譜曲。他以挺拔矯健的旋律,活躍而富於彈性的節奏,成功地表達了歌詞的主題思想和特定意境。激越的歌聲似滾滾波濤,奔騰向前,顯示了人民戰爭的強大陣勢。
到敵人後方去,
把鬼子趕出境!
到敵人後方去,
把鬼子趕出境!
不怕雨,不怕風,
包後路,出奇兵,
今天攻下來一個村,
明天奪回來一座城,
叫鬼子顧西不顧東,
叫鬼子軍力不集中。
到敵人後方去,
把鬼子趕出境!
到敵人後方去,
把鬼子趕出境!
兩路夾攻才能打得贏,
兩路夾攻才能打得勝!
到敵人後方去,
把鬼子趕出境!
到敵人後方去,
把鬼子趕出境!
不論西,不論東,
從北平,到南京,
到處有我們游擊隊,
到處有我們好弟兄,
看日本軍閥有什麼用,
看日本軍閥有什麼用?
到敵人後方去,
把鬼子趕出境!
到敵人後方去,
把鬼子趕出境!
我們的旗幟插遍了東三省,
我們的旗幟插遍了黃河東。
到敵人後方去,
把鬼子趕出境!
到敵人後方去,
把鬼子趕出境!
到敵人後方去,
把鬼子消滅凈!
到敵人後方去,
把鬼子消滅凈!
八路軍打先鋒,
游擊隊出奇兵,
昨天殲滅它一個連,
今天消滅它一個營,
打得敵人新膽寒,
打得日寇不安寧。
到敵人後方去,
把鬼子消滅凈!
到敵人後方去,
把鬼子消滅凈!
深入敵後建立根據地,
發動群眾全民皆兵。
到敵人後方去,
把鬼子消滅凈!
到敵人後方去,
把鬼子消滅凈!
地雷戰真威風,
地道戰顯神通,
靈活機動的游擊隊,
主動出擊真英勇,
不怕流血和犧牲,
奮勇殺敵建奇功。
到敵人後方去,
把鬼子消滅凈!
到敵人後方去,
把鬼子消滅凈!
人民軍隊百戰百勝,
人民戰爭威力無窮。
到敵人後方去,
把鬼子消滅凈!
到敵人後方去,
把鬼子消滅凈!
1938年底,22歲的左翼音樂家周巍峙,率西北戰地服務團赴晉察冀敵後抗日根據地工作。在他的回憶里,根據地到處可以聽到“到敵人後方去,把鬼子趕出境”的歌聲。
《到敵人後方去》由趙啟海作詞,冼星海譜曲,於1938年9月在武漢完成。在艱難歲月里,《到敵人後方去》曾激勵無數游擊戰士英勇作戰、保家衛國,引領無數仁人志士投身抗日救亡的偉大事業。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北平師範大學學生趙啟海與一些進步青年組織了“北平學生流亡劇團”,南下進行抗日救亡歌詠宣傳。在上海,從蘇聯回國的音樂家冼星海,參加了由中共上海地下黨組織領導、進步文藝工作者組成的救亡演劇隊,巡迴各地進行抗日宣傳。
1937年秋天,八路軍奔赴華北敵占區,擔負開闢敵後戰場、建立敵後根據地的戰略任務。將士們廣泛發動、組織和武裝群眾,擴大抗日隊伍,開展游擊戰爭,把敵人統治的後方,變成了抗日的前線。
1938年初,趙啟海和冼星海在武漢結識並開始合作。1938年9月,周恩來到武漢視察抗戰宣傳工作,在為所屬演劇隊報告當前局勢時,重點闡述了毛澤東《論持久戰》的戰略思想,強調要挺進敵人後方開展群眾運動,獨立自主進行游擊戰爭。
這場報告啟發和鼓舞了在場的趙啟海和冼星海。“為了響應黨的號召,他們創作了一系列以敵後抗日為主題的歌曲,《到敵人後方去》是其中傳唱度最高的作品之一。”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向延生說。
“到敵人後方去,把鬼子趕出境。不怕雨,不怕風;抄後路,出奇兵;今天攻下來一個村,明天奪回來一座城。叫鬼子顧西不顧東,叫鬼子軍力不集中。”
通俗易懂的語言,朗朗上口的旋律,這首刻畫豪邁勇敢的游擊戰士、波瀾壯闊的人民戰爭的《到敵人後方去》,很快就從武漢三鎮傳到了全國,鼓舞廣大人民群眾抗戰到底的決心和勇氣。
當戰爭的硝煙散去,和平年代里《到敵人後方去》依舊傳唱不朽。激昂旋律已成為抗戰歷史的背景音,是溶於中國人血液中的家國記憶。無論是1982年的電影《 戰鬥年華》,還是2010年的紀錄片《 我的抗戰》,《到敵人後方去》的歌聲都貫穿其中,與那段特殊的歲月緊緊相連。
嘹亮的抗戰歌聲
“到敵人後方去,把鬼子趕出境,到敵人後方去,把鬼子趕出境!不怕雨,不怕風,包後路,出奇兵,今天攻下來一個村,明天奪回來一座城……”這是由趙啟海作詞、冼星海譜曲的歌曲《到敵人後方去》中的一段。
1937年秋,八路軍根據洛川會議精神開展游擊戰爭,配合友軍與日軍正面作戰。太原失守后,八路軍迅速挺進敵後,創建抗日民主根據地,游擊戰爭顯示出巨大的威力。
1938年9月,周恩來作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到武漢視察抗戰宣傳工作,“周恩來對第三廳所屬的演劇隊全體人員作形勢與任務的報告時,剖析當時國民黨反動派消極抗日,日寇直逼武漢,國難當頭,應以毛澤東同志《論持久戰》的思想來武裝自己,並強調要到敵人後方去開闢工作、擴大實力、抗戰到底的重要性。”(余瑋、吳志菲著《紅歌紀事》,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年版)《紅歌紀事》中的《趙啟海的名字與抗戰名曲〈到敵人後方去〉一樣經典》一文,回溯了這首歌創作的歷史背景。
在這次形勢報告的啟示下,趙啟海很快就把歌詞創作了出來。冼星海看到歌詞很欣喜,立即構思譜曲。這首歌原是進行曲風格的二部合唱,流傳時一般改為齊唱。很快,這首《到敵人後方去》就從武漢流傳到祖國各地,並深入到敵後根據地。據周巍峙《解放區人民熱愛星海同志》一文回憶,這首歌寫成后不久,即1938年底,晉察冀邊區的每一個角落,到處可以聽到“到敵人後方去,把鬼子趕出境”的歌聲,成為那個時代的響亮口號。“主題樂段基於一個號角性主題動機,並通過這個動機的模進和變形塑造出遊擊健兒機智勇敢、敏捷靈活的音樂形象。尤其是其節奏富有彈性,頗具衝擊力。主題與主題之間是兩個插部。第一個插部的節奏較短促,長短句的結合使音樂富於動力,情緒也更為激越,象徵著游擊戰爭的如火如荼。第二個插部節奏拉寬,音調更高昂,並達到全曲最高潮。”解放軍藝術學院教授李詩原在《危境下唱響〈到敵人後方去〉》一文中,對這首歌曲的特點和歷史地位進行了評價。“這首合唱曲一誕生就受到廣大抗日軍民的喜愛,迅速傳遍全國各抗日根據地,並一直流傳至今,不愧為20世紀中國經典的合唱曲。”
選自電影《戰鬥年華》
電影原唱;李谷一